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敦煌遗书》
2020-09-26安北江
安北江
近代文化史上的大发现
1900年,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发现了一批4到11世纪的写本、印本等文献,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的数量很惊人,总数有约6万件,被称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当然,得到这个赞誉,可不仅仅因为《敦煌遗书》数量巨大,这6万件文物中,虽然大部分是佛教经典,但同时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学、民俗、天文、数学、音乐、舞蹈等丰富的内容,并且,《敦煌遗书》中不仅有用汉文书写,还有不少内容是用回鹘(hú)文、西夏文、吐蕃(tǔbō)文、于阗(tián)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突厥文、粟特文等多种古民族文字写成的。
难能可贵的是,《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正史中未曾保存的珍贵史料,有当地官府与寺院涉及官吏、僧侣、百姓的各类行事文书,还有6件古舞谱,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舞谱。我们现在能欣赏到的敦煌舞蹈,就是人们根据这些舞谱和敦煌壁画编排而成的。
在《敦煌遗书》中,专家们还发现了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代成通九年(868)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过《敦煌遗书》,专家们甚至考据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地址是现在的内蒙古包头地区。类似的发现还有很多。因此,《敦煌遗书》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能够与甲骨文、汉晋简牍、明清内阁档案的发现媲美争辉呢!
为什么被藏任洞窟中呢
敦煌地处遥远的西北,为何这些隐秘的、小小的洞窟里会藏有这么多古代文献呢?要知道,这可是《敦煌遗书》被发现后,学者们日夜叩问、努力探寻的一个重要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避难说、废弃说和修复说。
一、避难说
支持避难说的学者认为,莫高窟的僧人因为战乱的到来,为使经卷遗书免于战火而存放在洞窟中。宋代初期,敦煌地区佛教盛行,寺院众多。后来,西夏人占领了敦煌,僧侣们担心西夏人会对寺院进行破坏,因此临走的时候便将不方便带走的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入洞窟内封存,希望等战争结束后再回来取用。谁知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这些洞窟和里面的藏书就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
二、废弃说
不过呢,因为藏经洞中并没有整部的《大藏经》和其他珍贵物品,绝大多数物品都是残卷断篇、疑伪经、错抄的废卷以及作废的文书与过时的契约等,所以有学者认为,洞窟中存放的很可能是敦煌僧人废弃的物品。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人很珍惜纸张,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也有尊重佛法佛典的传统,因此用过的佛经不能丢弃,也不能烧毁,只好用洞窟封存起来。
三、修复说
在五代至北宋年间,敦煌有一位叫道真的僧人负责管理佛经并组织修补佛经的活动。由于当时纸张十分珍贵,寺院里没有那么多富裕的纸用于修复,道真便四处募集纸张用来修补残缺的经卷。洞窟中存放的其他文献可能就具有修补经卷的用途。
龙奇奇:直到现在有关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也没有定论,看来,这个谜团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考证。
敦煌學等你来研究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lù)在清理莫高窟洞窟时偶然发现了堆满写本、印本、绢画、铜佛等文物的藏经洞。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王道士就上报了当地官府,可惜的是,这件事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反而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探险家”对这些“宝物”进行了掠夺。
受盗掠、战乱的影响,大量《敦煌遗书》流散海外,目前全世界的许多地区都收藏有部分《敦煌遗书》,而有关《敦煌遗书》以及敦煌壁画等内容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科——敦煌学。
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敦煌遗书》,那里的专家们通过整理、修复、研究、出版与展览,尽力使《敦煌遗书》为学界所用、与世人见面。《敦煌遗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宝库,它等着你的研究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