掀针埋针联合降逆止呕贴治疗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呕吐的疗效观察
2020-09-27王金果刘锁霞
王金果,刘锁霞
(江苏省中医院心胸外科南西六区,江苏 南京 210029)
恶心呕吐是心胸外科肺癌术后病人进行化疗后脾失健运、胃气上逆引起的药毒犯胃型的常见症状[1],因术后常规采用培美曲赛二钠(普莱乐)联合注射用洛铂对患者进行化疗。以江苏省中医院心胸外科临床统计,化疗后肺癌患者有呕吐感的发生率为92.5%,呕吐发生率为54.7%[2],严重的影响患者进食,对于病情恢复有较为严重的逆向牵引,并且呕吐严重者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和健康质量下降,不利于疾病的转归[3]。我科室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并且实施的“肺癌中医护理方案”,自2019年1月起实施掀针埋针联合降逆止呕贴中医护理方案,对部分肺癌患者术后化疗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其中针对中医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化疗呕吐感减轻效果显著。现将此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上的效果记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肺腺癌术后病人行化疗后呕吐患者160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4.9±5.2)岁;研究组男4 9例,女3 1例;年龄4 1~7 5岁,平均年龄(55.5±6.4)岁;纳入标准:①病人均为肺癌术后患者;②病人无心脏、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③病人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呼吸道感染者②病人有心脏、肝、肾等其他器官严重疾病者;③非自愿参加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中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认识中,脾胃位于中焦,是三焦之中枢,患者化疗引起的呕感及呕吐是因为化疗药物影响了脾胃之健运,使患者之正气受削,导致清阳未升,浊阴未降,脾胃均失正常健运,从而导致呕感及呕吐[4]。
对于对照组,我科室选用常规术后护理。而对于研究组,我科室在除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之外,另外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下,采用中医掀针埋针联合降逆止呕贴方案,方法如下:
1.2.1 掀针埋针法
于静脉输液前25分钟与患者揿针埋针治疗,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均选用清铃牌直径0.3毫米、针体长度0.6毫米揿针。在皮肤消毒后用手将揿针垂直刺入内关、合谷、足三里穴,另分别于化疗药物输液结束后按压,每个穴位按压30秒,每次按压以患者出现轻微酸胀感为度。揿
针每12小时更换1次,双侧穴位进行交替埋针。
1.2.2 降逆止呕贴穴位贴敷
方中两味主要中药为姜半夏和吴茱萸,其中姜半夏消痞散结、和中理气;吴茱萸助阳止泻、降逆止呕[5]。掀针更换后立即对患者双侧内关、足三里进行中药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5~6小时,3日为1疗程。
1.3 指标观察
从患者化疗开始至化疗结束,采用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对呕感和呕吐进行评估。0级:化疗后未出现恶心呕吐;Ⅰ级:恶心、无呕吐;Ⅱ级:暂时性的恶心、呕吐;Ⅲ级:恶心、呕吐需要治疗;Ⅳ级:难以控制的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选采用SPSS 17.1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病例观察后,呕感及呕吐情况比较,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小 结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经脉表里相通的要穴,又是八脉交会十二经脉要穴之一,通阴维脉,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素有“内关主刺气决攻,兼炙心胸肋痛疼”之古训,按揉此穴不但能止吐,且能宣通上中二焦气机,具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和肠消滞、降逆的作用,可治疗呕吐、脘痛胀满、食欲不下。中脘为临床止呕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作用最为显著。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为升降清浊之枢纽,主治恶心呕吐等症。
通过对于穴位掀针埋针以及联合降逆止呕贴穴位贴敷,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呕感及呕吐,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帮助患者在肺癌术后化疗中能够有效的将身体机能调整健温,在整个化疗周期内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帮助化疗药物来抵抗肺癌。并且此方法安全且无副作用,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以后临床上缓解肺癌手术患者术后呕感及呕吐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