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麦积方言的介词“赶”和“着”及相关问题研究
2020-09-26杨晓林
[摘 要]麦积方言“着”做介词时,有两种用法:①表示被动②引进處所;经分析我们认为被动标记“着”来源于该动词的“使让”义。“着”在与把字句共现表示被动的过程中,“着”摆脱了把字句而独立表示被动的意义,其过程是“着‘动+N +VP>着+NP1+把+NP2+VP >着‘被+N +VP”。“赶”在方言中的用法相对较单一,大多数情况下用作介词表示比较,只能用于差比和渐比。我们认为麦积“赶”做介词表比较的用法借自其他方言,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关键词]介词;“着”; “赶”;比较;被动
[中图分类号] H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3-0035-04
Abstract:There are two ways of using "zhe" as preposition in Maiji Dialect: ① to indicate passivity; ② to introduce place; through analysis, we think that the passive sign "zhe" come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to make". In the process of co-occurrence of "zhe" and "Ba" to express passivity, "zhe" gets rid of the meaning of "Ba" to express passivity independently. Its process is "Zhe Dong + N + VP > zhe + NP1 + zhe + NP2 + VP > Zhe Bei + N + VP". The usage of "Gan" in dialects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most cases, it can only be used as preposition for comparison, and only for difference comparison and gradual comparison. We think that the use of "rush" as preposition table comparison is the result of dialect contact.
Key words: Preposition; Zhe; Gan; Comparison; Passivity
引 言
麥积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城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麦积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内部差异较小。李蓝(2006)“着”字式被动句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及华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海南、福建等九省市。此外“着”字式被动句也见于华东地区的山东和西北地区的宁夏等地。这里指出甘肃麦积也存在“着”字式被动句字。麦积方言的“着”来自《广韵》药韵入声知母,读 [t13],“着”字十分活跃, 使用频率极高, 可以做动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赶”用法较单一,一般只做介词。本文主要探讨介词“着”和“赶”在方言中的用法,并分别对介词“着”和“赶”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一、介词“着”的用法
(一 )“着”引进处所
麦积方言的“着”字一般放在动词的后面 , 连接一个受事宾语或一个处所宾语,构成“V+着+O”格式,此时“着”是介词,起引出处所宾语或受事宾语的作用,相当于普通话的“在”、“到”。一般可与把字句套用,表示一种处置义,构成“把+N+V+着+O”格式,如:
①吃下了就把碗放着案子上,我等会去洗。吃完了就把碗放在案板上,我等一会去洗。杨晓林.甘肃麦积方言的介词“赶”和“着”及相关问题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
②碎娃娃把钱藏着柜子里了,寻都寻不着。小孩把钱藏在衣柜里了,找都找不着。
③把桌子挪着外前去,挡人着哩。把桌子挪到外面去,挡到人了。
当然也可以不用“把”引出处置对象,直接说:
①放着案子上。放在案板上。
②藏着柜子里。钱藏在衣柜里。
③挪着外前去。挪到外面去。
以上例子中的动词都具有处置义,“着”引出放置的处所,也可以不跟把连用,如:
①兀个燕儿飞着树上了去了。那个燕子飞到树上去了。
②一放学,他就跑着商店买吃的去了。一放学,他就跑到商店去买吃的了。
③走着阿里了?走着小寨了。走到哪里了,走到小寨了。
这时动词都为表示位移的词,没有了处置义,“着”引出动作使物体到达的处所。
(二)“着”表示被动
1.麦积方言“着”可用作被动标记,用来引出施事,其中施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构成“(S)+着+N+VP”格式,如:
①(肉)着猫吃了。(肉)被猫吃了。
②(兀个娃娃)着老师骂了。(那个娃娃)被老师打了。
③(苹果)还没长好就着他摘了。(苹果)还没有成熟就被他摘了。
其中动词后还可以加补语,如:
①(衣服)着树梢梢划破了,赶紧着你妈补好。(衣服)被树梢划破了,赶紧让你妈妈补一补。
②(玻璃)着小刚打破了。(玻璃)被小刚打破了。
③(刚买的碗)着你打烂了。(刚买的碗)被你打烂了。
与普通话“被”字被动句不同的是,方言“着”字被动句中施事必须出现,受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如果施事不出现,则不能成话。
方言普通话
(肉)着吃了。*(肉) 被猫吃了/被吃了
(兀个娃娃)着骂了。* (那个娃娃)被老师骂了/被骂了
(灯)着关了。*(灯)被他关了/被关了
2.“着”字被动句也可以和“把”字句连用,这时“着”需放在句首,后面紧跟施事,再用“把”引出受事,这时的“着”被动义减弱,并带有致使的意味,构成“着+N1+把+N2+VP”的格式,请比较:
①肉着猫吃了。②着猫把肉吃了。③玻璃着小刚打破了。④着小刚把玻璃打破了。
例②④的“着”由于跟把连用,被动义没有例①③强,这可能是把字句的处置义带来的影响。这种用法的“着”与表致使义的“着”有很大关系,留待下文详谈。另外方言中表被动的“着”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如是光杆动词就变成致使意而不是被动义了。
二、“着”表被动来源和性质
甘肃麦积方言中的“着”有两个中古来源,来源不同,语音形式和意义也不同,其一来自《广韵》药韵入声澄母,读 [th13](麦积方言浊音清化绝大多数读送气),是个动词,表示遭受、遭遇意,如着火、着凉;其二来自《广韵》药韵入声知母,读 [t13],方言中用做动词、介词、助词等的“着”就来源于第二个“着”。表遭受义的“着”与表被动的“着”语音形式不合,所以不可能是“着”字被动句的来源。因此麦积方言中的被动标记“着”来源第二个“着”的动词的“使让”义。李蓝 (2006)认为南方方言的“着”字句来自“着” 的遭受义,北方方言的“着”字句来自“着”的使役义。麦积方言中表被动“着”与此结论相印证。
麦积方言表示致使意的“着”,一般放在句首,构成“着+N +VP”格式,“着”是动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叫”。如:
①着林霞(去)买(醋)去,没醋了。让林霞去买醋,没有醋了。
②着娃娃写作业去,么了写不住了。让孩子们写作业去,要不然写不完了。
表被动的“着”在不带施事时与动词“着”构成相同的句式:“着+N +VP”,不同的地方是:前者用于已然句,后者用于未然句。试比较“着猫吃了”与“着猫吃”。前者表被动,是被猫吃了的意思,是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是致使,是让猫吃的意思,还没有发生。前面我们讲到与把字句套用的被动句既有[+被动]又有[+使让]意义。如“着猫把肉吃了。”就没有“(肉)着猫吃了”被动意味强,带有一些致使的意味,试比较:
①着猫吃 [+使让]
②着猫把肉吃了。 [+被动]与[+使让]
③肉着猫吃了。 [+被动]
因为方言中“着”字被动式的受事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在对话中受事已知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所以麦积方言“着”在与把字句共现表被动的过程中,“着”摆脱了把字句而独立表示被动的意义,我们认为 “着”字被动句经历了这样的演变“着(动)+N +VP>着+NP1+把+NP2+VP >着+NP1+(把+NP2)+VP>着(被)+N +VP”。可以简化为“着(动) [+使让] >着(介+动) [+被动]与[+使让] >着(被)”。
三、介词“赶”的用法
方言中的“赶”只用做介词,不用做动词,方言中表示追赶义一般用“撵”和“徭”,“撵”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徭”用于马牛羊等动物如:你追我撵;把羊徭(赶)着圈里。做介词的“赶”只在比较句中用作比较标记。
A.构成差比句,比较性状和程度。例如:
(1)鹏鹏赶阳阳高。鹏鹏比阳阳高。
(2)三班赶五班考的好。三班比五班考的好。
(3)今年的雪赶年时的厚。今年的雪比年时的雪厚。
表示不及,麦积方言一般用“么”。例如:
(1)今个么夜个热。今天没有昨天热。
(2)郭老师么王老师唱的好。郭老师没有王老师唱的好。
(3)兵兵么文文挣得多。兵兵没有文文挣得多。
B.构成渐进比较句 。表示程度的逐漸增強、加深,他的格式是:名詞或是名詞短語+—+量詞+趕+—+量詞+比較項。例如:
(1)活一年赶(比)一年难做。
(2)他家姊妹几个一个赶(比)一个能干。
(3)阳阳的数学成绩一年赶(比)一年差。
C.构成极比句。其中一项比较的对象为任指,是不定的,动词前面用总括副词“都”,例如:
(1)屋里的饭赶外面的饭都好吃。家里的饭比外面的任何饭都好吃。
(2)我的个子赶谁的都高。我的个子比谁的都高。
比较句中的“赶”都可以换成“比” , 意思不变。一般来说, 方言中常用“赶”,偶尔用“比”,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一些小青年也开始改用“比”。
四、介词“赶”的来源
就目前资料来看,“赶”字比较句主要出现在山西大同方言(刘静2009)、湖北襄阳方言(朱莹2014)、西宁方言(张安生2016)山西万荣方言(吴静2002)、西安方言(武雅楠、王瑶2019),还有甘肃麦积等地区。关于“赶”字比较句的来源,朱莹(2014)描写了“赶”字在湖北襄阳方言中做介词表示比较的用法,认为是由“追赶、驱逐”之义引申而来。指出古文献中“赶”字表示比较义的书面文字屈指可数,但仍有实例可循。
“赶”《说文解字》“舉尾走也。从走干聲。”意为“兽畜翘着尾巴奔跑”后引申为“赶马”、“追赶”义。用于比较句的“赶”在方言中读[k ~53],前文提到方言中表示追趕,追逐义一般用“黏”和“徭”,这与方言中表比较的“着”语音形式不合,因此麦积方言中的“赶”字比较句不可能来自“赶”的追赶、追逐义。“赶”在方言中也可以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意思是就在那个时间点附近或在什么时间之前,读为[ ~53],其例如:
(1)新房赶明年能盖处。新房明年之前能盖完。
(2)跟集的人赶8点能回来。赶集的人8点或8点之前能回来。
(3)路阿时能修好?赶下个月。路啥时候能修好?下个月之前。
表时间的“赶”与用于比较句的“赶”语音形式不同,但都为“赶”字,方言中不乏见母读为疑母的例子,如该读[e13]。读为[ ~53]用在时间前表示时间的“赶”是方言原有的,而用于比较句的“赶”[k ~53]是借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赶”字作为比较标记的比较句是从其他方言介入的。至于借自什么方言,如何介入的,因目前对方言中“赶”字比较句研究的资料较少,还不能做出判断,要等“赶”字比较句问题研究成熟以后,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3: 526.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7.
[3]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6.
[4]刘静.大同方言中的“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2).
[5]吴静.万荣方言的“赶”[J].语文研究,2002(04).
[6]朱莹.湖北襄阳方言中表比较义的介词“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04).
[7]张安生.甘青河湟方言的差比句——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视角[J]. 中国语文,2016(01).
[责任编辑 张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