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II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HMGB1、IL-23/IL-17轴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2020-09-27丁华胜
丁华胜
(南方医科大学 深圳医院 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10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浸润与炎性反应在MI/R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引起广泛关注[1,2]。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HMGB1)是Coodwin等在牛胸腺中提取发现的,可由坏死细胞被动释放或由激活的免疫细胞主动分泌至胞外,并与其受体RAGE和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导致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并促进炎症反应[3,4]。白介素( interleukin,IL)-23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广泛参与冠心病、肝病、哮喘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并与其下游的IL-17结合,在MI/RI中发挥重要作用[5-7]。研究显示,HMGB1与IL-23/IL-17轴在MI/RI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加重MI/RI[8]。
丹参酮 ⅡA 可扩张血管、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有效的保护心肌细胞,并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9-11]。本文通过探讨丹参酮IIA在MI/RI中的作用并观察其对HMGB1、IL-23/IL-17轴表达及中性粒细胞的影响,为MI/RI的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重210~270 g,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16 mg/kg)、低剂量组(8 mg/kg),每组均为14只。丹参酮ⅡA 高、低剂量组分别于缺血前15 min,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6 mg/kg 、8 mg/kg,加生理盐水至4 mL腹腔注射[9];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前15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 4 mL。以上四组大鼠成功造模后立即处死,采集其心脏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1.2 材料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由上海药业生产,批号 H31033442,2 mL:10 mg;戊巴比妥钠由山东鲁南制药厂生产;HMGB1兔多克隆抗体、IL-23兔多克隆抗体及IL-17兔多克隆抗体购自于英国abcam公司;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
取SD大鼠,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仰位固定,接入呼吸机,在胸骨第4肋间进行开胸处理,分离心包暴露心脏,将4-0丝线穿过左心耳下缘冠状动脉前降支起始部约3 mm 处,结扎线下放置乳胶管(直径1.5 mm),拉紧结扎线后打结,阻断血流45 min后松开结扎线灌注2 h[12]。MI/RI模型成功的标准:心电图显示结扎后ST-T升高,松开后ST-T降低。对应的 ST 段显著抬高则判断冠状动脉结扎成功,ST段降低幅度超过1/2或抬高的T波下降(有时出现心律失常或病理学Q波)为MI/RI成功标志。
1.4 指标检测
1.4.1 梗死心肌面积的测定
再灌注2 h后立即结扎冠状动脉,并于颈动脉处注射伊文斯蓝 1.5 mL,随后将心脏取下用PBS缓冲液进行冲洗,将脂肪、心房、血管等无关组织丢弃,再用滤纸把左心室水分去除后放置在冰箱(零下20℃)内进行冷冻处理。之后由心尖部向上将心脏切成5 片,各段的厚度保持一致,接着进行TTC染色处理。其中未染色区对应的是危险区(area at risk,AAR)而灰白色区为梗死区(infarct size,IS),由此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IS/AAR%)。
1.4.2 心肌组织IL-23及IL-17的检测
采用 Western Blot法对心肌组织中IL-23及IL-17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再灌注2 h后,取结扎线下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检测,基于实验要求制备12% PAGE凝胶,电泳后进行转膜,脱脂奶粉封闭,4℃一抗孵育过夜,HRP标记的二抗孵育后,进行ECL显色。以β-actin为内参进行分析,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1.4.3 HMGB1蛋白的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胞浆存在棕黄色均质颗粒则为阳性。随机采集5个高倍视野图像,对各切片对应的图像通过 Image Pro Plus 5.0软件处理,且对其中阳性细胞染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average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AIOD)值进行求解,此值与HMGB1蛋白含量呈正比关系。
1.4.4 心肌髓过氧化物酶活力
另取部分心脏,由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匀浆后3 500 r/min×10 min离心处理,比色法在460 nm条件下对上清液A 值进行检测,由此计算MPO活力,详细流程应严格参照MPO试剂盒说明书。
1.5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多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进行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丹参酮IIA对MI/RI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由TTC染色法可知,对缺血再灌注组实施缺血(45 min)/再灌注(2 h)处理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在36.41%左右,丹参酮IIA高、低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为程度不等的区域变小,以高剂量组梗死面积区域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图1。
2.2 各组大鼠心肌坏死区组织IL-23及IL-17蛋白的表达
如图2,与假手术组相比,MI/RI组大鼠心肌组织IL-23及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I组相比,丹参酮IIA高、低剂量组,都可使IL-23及IL-17蛋白水平下降,其中丹参酮IIA高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各组大鼠心肌坏死区组织HMGB1的表达
与假手术组相比,MI/RI组HMGB1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I组相比,丹参酮IIA高、低剂量组HMGB1表达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详见图3A~3E。
2.4 各组大鼠心肌坏死区组织MPO的活性
与假手术组相比,MI/RI组MPO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I/RI组比较,丹参酮IIA高、低剂量组明显下降,尤以高剂量组下调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丹参酮IIA可抑制MPO的活性,详见图3F。
3 讨论
心肌缺血后尽快行再灌注治疗对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但再灌注治疗也会引发更严重的心肌损害,导致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MI/RI的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炎性反应、钙超载、中性粒细胞浸润等[1]。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丹参酮IIA预处理,建立大鼠MI/RI模型,发现在丹参酮IIA作用下,减少炎性细胞因子IL-23及IL-17的释放、抑制MPO的活性、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了MI/RI。
中性粒细胞浸润在MI/RI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在MI/RI中,激活态中性粒细胞汇聚至心肌组织,使得心肌细胞受损与功能丧失表现得更为严重,如细胞毒性产物与炎性介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无复流现象(黏附于微循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加重等[1]。MPO为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并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2]。此次研究结果证实丹参酮IIA预处理能够明显减弱心肌MPO活性,尤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因此,丹参酮IIA可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炎性反应,保护MI/RI中受损的心肌细胞。
HMGB1主要在人体内的一些重要脏器以及组织中广泛存在,比如心、肝、脾、肺、肾、脑等,在肝、脑组织中HMGB1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外,在其他大多数组织中 HMGB1存在于细胞核[4]。表达HMGB1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2,通过一定的转录翻译形成[13]。HMGB1调控炎症反应的方式包括如下几种:①正常情况下,一些凋亡细胞会在被吞噬前释放HMGB1,进行消解而起到清除杂物效果;②严重炎症情况下,大量巨噬细胞释放出过量HMGB1,加重炎性反应,导致病情加重[4]。IL-23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其对炎症反应可起到促进作用[14],其受体在T 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大量分布。IL-23主要作用于Thl7细胞,促进Thl7细胞分泌IL-17,因此在Thl7细胞的发育与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IL-23/IL-17轴在MI/RI调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主要通过HMGB1介导[8,15]。本研究发现丹参酮IIA可降低HMGB1的含量,抑制炎性因子IL-23及IL-17的蛋白表达。
总之,丹参酮IIA能够降低缺血梗死心肌组织中HMGB1及IL-23/IL-17轴的表达,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M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