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下大众常见心理应激反应与对策分析
2020-09-26胡艳黄贻苏
胡艳 黄贻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不仅对社会治理、医疗卫生等提出了重大挑战,对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这为我们用“心”防“疫”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提供了遵循。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何提升疫情下心理服务工作成效,凝聚人心,安慰民心,战胜疫情?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面对疫情,心理常见应激反应
心理学认为,应激是个体认识到外界刺激与个体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状态,应激反应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新冠疫情悄然发生,猝不及防;来势汹汹,蔓延迅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对环境的威胁和挑战,我们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遇到严重内外环境干扰性刺激时,人体内外环境稳定性被打破,人往往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认知上。对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总担心怀疑自己被感染;觉得外面都是病毒,只有N95口罩才相对安全,甚至戴上三四个口罩才敢出门;担心电梯楼道受污染,楼层按键不敢按;害怕与人接近,身边只要有人打了个喷嚏或轻咳一声,就胆战心惊、避之不及,生怕慢一点就被感染。除此之外,有家人生病,只能自行吃药不能求诊,为家人身体健康着急;学校推迟上学,担心孩子功课落下来,中考高考可能受影响,为孩子学业前途着急;抗“疫”工作琐碎、复杂、耗时,每日面对各类信息摸排登记、“四类人员”联系跟踪、消毒杀菌、生活物资供应、小区封闭管控,担心工作出纰漏而焦虑。
(二)情绪上。围城一个月来重复单调的宅居生活,会使人感觉枯燥烦闷、如困笼中,对别人和事物失去兴趣、失去耐心,容易生气;心情低落,缺乏动力,懒言懒动,无心做事,仿佛变成了一位“沉思者”。疫情面前,生命的脆弱、海量的信息也可能导致持续的紧张不安,使人产生过度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三)行为上。跟风盲动,抢购口罩、护目镜、手套、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品,明知过分但克制不了。反复测量体温,每天不停地“刷”机,不断查看疫情的进展消息;过分清洁,反复洗手、洗澡、对物品进行消毒,在武汉就发生几起因为错误使用酒精消毒导致房屋发生火情的新闻。
(四)躯体上。容易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等躯体不适。有的人出现持续的睡眠困难,表现为入睡难、容易醒,有时虽然睡着了,但起床后仍然感觉困乏。
二、追根溯源,心理不良应激反应因何而生
(一)认知的偏差。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强烈传染性而又陌生的“魔鬼”,问号一个一个地浮现,14天隔离期满是否一定就安全?有没有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全球多国病毒肆虐,这场疫情啥时能结束?尽管科研人员日以繼夜地工作,但研制出一种有效的药物和疫苗需要一个过程。战“疫”的焦灼状况,与人们希望早日战胜疫情的预期存在差距,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担忧、烦躁等情绪。
(二)生活的限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一方面要做好防疫防控工作,严管严控的心弦绷得很紧,另一方面又要担心工作业务的开展、学习考试的临近,生活开支的压力。整日操心抢购生活日用品,忙着一日三餐、家长里短,事务叠加、现实和潜在的压力容易引发烦躁心理。而且长期宅居,每天生活重复单调,容易让人感到枯燥、无助、如困笼中,进而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兴趣、失去耐心、极不耐烦。当压力过大,也易导致思想麻木、反应迟钝、情绪抑郁,不关心疫情发展动态,对家人漠不关心,对工作、学习不上心,甚至数着天数过日子。
(三)信息的过载。全媒体时代,网络上既有官方媒体的权威信息,也有微博、微信、朋友圈推送的“小道”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信息迷雾,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心生恐慌。特别西方媒体无孔不入的“舆论渗透”,指责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力、向全世界输出病例、实验室病毒泄露等虚假新闻,这些网络中的“病毒式传播”,容易误导民众产生焦虑、恐慌、愤怒等负面情绪。
三、阳光心态,用科学理性构筑心理防火墙
(一)接纳负面情绪。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烦躁情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认为这是软弱、意志不坚强的表现,认为这些情绪不应该出现。而对应激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它们支配,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面对疫情出现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是人在不正常情境下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看见自己的情绪,并做到理解和接纳。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认为,许多人都是在不认识自己情绪的情况下成长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他们得到的建议是应该勇敢并保持微笑。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般人都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这些正常心理“应激”的表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面对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波动,我们不要把它当作洪水猛兽,而要允许它们的出现,学会接受它、引导它,与它和平相处,这样烦恼的心理情绪自然会悄然恢复。
(二)树立正向思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要经“疫”求“经”,吃“疫”堑长“疫”智,化危为机,让“疫”线“生”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少想想“疫情形势太严峻”、多想想“我们并肩在战斗”,少想想“封闭宅居真无聊”、多想想“抗疫一线真辛苦”。军人是咱们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疫区就是我们的战场,“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武汉围城之后,人民解放军成立抗疫运力支援队,保障武汉市民生活物资配送;共派出3批次4,00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其中1400名军队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空军派出多架运-20、伊尔-76、运-9运输机赴武汉,运送大批军队医疗队员和医疗物资驰援武汉。武汉市动员1.6万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国企职工和教师下沉社区,配合完成拉网式精准排查,开展“应收尽收”大决战。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驱除疫魔!在战“疫”中,“逆行者”的坚定无畏、志愿者的大爱无私、医护者的奋勇向前,共产党员的冲锋陷阵,普通民众的大力支持,都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国精神,增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积极的应对。对抗失控感、焦虑感最具建设性的做法是克服自己的恐惧,去做更有价值感、更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能够去帮助、关心他人、做建设性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对自己会有更多的自我肯定,对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表扬,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增加对环境的控制感。在自我隔离期间,我们可以在小区担当志愿者,维护小区秩序,协助货品分发;关心亲友、战友和朋友,传递温暖和支持;学习抗疫的科学知识,静心阅读、不传谣、不信谣,利用这段宅居的时间为自己充电。疫情如同一场人生洗礼,压力、创伤,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逃避或哀叹,都不如积极应对。
(四)进行放松训练。心理学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对应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的方式因人而异,可以是兴趣爱好,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可以掌握一些放松技术,有肌肉放松、腹式呼吸、着陆技术、想象脱敏等。比如,可以进行松弛疗法,找一个幽雅的环境,闭上双眼,连续做腹式深呼吸;还可以通过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逐次松弛达到放松全身的目的;也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平静的湖边,四周风光秀丽,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除了以上普适性的心理应对策略,我们要特別关爱这两个人群,在我国的抗疫斗争中,他们是我们普通大众身边最真切的战疫力量。
一是战“疫”管理和保障的一线工作人员,需要面对流动的人员,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传染上病毒,回家后感染家人;担心组织管理没有层层压实,出现纰漏与意外。一线人员用默默无闻的执着坚守,勤勉踏实的工作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疫墙,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要切实落实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尽量减少与人的交流、不要有身体接触,随身携带酒精消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工作的衣物,换上干净的家居服,认真洗手。另外与家人、好友多通过网络、电话进行沟通,互相进行心理支持。“今天遇到什么事”“我来帮你想办法”这样简单又温暖的关爱,往往成为别人的定心丸。
二是心理服务志愿者,他们不仅要安放好自己的情绪,还要有效地帮助求助者进行心理疏导,让群众在长期物理隔离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自己是被社会所尊重、接纳和关爱。许多心理专家在网上开设疫情心理防护课程或讲座,帮助大众掌握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心理服务志愿者开设许多心理援助热线,让有“心病”者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真心交流中,大家被鼓励积极应对隔离生活,每天规律生活作息,适当运动。
世界是一体两面,苦难和残酷出现的同时,温暖与爱也在发生。我们希望生活回归正常,“希望”本身不是虚无缥缈的许愿,是能给我们的内心提供力量的,会帮助我们面对当下。我们已经身处困境中,情绪已经被左右,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能改变的,解决能解决的。作息正常,运动健身,适当隔断信息,关注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的心理能量。
我们是努力活在当下的普通人,疫情中没有局外人,更没有旁观者。我们虽然渺小,但我们安心宅家,服从管理,遵守纪律,就能为抗疫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文,贺青霞.“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8,(3).
[2]季海菊.建构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J].学海,2019,(6).
[3]河南省心理协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的河南省民众社会心态[J].心理研究,2020,(1).
[4]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
(作者单位: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