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跗骨窦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比较研究
2020-09-27金善德
金善德
(涡阳县中医院,安徽 亳州 233600)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属跗骨骨折,其中又以关节面骨折较多见。其骨折主要原因为患者进行强度较高的体力活动所导致的高能量损伤[1]。传统对于跟骨骨折主要治疗方法为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手术。相关调查显示,此类手术对患者骨折恢复以及预后情况均具有较好效果[2],但是在长期应用过程中,临床逐渐发现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包括跟骨愈合过程中出现畸形以及跟骨皮瓣发生感染等情况。为此我院开展了关于对跟骨骨折患者分别进行经跗骨窦切口治疗以及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差异性,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至我院就诊的跟骨骨折患者46例,分组为研究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纳入标准:①均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证明为跟骨骨折;②患者神志清楚,愿意合作;④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已经被告知进行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类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拒绝或中止治疗患者。研究组男13例,女患者10例,年龄在20~78岁,平均年龄为(49.35±5.46)岁,对照组男12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18~77岁,平均年龄为(48.90±6.03)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需应用消肿药物、辩证口服中药及自制活血止痛膏外敷(组成:生地、大黄、连翘、栀子各30 g,川木通、防己、木瓜各40 g、白芷、独活、羌活各30 g,甘草、三七各10 g等打成粉过100目筛,加蜂蜜调匀外敷。其功效:活血止痛消肿,每日1次)以进行常规消除肿胀工作,在完成后运用X线技术对患者骨折部位以及类型进行检查,检查后进行使用X线检查了对照组患者的骨折位置以及骨折类型,然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切入位置为外踝上4~5 cm处经跟腱和腓骨后缘的连线处,在成功修复后运用钢板对跟骨进行固定,最后对伤口进行清洗后再包扎。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术后嘱患者一天至少平躺5~7小时,每两天换一次药,常规应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预防,辩证口服中药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需应用消肿药物、辩证口服中药活血消肿止痛及自制活血止痛膏外敷以进行常规消除肿胀工作,在完成后运用X线技术对患者骨折部位以及类型进行检查,检查后进行使用X线检查了实验组患者的骨折位置以及骨折类型,然后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经跗骨窦切口治疗。在进行治疗前对患者使用头孢唑林钠(开封豫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03165)进行静脉注射。手术过程中需结合正骨手法等对跟骨宽度以及畸形进行矫正,最后复位跟骨结节并使用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术后嘱患者一天至少平躺5~7小时,每两天换一次药,常规应用抗生素对感染进行预防,辩证口服中药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
1.3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所需时间、手术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有效情况分为:好、较好、较差以及差四个等级。恢复有效率=(好+较好)/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感染、疼痛以及距下关节炎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s)
?
2.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
研究组患者恢复好15例,较好6例,较差1例,差1例,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患者恢复好5例,较好2例,较差9例,差7例,有效率为3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 论
跟骨是人体足部最大的跗骨,其解剖难度大,一旦发生骨折,治疗难度也较大。跟骨骨折主要发生原因为关节面外侧发生挤压或者塌陷致使正常关节面缺失,造成跟骨畸形,致使多个关节面发生损伤[3]。传统治疗跟骨骨折的方式为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其主要优势为可在不对腓肠神经造成损伤的同时显露骨折线,以便进行骨折复位。但其缺点为创面较大,在术后出现并发症以及术后感染可能性也较大,影响患者骨折康复速度,使患者痛苦感极大加重,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针对性地对于跟骨骨折患者情况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日臻完善,经跗骨窦切口治疗在跟骨骨折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此种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如可充分暴露关节面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感染率较低,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且切口愈合所需时间少。综上所述,对于跟骨骨折术后患者来说,经跗骨窦切口治疗效果优于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