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从疑处翻成悟
2020-09-26王永亮
王永亮
郑板桥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其中上联讲的是读书的道理:要善于发现书本中的可疑之处,并从这疑处入手,用心思考,反复研求,一旦消除疑问,融会贯通,便自然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我们不妨把对联中的道理移植到教学上,是为“教从疑处翻成悟”。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当然不错,可要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却并不容易。在我看来,引导学生在“疑处翻成悟”,不失为“授之以渔”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可疑之处;比这更重要的是,一旦学生有所怀疑、有所发现,就要紧紧抓住“疑处”不放,进一步引导学生做更广泛的分析和更深入的思考,力争把疑问解决掉。这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过程。后一个“无疑”是师生共同“翻成悟”的结果,这时的学生已经对问题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绝非前一个“无疑”可同日而语的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得到“鱼”,更可得到“渔”。
《六国论》作为传统课文,其权威性、经典性毋庸置疑,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都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进行的:首先疏通文言字、词、句,然后从正面入手,赏析文章在论点提出、论据选取、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各方面的优点。这种常规化教学当然也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但究竟能得到几分,尤其是能在学习能力上提高多少,是很让人怀疑的。
那么,换一种教学思路如何呢?不难发现,从立论的角度来说,《六国论》其实是一篇“问题”文章,它的观点,从总论点到分论点,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
比如,《六国论》一上来就言之凿凿,“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好像六国灭亡的根源就在于“赂秦”一道。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六国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政治制度的因素,有经济实力的因素,有人才任用的因素,有战略战术的因素,也有地理位置的因素。即如《六国论》中所说因“赂秦而力亏”的楚、韩、魏三国,它们都是秦国的近邻,处在与秦国对峙的最前沿,是秦国“近攻”的对象。它们是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被迫地一再割地“赂秦”,也就是说,它们的“赂秦”在很多时候其实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同样地,作者将燕国“虽小国而后亡”归功于“用兵之效”,也并不客观。看一下战国地理分布图就很清楚了,燕国是距离秦国最远的国家,属于秦国的“远交”对象,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后亡”。
再如,作者将赵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李牧以谗诛”,将燕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至丹以荆卿为计”。其实,到李牧被诛和荆轲刺秦时,赵、燕两国都已是危若累卵,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定,这两件事从某种程度上可能确实加快了两国灭亡的进程,但它们绝非两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提示引导,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不难发现《六国论》中存在的上述明显的“疑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给学生设疑了:这样一篇在立论上破绽丛出的文章怎么会备受称道,甚至被公认为古代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呢?你能为它找出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吗?
这就是从“疑处翻成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通过分析,我们至少能够找到以下三条理由:
一是文章所论有“的”。也就是有感而发,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作者苏洵痛感当时大宋王朝以大事小、屈辱求和的可悲现实,借古讽今,以当年六国灭亡的惨痛事实为典型例证,向当局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严正警告。言之有物,直面现实人生,解答实际问题,是议论文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其有长久生命力的保证,这一点《六国论》做到了。
二是文章所论有“力”。也就是有力度,有气势,有充沛的感情。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忧国伤时的深厚情怀和担当责任的强烈正义感。作者劈头提出基本观点,然后举事实,讲道理,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其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不可阻挡。读者为作者的情感和气势所笼罩、所裹挟,对于《六国论》立论上的瑕疵,好像已经无暇顾及了。
三是文章所论有“方”。也就是有策略,有方法,有技巧。六国破灭,不止一途,作为饱学士的苏洵当然也心知肚明,但他为了突出自己的论点,采用鲁迅先生所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论证策略,选取史实中最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角度和方面,不枝不蔓,不拖泥带水,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从而使文章的论证效果实现了最优化。从这一点上看,《六国论》的不足之处恰恰成了它的特点和优势。
教学过程进行到这一步,如果认为有必要,还可以继续设疑:《六国论》这样一篇有明显“问题”的文章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你今后的写作有哪些启发呢?
对应上面的三条理由,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发:
一是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物。反对空洞无物的“死”文章,摒弃无病呻吟的“小”文章。要充分认识到,言为心声,有价值有生命的文章,其中必然跃动着时代的脉搏,铭刻着社会的印迹,闪耀着生命的光彩。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一定要关注日新月异的时代,关注万象纷呈的社会,关注精彩无限的人生。
二是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论选择什么体裁,也不论表达什么内容,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任何时候都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最能赢得好评。让我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人生和未来的信心,对生活和生命的赞美,自然而然地洋溢在字里行间,这样的文章写起来轻松,读起来动人,何乐而不为?
三是作文要恰当而高效地使用材料。内涵丰富的材料,往往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解读,要学会提炼选取对自身观点最有利、最给力的角度和内容。即如荆轲刺秦的史实,一般的观点大多赞扬荆轲知恩图报、慷慨赴难的侠义精神,苏洵却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倒也言之成理。这个办法值得借鉴。
可以看出,这种从“疑处”入手、在“疑处翻成悟”的教学思路,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未必每一位学生都能“悟”得那么全面、那么深刻,但只要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收获就会远大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收获既包括更多的“鱼”,也包括更好的“渔”。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