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以卷一、卷二为例

2020-09-27王贺昕刘宇婷谭小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济南250353

名作欣赏 2020年21期
关键词:原诗郭靖金庸

⊙王贺昕 刘宇婷 谭小翠[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济南 250353]

《射雕英雄传》(以下简称《射雕》)第一卷由瑞裔英籍译者郝玉青翻译于2018年出版,第二卷由中国香港的译者张菁翻译于2019年出版(据悉第三、四卷将陆续出版)。《射雕》首次在西方国家翻译出版,意义重大,在西方掀起了“金庸热”,在国内亦引起翻译界的关注。国内学者从译者的翻译策略和译本的中国思想传播等方面,认真探讨了《射雕》译本的可读性。赵刚、苟亚军认为,郝玉青采用了“创造性翻译”的策略,是译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邓高胜、叶铖铖提出郝玉青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并重构历史文化语境,使西方读者改变了对东方形象的旧有认知,从而重新建构了完美的中国侠客形象。目前,国内对《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以郝玉青翻译的卷一为主,对卷一与卷二的整体研究较少,对比研究亦属罕见。本文主要分析《射雕》英译本卷一的译者郝玉青与卷二的译者张菁在人物塑造、诗词风格等方面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传统翻译观中关于翻译的理想标准诸多,除了“信、达、雅”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化境论”,即译作读起来与原作别无二致而达致“化境”,“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钱锺书,1981:18)“化境论”在西方的表述就是译者或译作的“隐形论”。“隐形论”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透明得像一块玻璃,让读者感觉不到他是在读翻译作品。(Venuti,1995:1)

“信、达、雅”和“化境论”给出了翻译的标准,却没有指明具体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中通过发挥主体作用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标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应如何看待译者?道格拉斯·罗宾逊提出:“译者就是作家。译者并不变成源语作家,他/她变成一个作者,一个与源语作者非常相似的作家。因为他们俩以非常相似的手法进行写作,只是根据各自的语言与世界经验书写有效的话语。”(Robinson,2001:3)罗宾逊的观点得到翻译界的广泛认同。译者在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的同时,对原文在很大程度上有创造性的改造。并且,这种改造一方面来自译者自身的想象,另一方面来自外部因素,包括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等因素。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只有把译者作为人的精神和心智的方方面面也纳入观察的视野,才可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的微妙问题。(杨武能,1993:4)

那么,如何理解译者主体性呢?查明建(2003:22)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主观能动性。(屠国元,2003:9)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是不可能脱离主观性而存在的,译作中的每一处神来之笔抑或是不足都与翻译主体的创作个性息息相关。(袁莉,1996:4)可见,译者自身的素质及背景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作品效果好坏的重要考量因素,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译者主体性所起到的作用。

(二)《射雕》的译者

《射雕》的两位译者分别是瑞裔英籍的郝玉青和中国香港的张菁。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郝玉青都在攻读中文。她表示:“译者不能只是译者,我们需要在背后做很多工作,包括挑选作品、有人脉、懂市场,才会有说服力。”所以在从事翻译的同时,她还是一名从业多年、致力于中外文学作品版权交易的“推手”。她从最开始考虑的就不只是翻译一本书,而是一个更宏大的设想——把“《射雕》三部曲”(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系列(

Legends of Condor Heroes Series

),把中国作品真正推向英文主流图书市场。

由于《射雕》体系庞大,郝玉青邀请来自香港的张菁共同完成这一鸿篇巨制。张菁说:“我在香港长大,金庸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后来她到英国读美术史,又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工作,工作之余一直翻译戏剧作品。郝玉青在采访中说:“对于我们来说,找到一种合作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让每个译者都可以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工作,但是要团结起来,用英语为金庸创造一个共同的声音,这可不是个小任务!”可见,两人对翻译的统一性非常重视,意在呈现出风格较为统一的作品。不过,由于两位译者的教育经历、从业经历、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均不同,所以二者在人物塑造、诗词风格两个方面的译文也体现出不同:郝玉青以目标语读者为第一考量,张菁以原文为第一考量。

二、人物塑造的迥异

《射雕》给读者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金庸先生对各路好汉、各色女性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大人、小人、帅哥、美女,一个个仿佛活过来了似的,在读者面前活灵活现,比如愚憨而侠肝义胆的郭靖、聪明伶俐的黄蓉等。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译作,郝玉青和张菁两位译者在人物描写译法上体现了不同的偏好,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颇有不同。

(一)细致的外貌描写有差别

《射雕》中富有中国特色的外貌描写,往往是四字格并列使用,并且巧用各种修辞手法。但这在英文中不仅没有对应的表达,而且也很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郝玉青的多重身份和翻译经历使得她在翻译时有了更多方面的考量,如翻译作品是否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等,所以她在翻译《射雕》后的采访中说,她的译文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俗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那么,在英译本第一卷《英雄诞生》中,郝玉青是如何描写黄蓉外貌的呢?

原文:

黄蓉抬起头来,虽满脸泪痕,却喜笑颜开,只见他两条泪水在脸颊上垂了下来,洗去煤黑,露出两道白玉般的肌肤,笑道:“大哥,咱们走吧!”

郝译:

Lotus looked up.The tears had cleaned her cheeks,revealing a jadeite glow beneath.“Let’s go,” she said.

郝玉青将中文的一句话改成三句话,同时省译原文中的“却喜笑颜开……洗去煤黑”一句,这样一来人物的情感变化就被模糊了,原文的动态性减弱,无法体现出黄蓉这一人物爽快开朗的性格。尽管译文有对肌肤的描写,却失去了原文中“煤黑”与“白玉”这一黑一白、一丑一美的对比。但是由于英文是静态性的语言,若将本句中的所有动词都译出的话,反而不符合英语的用法,不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与认知。郝玉青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省译了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较为陌生的内容。除此之外,对比原文,《英雄诞生》还省译了许多有关的历史背景。可见,郝玉青在处理文本时,很看重读者对译入语的接受度。

在《射雕》第二卷《未竟之约》中,也有关于黄蓉的外貌描写,而张菁的处理就更细致一些,尝试将中国特有的文化译出来。

原文:

在赵王府中却遇到了黄蓉,但见她秋波流转,娇腮欲晕,虽然年齿尚稚,实是生平从所未见的绝色,自己的众姬相比之下直如粪土……这时听她温颜软语,更是心痒骨软,说不出话来。

张译:

Yet the exceptional grace of this teenage intruder eclipsed all his concubines...And now she had turned her eyes on him,addressing him with her gentle,soft voice,he could feel the urge to possess her weakening his whole being and his usual eloquence vanished without a trace.

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中,暗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原文中,欧阳克的姬妾与黄蓉的样貌相比,黯然失色,“粪土”一词更显示出黄蓉出众的相貌。张菁采用暗喻的修辞手法,仅以“eclipse”(黯然失色)一词表现出这个差别。张菁调整了原文的语序,未有遗漏内容,如将“虽然年齿尚稚”译为“teenage”,将“实是生平未见的绝色”译为“the exceptional grace”。但颇具中国特色的表述在英文中却没有对应的表达,如“秋波流转”,出自《庄子·秋水》,意思是秋波化自秋水。大约到唐朝,文人们才流行将女子的眼神比作秋波,一般用来形容女孩子面对情人时,其眼睛饱含深情,充满爱意。张菁将“秋波流转”译为“turned her eyes on him”(看向他),失去了在欧阳克看来黄蓉脉脉含情的动人画面。又如“心痒骨软”,意为欧阳克被黄蓉的温颜软语搞得魂不守舍、心驰神往,痴呆了一般没有力气,张菁译为“weakening his whole being”(消磨着他全身),这种译法估计很难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可见,张菁的译文注重解析和重组原文,不轻易省译原文内容,以忠实原文为第一考量,但在表达上会出现不尽人意之处。

(二)郭靖的愚憨表现不同

金庸在《射雕》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多达百余个。郭靖作为主人公,是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这位侠肝义胆的英雄,却是一个在四岁时才会说话、反应慢、没有武功天赋的傻小子,但金庸先生笔下的这股傻劲,别有目的。正是这种愚钝让郭靖练就了绝世武功,正是这种傻劲让他躲过了许多劫难。在《射雕》中,金庸先生多次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郭靖的“傻”,然而在卷一中这种“傻”被译者略译或简译了。

原文:

虽然朱聪、全金发等近年来已说了不少江湖上阴毒狡猾之事给他听,但他只当听故事一般,听过便算,既非亲身经历,便难以深印脑中。这时愤怒之余,又是茫然不解,真不信世间竟有这等事情。

郝译:

His Masters had warned him about such fighters,but he had never come across one himself.He was rather too innocent and trusting to believe they could exist.Sometimes his shifus’ warning came cross as amusing fireside stories.Having been so isolated from the wulin,he had not been able to appreciate the truth behind their words.

郭靖并没有在意师父给他讲过的江湖故事,听过便忘,直接描写出郭靖记性差的形象。从译文“innocent”和“not been able to appreciate the truth behind their words”来看,郝玉青译笔下的郭靖是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孩子,无法理解江湖的险恶,却将其记性差和生气的部分省去了。郝或许考虑到太复杂的情感会影响到外文读者的理解,便将郭靖的性格简单化了。

张菁在采访中说:“一般人对中国的想象可能都只是来自新闻时事……比较单一、片面……通过武侠小说或者其他文学、故事的翻译,可以丰富读者对这个文化、这个地方、古往今来的想象,实现相对没有成见的交流。”持此想法,加上她对《射雕》的熟悉,使她对郭靖的形象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能够认识到“痴傻”形象是对郭靖侠客形象的补充。

原文:

郭靖只消机灵得半分,听得她声音如此凄厉,也必回头向她瞥上一眼,但他念着人家救命之恩,想来救我性命之人,当然是大大的好人,更无丝毫疑忌,立即照实回答。

张译:

“Yes,”he answered,unaware of the bile evident in her voice.Guo Jing,by nature,was a trusting,artless creature.This aspect of his character had only been amplified by growing up among the straight-talking,hospitable men of Mongolia.Because she had saved his life,he had made up his mind that this sickly woman on his back must be kind-hearted and that he must repay her with honesty.Even when she spoke in such an alarming tone,it did not occur to him to turn and look at her face.

该段落讲的是郭靖遭遇追杀,慌乱中逃到一个地下洞穴,不料却遇到了另一个仇家梅超风,而两人互相并不认识。在对话中,梅超风得知郭靖就是杀死自己丈夫的凶手,已恨不得立刻杀死郭靖,为夫报仇,话语中已带犀利,郭靖却浑然不觉,还当对方是救命恩人。张菁在处理郭靖愚钝、反应慢的形象时,不仅通过“unaware”说出了他迟钝的形象,还增译郭靖在蒙古的成长经历,说明郭靖在蒙古长大,性格似蒙古人,直来直去、豪迈又热情,为其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另外,“this sickly woman on his back must be kindhearted and that he must repay her with honesty”也完整地译出了郭靖真诚待人、知恩图报、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

从译文中的外貌描写和人物塑造可以看出,两位译者有不同的考量。郝玉青的表达更地道,更能抓住读者,却缺乏对原文及中国文化更为深入的理解;而张菁虽然表达上有些不足,但对文本的阐释更加透彻,更符合原文。

三、诗词译风的差异

《射雕》中的古诗词不胜枚举,也是金庸小说不容忽视的重要文化元素。中国古诗词的押韵、平仄和修辞等难以把握,而诗/词人借景抒发情感更是妙不可言。《射雕》中金庸先生适时应景地嵌入古诗词可谓神来之笔,译者在翻译时,对诗词的意象、形式、典故等的处理,值得关注。

(一)诗词意象、句式有区别

在《射雕》卷一、卷二中,诗词种类多样,有全真七子布天罡北斗所吟,有古人诗咏寒风西征之苦,也有金主完颜亮题画临安山水之诗。从唐诗到宋词,形式多变,意象多样,可见汉译英的难度之大。郝玉青由于深受西方思维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英译本卷一《英雄诞生》中对诗词的翻译与原诗词相差较大;相比之下,张菁的表达更忠实于原文,更能传达原诗作者的情感。如第一章《风雪惊变》中林升的《题临安邸》:

原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郝译:

Surrounded by mountains,dancing in halls,

The shores of West Lake echo in song.

Southern fragrances entice and intoxicate

As drunkenly our noblemen mistake Lin’ an for Kaifeng.

原诗第一句中的意象有青山、楼外楼,郝译为“surrounded by mountains”,并未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意象传递出来。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被译为陈述句,如此一来,原诗中诗人用疑问句式表达的悲愤情感荡然无存,可以看出译者文化背景与对源语的理解偏差对译文的制约。最后两句直斥南宋统治者乐不思蜀,甚至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其语气辛辣讽刺。译文却以“our noblemen”代表南宋统治者,未免失之准确,且译者未对杭州和汴州作解释性说明,使不了解这段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无法体会其中奥义。

又如第六章《崖顶疑阵》中的诗句:

原诗:

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

郝译:

Nine summers he stood,greeting the sun,

Three winters he embraced the snow as he slept.

“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是金庸笔下的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吟,意在称赞“铁脚仙”王处一内功深厚。诗中天对日,雨对风,九夏对三冬。众所周知,这出自旧时学堂的必诵课文《声律启蒙》,其中“九夏”与“三冬”指的是夏天和冬天。旧历中夏天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三个月,因为每月三十天,一共九十天,故称九夏,三冬也是同样的道理。而郝玉青对“九夏”和“三冬”的理解是字面意思,为“九个夏天”和“三个冬天”。这样就与原文传递的意象相去甚远,而对原文的误解也制约了郝的翻译。如此同样体现出译者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为出发点,对外国读者来说,九夏对三冬的典故和内涵不易理解,此处郝直译“九夏”与“三冬”两个意象,更符合外国读者的认知。

相比之下,《射雕》卷二中的诗词所体现的中国典故更为引人入胜。如第十三章《五湖废人》中,岳飞正逢宋金议和的关键时期,岳飞一心抗金,但朝廷主和派居多,他内心苦闷。张菁选择贴合原作者的表达,异化处理诗词的意象。她从小熟读金庸小说,对小说中的人物及文化内涵更有深刻的见地,其译文能恰当地传递出原文的含义。

原词: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张译:

Striving for honor and rank has turned my hair grey.

The ancient pines and bamboos of the old mountain

Stand in the way of return.

I wish to confide by the music of my zither,

But who will listen?

Who will hear when my string snaps?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字面上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而难以归去,实则是对主和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的不满和谴责。译者虽无法从字面上传递出这一弦外之音,但其对意象的处理恰到好处,“旧山松竹老”被译为“ancient pines and bamboos of the old mountain”,英语读者能够体味到旧山之上松竹摇曳、经久不息的韵味。最后一句中“弦断有谁听”,意为: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倾听?这一反诘句在译文中亦有体现,即“who will hear when my string snaps?”这是出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译者将其浅化译出,其中体现出诗人凄苦悲凉的内心情感。张菁遵循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更符合岳飞抒发的情感和当时的情境。

(二)诗词形式有异

诗歌用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这种文学体裁常根据节奏和音顿来分行排列。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内容上,诗人通过直抒胸臆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表现形式上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广义的诗歌体裁分为诗、词、曲。对以形式为基础的诗歌而言,形式的去留影响着诗歌的形式美。诗歌的形式不仅能表现诗歌外在音乐形态上的特征,也更应是诗人内在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古诗中不同的句式应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些句式也反映着诗人的诗风。因此译者应该遵循原作艺术形式的表达意义,做到译诗与原诗之间的“形似”。有了形式上的对称,更能再现原诗的意蕴和审美价值。在英译本卷一《英雄诞生》中,郝玉青的译诗形式上与原文有异,如第八章《各显神通》中辛弃疾的《瑞鹤仙·赋梅词》:

原词: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

郝译:

Wild goose weather,

Winter frost seeps through window screen.

Veiled in protective clouds is the moon,

Tender is the ice unweaned.

The stream her mirror,she combs her hair,

Perfume and powder

all brushed away.

这是稼轩词中少有的比较婉约的一首,也是黄蓉第一次以女装与郭靖相视对唱的词曲。这首词在炼字造句和风味上,接近南宋格律派词人的词作,所以郝在翻译时注重形式美。在韵律上,前两句采用头韵的修辞手法,以/w/韵起头,把原诗中北雁带来的霜气之浓体现出来;“想含香弄粉”一句中又用头韵,以/p/韵贯之前后,再现了原诗中梅花的玉立精神。郝以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程度为先,把包括“想含香弄粉”在内的后一句拆分为四行,以物做主语,也更符合目标语的逻辑习惯,侧面描绘出梅花清雅的姿态和寂寞幽怨的灵魂。

张菁翻译诗词时也关注诗歌的形式,但不拘泥于原诗词的形式,而是根据诗词的内容找寻最简洁的诗歌表达,如第十二章《亢龙有悔》中有句诗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

原诗:

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张译:

My heart quivers for you alone,

You are the reason for these heavy sighs.

原诗为四字格,而在英文中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词与原诗形式相对,张菁对原诗句式进行了改动,将“悠悠我心,岂无他人?”意译为“My heart quivers for you alone”。相比郝译的形式美,张译并未侧重于原诗的形式。句法上的改动说明张菁充分考虑到了原作背后所隐藏的思想感情,从侧面烘托出思念之切,更精练地传达出原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在《射雕》的诗词翻译中,郝玉青以目标语读者为主要审美对象,而张菁的翻译忠实于原文。郝玉青在处理诗词意象、句式时,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审美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省译、直译等翻译策略降低阅读理解难度,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张菁的译文更贴合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达到再现原作内容的效果。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素养,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教育背景使得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有不同的考量标准。郝玉青时刻不忘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障碍,为避免创作细节上的误解,如中国历史典故,她选择省译和归化等翻译策略。相比之下,张菁在深入研究古诗词的背景、含义的基础上,发挥文字表达的回旋余地,使其译文更忠实于原作。

四、结语

译者主体性始终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郝玉青和张菁在翻译《射雕》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塑造和诗词的翻译上。中国译者张菁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力求与金庸在原著中表达的意思更接近;而郝玉青受西方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翻译时则更倾向于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多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更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层次和审美习惯,省译颇多,尤其省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典故。《射雕》(卷一、卷二)在海外的出版发行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武侠小说系列的前奏,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虽各有侧重,但并不影响小说核心内容的传达,乃中外译者合作的成功范例,为中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供了参考。

① 澎湃新闻:《郝玉青谈英译〈射雕〉成“爆款”:撬动市场耗时近十年》,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69168.

②⑤ 澎湃新闻:《〈射雕英雄传〉英文版译者张菁:让西方读者过瘾痛快》,网址: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8967.

Greatest Woman in Translation:Anna Holmwood

[EB/OL].[2018-12-10].https://caroltranslation.com/2018/04/03/greatest-women-in-translation-anna-holmwood/.

④ 网易新闻:《瑞典姑娘将〈射雕英雄传〉译成英文出版》,网址:http://news.163.com/18/0224/03/DBCLF3AQ00018AOP.html.

猜你喜欢

原诗郭靖金庸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峨眉山月歌
It Was Nice Getting to Know You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好为人徒
郭靖与华筝的十年,与黄蓉的一天
改诗为文三步走
郭靖对黄蓉言听计从只因亏欠
七律·观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