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美育对舞蹈本体发展的价值探析

2020-09-26张元

人文天下 2020年16期
关键词:美育舞蹈艺术

张元

教育需要沟通与交流,而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最初被作为远古先民传情达意的方式,他们通过“舞蹈”庆祝丰收、求偶繁衍、强身健体、震慑猎物,弥补着史前文明缺少语言文字的空白,并且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确立,舞蹈又逐渐演变为一种通神娱神、驱鬼逐疫、教化众人、歌功颂德的表演形式,甚至被当做取悦君王的工具,并且这种风气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不断蔓延,舞蹈教育的意义清晰可见。教育也依附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以乐舞为交流媒介,传授着生产技术、叙述着历史文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发生改变。自上个世纪中叶,我国的吴晓邦、戴爱莲、黎锦晖、陈爱莲、刀美兰等舞蹈艺术家,对舞蹈展开了更深层的探索,不再将技术性与所谓的“美感”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从创作层面延展。尽管我国的舞蹈事业起步晚,特定的历史阶段内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后置,但我国的舞蹈艺术家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舞蹈艺术的追寻与探索。当我们将关注点从“人如何动”,转变为“人为何动”时,舞蹈发展的自律性将逐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舞蹈艺术的发展轨迹,从操练再现到创作表现,从具象叙述到抽象写意,不难发现舞蹈艺术家们拼尽全力想要将对于舞蹈艺术的研究回归本体。

一、美育及舞蹈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唤醒人对美的自觉感悟与追求,培养感知美的能力,以及接触并创造美的一种主要途径。

蔡元培先生曾为美育下此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①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认为感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若不能被良好的开发利用,就会被遗失,而美育的功能便在于帮助人类启迪思想,唤醒精神,寻求本心。

而舞蹈美育,是舞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发舞蹈者的智力,提高其身体机能,扩展其表现能力与感受能力,均是一剂良药。舞蹈美育使舞蹈者能够站在更高的境界之上,通过身与心的融合,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且产生对“美”的强烈追求,在完善个人肢体技能艺术修养的同时,达到内心境界的升华。

二、舞蹈美育与舞蹈本体的关系

资华筠与刘青弋二位先生曾在《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一书中提到:“舞蹈美育的基质——核心,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塑造。”②并且明确提出了:“以身体教育实现全面(整体)教育,使我们确立舞蹈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宗旨。其要点是:以感觉的方式认识世界,提升人的智能;以律动性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形体训练,塑造完美的人格。”③

舞蹈艺术区别于体育或杂技,舞蹈动作与情感是它的本体,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它特殊的意义,都是在用诉说思想,传递情感。舞蹈美育从舞蹈本体出发,开发舞蹈者的智力、塑造品行、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培养其认知与感受舞蹈的独特魅力,以及自我鉴赏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境界,使人求真、向善、尚美,从而优化整个社会环境,促进舞蹈本体的发展。

三、舞蹈美育对舞蹈本体发展的价值探析

舞蹈不是惊险华丽的炫耀与姿态纤盈的展览;舞蹈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与日常生活的还原;舞蹈不是晚会歌曲的陪衬与获取利益的媒介……每种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品格,之所以能够长存于世,正因它的独树一帜并且无法被取而代之。舞蹈本身并不带有低级趣味的色彩,而是那些将自己强行划于“塔内”的人太肤浅。谁能重塑我们对舞蹈艺术的认知?笔者认为,舞蹈美育,當仁不让。

(一)舞蹈美育对舞蹈载体的塑造

1.塑造形体,健全人格

舞蹈之所以被称为独特的综合性艺术,其独树一帜的便是它的载体——人体,即舞蹈表演的承担者。目前,国内的舞蹈专业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主要涉及人群为11至18周岁的青少年,而作为舞蹈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系统的舞蹈技能训练,有效促进了舞蹈专业学生的生长发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矫正抠胸、驼背、高低肩等体态,还使心肺功能、神经与反射系统得到加强。经过长时间系统规范的舞蹈基本功及体能训练,学生的血液循环得到促进,从而刺激骨骼的加速生长,肌肉组织密度更趋于成人,能够保护骨骼在高速发育期不受损伤,甚至降低学生在发育期常会出现的膝盖疼关节疼等状态。甚至有研究表明在相同年龄性别的孩子中,经过舞蹈教育比没有经过的学生身高平均要高出4.8厘米。

除此之外,舞蹈美育更有助于姿态韵律及艺术感染力的培养。经过舞蹈专业训练的青少年,与同龄人相比体态更为挺拔修长,在日常生活中,举止端庄得体,行为动作协调大方,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青少年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舞蹈美育能够使学生在舞蹈中寻觅本心,并且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审视,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独特人格魅力。

2.开发智力,激发思维

舞蹈美育作为一种身心全面的教育,除培养舞蹈者的身体发育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智力,而这里的智力是指对舞蹈者全脑的发展,不仅仅是舞蹈者的智商,还能够有效强化舞蹈者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逻辑、表达能力以及艺术通感等。

内心情感是舞蹈的驱动力,在舞蹈美育过程中,不仅侧重学生肢体技能的开发,更有助于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舞蹈作品,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丰富学生的感知能力,更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丰富。在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中亲身经历,合理调配自己的情绪,磨练自身的意志力,加强其专注力和自制力,更好的探寻本心,挖掘自己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最终达到“身心一元”的高度融合。

3.康复训练,伤痛治疗

舞蹈是所有人的通用语言,而动作自然是这庞大语言系统中的语句词汇,身体也理所当然成为了传情达意的载体,传递着对交流的渴望。然而,伤后学生的心理需求常常在康复训练时被遗忘,在肢体技能完全恢复后,依旧会对某些易受伤或难度较大的动作,产生心理阴影,甚至抗拒心理。人自身的情绪瞬息万变,并且储存在全身各处,同样需要通过肢体表现来传输,例如咀嚼柠檬果肉时的皱眉,再如大笑时肩膀随之抽动。而舞蹈美育能够使我们通过正确、健康的方式,通过舞动释放内心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身体积攒的紧绷感与酸痛感,在恢复身心健康协调平衡状态的同时,彻底释放出体内能力,让舞蹈者通过脉搏的跳动去感受舞蹈的真谛。

(二)舞蹈美育对舞蹈精神的唤醒

1.重塑对舞蹈形体美的认知

舞蹈艺术被比作“象牙塔”并非毫无道理。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以及视觉上的享受,作为构成舞蹈形式美的基础和创造舞蹈形式物质材料的人体,被“守塔人”在选拔时严格划分,甚至标准越发苛刻。从解剖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下肢要比上肢长12厘米以上,两臂伸平的长度大于身高,肌肉走向修长,脚心内陷,骨盆小,臀部上提,这也就是业内俗称的“三长,一短,一个高”。

经过层层筛选,部分天资优越的被带领到塔内,而这仅仅是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业舞蹈训练,这便是对于技术本身的严苛要求。众所周知,从事舞蹈行业是“吃年轻饭”,正因为这个行业对于人体的机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除了身材比例外,还需要异于常人的耐力、柔韧性、爆发力与控制力等。在启蒙时期的舞蹈训练中,不科学、不系统甚至过度地舞蹈训练都会对舞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舞蹈美育便是为了避免舞者们为达到一定的柔韧性等能力,仍然选择长时间的压、耗、搬、撕的必经之路,矫正其扭曲的舞蹈审美观念,预防在骨骼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孩童时期,因盲目甚至过度地进行训练,从而导致舞者腿部变形“超伸”,或是更严重的运动伤害。

2.拓宽对舞蹈形态美的审视

早在夏朝,“女乐”作为以表演乐舞供人欣赏娱乐的乐舞奴隶,需要经过一定的舞蹈训练,并且掌握一般人未能掌握的技术,表演一般人难以表演的音乐舞蹈。可见,即便舞蹈艺术拥有着特殊的动态性和与生俱来的鲜活性,也无法掩盖专业舞蹈训练中的局限。

舞蹈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需要通过舞蹈者自身协调的、富有韵律感的、具有生命力的舞蹈动作、姿态等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与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蕴,每一次延伸,每一个呼吸都应该是生命的律动。而在培养“天鹅”的成长模式中,不再是比“舞”而是比“腿”,我们早该反思这些花哨的技巧运动是否能够融入舞蹈情境,能够真切地展示出舞蹈内容,而不是一味的炫技。由此,现代舞编导王玫也不禁发出感叹:“幸运的是我们也在这个湖里,不幸的是我们却不是天鹅。”

舞蹈美育在培养舞蹈者感知美和体验美的过程中,优化舞蹈形象,陶冶舞蹈者的情操,使其在训练过程中自觉探寻“连绵不断”、“刚柔并济”、“欲上先下”、“无限延伸”等奥秘。

3.挖掘对舞蹈语言美的创造

在当下,部分舞蹈作品却几乎成为了苛求高精尖的艺术产品,过于追求个人特质的舞蹈编导将自己的作品蒙上厚重的面纱,使其脱离大众。暂且撇开“‘致敬与‘抄袭”的话题不论,有些“舞蹈编导”明明对舞蹈艺术一知半解,却单单依仗着背后的大旗,就立出了各种各样的“牌坊”,不知道为了什么编创出一些不伦不类,甚至是无法评价的作品。

消费浪潮将舞蹈艺术裹挟为娱乐消遣的渠道,并以此盈利,另类露骨,美感全无。广场化、平民化或带有炫技色彩的不明文艺形式,逐渐被戴上“舞蹈”的帽子,并成为了全民皆樂的文化意识形态,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舞蹈的本质为何”根本无关痛痒。“非遗”舞蹈变为一种吸金的手段,侧面加快了传统艺术的流散,舞蹈艺术的纯粹性被极大程度的降低,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遭到阻碍。“舞蹈”的界定也随之泛化,舞蹈的本体在逐渐消亡。

舞蹈美育通过训练舞蹈者对形体的认知以及对形态的审视,深挖舞蹈者的精神思想,提高其鉴赏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克服肢体僵化的同时,解放心灵,将创作元素首先回归于舞蹈本体,再进行合理演变,从而创造出真正能够表现自我、表现生活、表现社会的舞蹈作品。

4.深化对舞蹈文化美的解读

一个作品的真正完成,不仅是编创与表演,更重要的是研讨,而重要的却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日积月累的程式化训练,使专业舞者的身体产生了固化的肌肉记忆,缩小了他们获取更多元、更广阔文化的机会,从而限定了他们对于舞蹈审美的思维方向。这不仅导致专业舞者对其他的舞蹈种类产生了封闭甚至排外的现象,更限制了他们对于舞蹈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再精美的舞蹈表演也始终停留在作品表面,再顶尖的专业舞者,缺少了文化的熏陶与深入的思考,也只能被局限于经典作品的表演载体。

塔外的参与者与爱好者们跃跃欲试,却始终无法“破门而入”;塔中条件完美的“载体”与技艺精湛的“匠人”俯视着塔外人的焦急,无视着塔尖人的困苦。而在这塔尖之上,极少数的舞蹈人将“舞蹈”视为表达自己、认知世界、思考认识的重要工具,而真正能从“匠人”升华为“匠心”的却少之又少。

“复制”与“粘贴”是21世纪里人类的一项基本技能,有些作者将别人的学术成果重新解构,并以自己的语言习惯排列重组后形成新的语汇,再想方设法啃掉“查重率”这块硬骨头。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同时,头脑思维与身体机能也在逐渐退化,当电脑成功替代人脑时,人类差不多就可以灭绝了。没有独创性与研究价值的文章与作品,不过是一具干尸,而舞蹈就像是脱了躯壳的灵魂,在这个快餐时代里,难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

舞蹈美育能够使舞蹈人以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见解与敏锐的直觉、洞察力,给予舞蹈作品合理客观的点评与建议,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创作环境,这才能不断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新鲜事物的横空出世,必定还有质疑、排斥、冲击,这都是我们所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如何坚守对舞蹈本体的深入探寻。以舞蹈美育为媒介,逐渐剥离开诸多“非舞蹈”的层层外壳,对“舞蹈美”的研究一步步回归到舞蹈本体,这定是对舞蹈研究的一大突破,舞蹈事业也将被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并且日趋完善。我们任何一个舞蹈人都应与塔尖上的舞蹈艺术家们一样,肩负起让舞蹈走出肤浅的低谷、走向深厚的责任与使命。跨越了舞蹈种类的藩篱,摆脱了舞蹈语汇的限制,以“力”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变化来唤醒观者的肌肉记忆与动觉体验,真正使舞者和观者达到灵魂上的共振与共鸣。

注释:

①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②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第4页。

③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第3页。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庞小强:当代青少年舞蹈美育教材(出版物)现状评析[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2.

[3]郑慧慧:舞蹈的力量——中外舞蹈素质教育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平心;郑兰:基于新木桶理论的舞蹈美育价值再探究[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4.

[5]于平:舞蹈美育心理学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刘华:舞蹈教育与美育探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7]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8]于理斐: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及舞蹈本体价值研究[J].河北:大众文艺,2017.1.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育舞蹈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舞蹈课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雪地上的舞蹈
爆笑街头艺术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