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思维和实践研究

2020-09-26孙晓娜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艺术思维课程

孙晓娜

艺术学概论课程作为艺术类院校的通识基础课程,着重介绍艺术学的基本原理、规律,艺术的分类及各门艺术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帮助学生认知其审美特征。它对于本科生后期的专业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不足,教师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却难以学以致用等显著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通过对艺术史上艺术创新思维的发掘、梳理和讲授,科学启发、引导学生将其融会贯通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和今后的专业创作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的有效设计和实施。而这恰恰正是积极推进“以本为本”的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学习真实、有效发生”的核心环节。

本文将首先从艺术创新思维如何“学”与如何“用”的学以致用的深度思考出发,探索如何打破原有教学方式方法的思维之“墙”,积极开展因材施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破“墙”之行。其次,在学习、研究和运用艺术创新思维的审美历程中,教学要始终以“艺术何以让人成为人”的问题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在直觉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中,推进实现艺术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完善和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其心灵生态和完美人格。

一、 艺术创新思维的“学”

艺术创新思维是艺术得以发生、发展的根本源起,它是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追寻,更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冲力。对于艺术史上艺术创新思维的探索与思考,旨在探寻艺术之源,追问艺术本质,深刻思考艺术蕴藏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正所谓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方式,体察艺术创新思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透过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体悟不同社会生活方式背后的社会人生哲学,以及以不同方式展现出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历史上不断承续和选择的价值体系。艺术创新思维依托的是物质表现形式,承载的却是不朽的精神。正是由于艺术创新思维承续却又不断突破着原有的宇宙和生命的要义,使得它成为了串联不同历史和时代风貌不同艺术作品的基本线索。因此,对于艺术创新思维审美嬗变历程重要节点的逐个探索和整体把握是揭示艺术所具有的“宇宙万物真相的阐明、人生意义的启示”①的伟大使命的关键环节。

(一)艺术创新思维“学”的方式方法

纵观艺术学概论课程的知识输出方式,多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介入、参与思考较少,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艺术创新思维恰好诠释了艺术之“所以然”的来龙去脉。

以西方绘画创新思维的审美捩变为例,西方绘画在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深刻影响下,以再现的真实作为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树立了“以真为美”的艺术理念。“真”这种审美标准一直贯穿于整部西方艺术史之中,但是,不同的时代却以各自的思维方式赋予了“真”不同的审美含义。“再现的真实”到了中世纪演变为统治者的意志和神学之“真”,而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使得艺术之“真”徘徊在神性与人性、神话与自然之间。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推动“真”的概念逐渐走向了“眼见为实”的自然,这种思维上的重大突破彻底颠覆了神学的统治。但是,创新思维的脚步并未停滞,继续走向“表现的真实”,宣告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巨大胜利。正是由于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变革,“真”的视角和含义也在不断进行着审美演变。

因此,只要把握住了艺术创新思维视角下“真”的审美演变历程,就能深刻领悟并掌握西方绘画艺术由具象到非具象抽象再到抽象的思维创新的节点和轨迹,从而真正透视其审美捩变的本质。学生通过如此方式的“学”,更易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每一次艺术思维创新的本质及其深意,掌握审美变革的要义,从中洞悉和解读人类精神观念形态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价值选择。

(二)艺术创新思维“学”的教学设计

在艺术创新思维“学”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以艺术作品为媒进行审美介入,科学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起源渐入,逐层深入探究: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创新思维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嬗变历程?艺术的边界如何演进等艺术的核心问题。

然后,以艺术创新思维每一次捩变的代表性作品为切入点,通过教师主导、“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阐述这些代表性作品背后隐匿的社会背景、思维创新方式和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思考分享、分组讨论、主题发言等,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再从全局上进行思维引导、查漏补缺等,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和细节中汲取艺术思维创新的方式方法和创造的力量。

再者,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关于其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基于现代艺术对艺术边界的无限突破,在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家们在重新思考艺术本质和规律的同时不断探索艺术将何去何从。他们对艺术边界的突破更是史无前例。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外艺术史上艺术边界突破历程的研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带领学生在历史的维度中动态把握关于“什么是艺术”的时代答案和认知,并从中学会自主思考当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和本质及其艺术边界的变革。

简言之,通过教学设计,引導学生学习、研究中外艺术史上艺术变革中创新思维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旨在启发学生突破固有思维之“墙”,为今后的艺术创新和创造埋下思维捩变的种子,只待日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最终达到承续、创新,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域下大力提升思维高度、开拓创新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艺术创新思维的“用”

通过对艺术创新思维抽丝剥茧地梳理、学习和训练,学生改变了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模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和技巧,植入了思维创新的理念和意识。那么,如何借助课程训练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更是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环节。

(一)艺术创新思维的有用之“用”

通过对艺术创新思维本质的“学”,学生掌握了各门艺术的形式语言、构图方式、技术手段和综合艺术表现等基本表现手法,并在深入探究其艺术思维创新的审美捩变历程中,了解了进行艺术表现手法革新的所有可能的方式方法。这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旨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进行艺术创新的兴趣。那么,如何“用”是下一步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思考、梳理本专业的艺术创新思维发展史,准确把握每一次变革的时间节点、主要内容以及变革走向等,清晰地掌握变革前后审美特征的差异性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按照历史节点,逐步梳理,进行课堂发言、讨论。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的梳理和阐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兴趣和质量,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在分享学习方法和心得的同时,还可能通过其他同学的发散思维,汲取意想不到的启发和收获,从而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打破师生情感之墙,教与学之墙,力争达到教学相长、分享助学的教学效果。

其次,根据学生课堂发言、讨论、交流的情况,动态把握其知识储备和个性特征,进行目标性的因材施教。学生知识储备和成长经历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兴趣倾向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其特长和兴趣点,并通过教学设计将其激发出来,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引导他们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尝试进行本专业的思维创新实践。

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构思和文字,有的擅长实践,有的擅长制作视频或其他……那么,就可以组成创作小组,创意主题或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拟,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创新实验。实验的过程既是学生思考的過程,更是开拓思维、思维互补,尝试以传统为基石进行创新的过程。从中,学生既能够深刻体会到艺术革命中思维嬗变的意义和价值,熟练掌握相应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又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如何在专业创作中践行前人的思维创新模式。继而以此为基础,尝试在全球化视域下进行当代艺术的创新实验。

如此,学生逐步掌握了艺术思维创新的方式方法,开拓了视野和维度,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也将得到不断提升。那么,打破教材、学科之墙,基础与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之墙的教学改革目标指日可待,学生也将真正体味到思维创新之美以及形式的审美意味。

(二)艺术创新思维的无用之“用”

《周易》将美与利并提,并把“事业”作为美的最高表现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上是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重新梳理它们之间矛盾的本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并带来新的价值发现和思考维度,进而重塑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对视角转向和逆向思维的深度开发,亦是“谋事在人”思维的集中体现,更是一种自我超越精神的升华。艺术作品是对“事”的体悟,对“理”的研究和思考,是一种动态生命体验的实体化呈现。虽然某些艺术种类具有无功利性,但是艺术最终是生活的反映,其中所蕴藏的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是“事”,同样蕴藏着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显性关系与隐匿的事理逻辑。艺术作品中构成元素、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映射着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场”,折射出艺术家在人生现实与艺术意境的矛盾统一中寻寻觅觅,寻求美与利之间平衡点的审美历程。故此,艺术创新思维不只是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学生体察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以更加圆融通透的心灵认知和感受生活与自然。因此,艺术创新思维课外之用更具意义和价值。

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学生将不再拘泥于自己专业和生活圈子的狭小视域,而是站在先辈们思维巨人的肩膀上、在古今中外的思维沃土中观天地之美、悟天地之道,将所学创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创作之中。艺术创新思维的力量将延伸成为生命的力量。他们将“不畏浮云遮望眼”,更易于深入把握宇宙和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从生活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打破固定思维模式之墙,多维度、多重境界地创造生生不息的变化之美,积极推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并“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攀登上“瞥见庄生真面目,此心今亦与天游”③的艺术理想的高峰,实现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三、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性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上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的缺失,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或许是享有幸福的日子太久,容易让人不珍惜或者很难深切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

中外艺术史上流传着众多感人至深、直击灵魂的艺术故事,除了蕴藏着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艺术创作的过程(“What is the Creative Process?”),以及艺术最终将走向何方(“Where is Art Headed?”)等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思考外,还生动地阐释着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它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对世界、社会、人生和艺术的多维思考方式和视角以及精神的给养,而不是简单给出终极答案。

知识的传承与学习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对创新思维的不断陶养更是重中之重。艺术学概论课程采取“课程思政”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走近中外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们,发掘其艺术故事中闪现的心灵之光,在课堂上讲好艺术故事,在分享中探知艺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感受艺术家思想的烈焰与激情。尤其是疫情期间,战“疫”既是挑战,更是对心志的考验与磨砺。在后疫情时代,该课程教学更应该打破原有惯性思维模式,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加入祸福相依以及苦难成就艺术高峰的励志教育。课程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课程思政的方式使学生深刻体悟到苦难是成长的阶梯、宝贵的养分,并从中探求当代艺术创新更加合理、科学的路径和方式。

同时,讲好艺术故事将促使学生正确认知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全面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还能够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融通不同学科与古今,真正培养其美好和谐的情感与心灵,塑造完美人性,催发艺术创造力和灵感思维,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

总之,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从艺术的本质问题出发,以艺术创新思维为切入点,尝试探索多维视域下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努力开拓出真正符合艺术类专业院校教学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教学创新思维方式和教学实践之路,切实推进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破墙之行。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实践的教育教学课题,它就像打开学生专业学习的关键性钥匙,掌握它,就能帮助他们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生动而深入本质地理解世界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形式和精神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创新思维方式以及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完美塑造。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向新的层境。

注释: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②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猜你喜欢

艺术思维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