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平台集群及其思想磁场效应探析
2020-09-26朱宇琦
关键词: 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磁场效应
目前,“微信平台”已成为高校新闻传播、舆情演变的重要渠道,成为高校群体事件舆论引导、信息管理的主阵地。“微信生活—微信文化”已在大学校园呈燎原之势,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着力推进高校微平台集群的建设与发展,提升高校微平台建设,是丰富校园文化,创新思政工作的关键所在。高校微平台集群集聚不仅在于微平台本身的集聚,更重要的在于思想集聚方面。虽然高校微平台集群的发展为思想聚集提供了条件,但由于集群内微平台的发展水平、进度和方向等存在明显的势能梯度,导致了思想聚集的差异化。与其他理性认识一样,思想聚集同样具备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如不加以引导,及时予以矫正,将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大的阻力。本文从 “思想磁场”这一新的角度,客观全面分析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聚集的规律及效应,以期充分发挥思想聚集的正效应,促进高校微平台集群和思想的良性发展。
一、概念解析
高校微平台是以微信、微博及其公众号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为前提,以发布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为主体,对高校文化发展和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的校园网络平台,其特征是在学校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借助网络微文化以宣传介绍学校本身为主体,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 高校微平台集群是指在同一高校内,以各微平台为主体。但微平台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在思政工作者指导下能够迅速同时发布相同或相关的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内容的网络集群。
思想磁场,是指高校微平台集群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分布形态,它是随着思想聚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在一定思想聚集区域内连续分布并对思想吸引产生持续作用力的矢量场。思想磁场除了对聚集区域外的思想有吸引作用之外,还可使聚集区域内的思想表现出相应的自身属性,并使思想的集聚具有规律性。
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磁场,是指随着高校微平台集群的快速发展,思想聚集地产生的一种无源有旋的矢量场,通过场内磁力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思想的涌现和聚集,并实现大学生思想朝着思政工作者预期的方向发展继而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型磁场。
二、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磁场的五大属性
强吸引力和排斥力。思想磁场对场内外思想产生很强的作用力。一方面,对磁场外部的正确思想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其融入思想磁场与原有思想融合形成更大的思想磁感线洪流;另一方面,对磁场外部的错误思想产生强大的排斥力,防止异化思想的入侵,破坏原有思想磁场的磁感线流动趋向。
强辐射性。思想磁场的强辐射性影响着磁场内思想的流动和融合,改变着思想内部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动向,同时也对磁场外的思想产生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分布的不均衡性。思想磁场内不同的部分作用力不同,磁场内磁感线的分布就是最好的体现。在磁力较强的极部,即高校微平台集群内微平台完善程度、操控人员、内容设置都有较好的基础,思想集中度比较高;而在磁力较弱的区域,思想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所以聚集度较低,甚至无法形成思想的交融统一。
引领思想的明确方向性。物理学中,為了便于分析磁场的特性,用无源也无尾闾的互不交叉的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方向,磁感线的流向是从 N 极到 S 极。而在思想磁场内,受磁场力的作用,思想总是从微平台集群的发射端流出在经过师生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浏览、点赞、评论、转发后又重新回到微平台集群的吸收端。
内部思想磁感线的循环流动性。 在思想磁场内,受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方法等影响,思想磁场从闭合的状态转变为动态循环。即在思想磁场内,思想总是被希望朝着特定方向发展。微平台集群作为高校网络舆论导向的发动机,其产生的思想磁场具有极强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对于正确思想的吸纳和释放,对于错误思想的排斥与隔绝,使得思想磁感线在循环流动中循序渐进。这就使得思想磁场,对磁场外部思想导向的分析和甄别以及对磁场内部思想导向有了足够的引导与掌控。
三、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磁场效应探析
微平台集群是形成相应思想磁场效应的前提条件,而高校微平台的集群式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影响,它将经历萌芽期——生长期 ——成熟期三个阶段。随着高校微平台集群的发展演进,会引发相应的思想聚集,但总体上由此产生的思想磁场效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
前期引力和强化效应。在发展的萌芽期,基本还未形成微平台集群,由于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能够主动迎合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微生活的需要,引领校园微文化发展,并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产生影响。因此,职能部门愿意从技术、设备、资金、政策等方面来全方位支持高校微平台的发展。正是基于高校职能部门的主导力,一些对微平台极具兴趣的同学和其他关键要素被吸引进来,这是思想磁场最初的引力效应的直接的体现。同时,思想聚集具有“强化效应”的特征,这也是思想磁场的本质特征,即当高校微平台处于生长期,职能部门通过进一步创新创造和资金投入等措施引导微平台聚集,合理地进行微平台集群空间布局,培育微平台的集群雏形。虽然一些微平台只是概念上的抽象集聚,但很好地强化了思想磁场效应。当微文化不断集聚直到达到一定规模,他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明共同在集聚地逐渐形成一个个对思想有特殊引力的磁场,进而吸引更多的师生关注微平台集群内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并通过互动与交流促使思想集聚度越来越高,从而产生更多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益于和谐校园建设的微思想。这样既有利于微平台自身效应的充分发挥,同时,思想集聚在和谐的内外环境作用下能够更好地沿着高校教育者所倡导的方向前行。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聚集的“强化效应” 使其进入了微平台聚集——微平台发展——微平台聚集的良性互动的发展。
思想辐射效应。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集群式发展的生长期后, 高校微平台迈入由学生主导的成熟期,此时,高校微平台集群已经形成有机系统的集群网络,集群内的微平台之间的合作与互通已经进入常态化,微平台集群的发展完全由学生主导,整个高校微平台集群效果显著、影响力大、公信力高,对外形成了一种网络性的整体优势,由此在思想磁场内依托高校微平台集群形成的有机系统集群形成了网络状的思想辐射效应,从而促进校园微文化的提升,发挥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作用。
思想磁场效应。高校微平台集群为吸纳微思想、发展微文化和引领微舆论创造了优良的空间,从而在微平台集群区域内形成了思想资源的聚集。随着高校微平台集群三个阶段的逐步发展演进,思想聚集交融性进一步加大,思想磁场开始逐步形成,思想磁场效应开始显现。首先,表现明显的是思想磁场的引力效应和强化效应。在这个阶段,思想聚集系统主要体现的是量变;其次是思想磁场的辐射效应,这一阶段思想聚集系统开始发生质变。通过上述两个磁场效应,磁场内聚集的思想高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加之集群微平台对思想结构合理地配置、筛选和优化,思想聚集更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思想磁场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产生明显的 1 + 1 > 2 的内生思想优势 ,最终促进集群区域高校微平台的发展。
四、加强高校微平台集群思想磁场效应的现实路径
营造良好的高校微平台集群环境是增强思想磁场引力的前提条件。在微平台集群发展过程中,不同微平台集群环境对微平台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增强思想磁场的引力,必须营造良好的高校微平台集群技术环境、设备环境、资金环境以及人才环境,从而为思想聚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发展优势微平台以及培育特色微文化是扩大思想磁场辐射效应的的基本保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微平台集群内思想的来源问题,不能仅依靠职能部门扶持,更应从微平台本身入手,发展优势微平台、培育主导特色微文化。因为在庞大而冗杂的高校网络文化世界中,这些优势微平台、特色微文化往往具有关键意义,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决定着高校微文化的内涵和整个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大力培养和发展这些微平台,不仅可以丰富高校微文化,成为区域文化发展的亮点,而且能够凭借这些微平台的发展不断扩大思想磁场的辐射效应,加速大学生思想的聚集于融合,成为引领校园舆论的 “磁石”。
克服思想磁场的不稳定因素是保障磁场持续作用力的强有力手段。思想聚集之所以会产生负效应,是由于集群内管理不合理、引导不及时、微文化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的。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负效应,应从源头上清除这些不稳定因素。应通过建立健全现有的微平台发展模式,建立培训机制,开设微平台操控技能培训班,向师生开设微媒体培训课程,长期培养微媒体思想、微平台集群式发展的思维,提高和完善其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业务能力。同时,应设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坚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念,以丰富高校师生文化生活为根本,扎实做好微平台建设。最后,微平台应在平台内部营造适合前沿微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实现特色微文化的及时更新,完善微文化结构,以微文化引领微思想,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校微平台集群式发展的需要。
避免思想聚集的过度“倾斜”是实现思想聚集效应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微平台思想丰富多彩,而另一个微平台思想平淡无味,而微平台彼此间也没有思想的流动,长此以往就无法实现微平台间的思想交流与优势互补,思想匮乏的平台就无法形成思想聚集。因此必须实现思想的合理流动,避免思想分布和聚集的过度倾斜,导致不同微平台思想聚集规模和效应的差距扩大。为此职能部门应鼓励微平台操作人员的流动和交流,清除微平台集群自由发展中的障碍,打破微平台的功能界限,使微平台发展更加趋于科学化。
合理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高校微平台集群整体影响力的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思想聚集规模的平衡,合理实现优势互补,就必须对微平台发展较好的微平台集群实施一些转移政策,提高微平台进入的门槛,防止微平台过度涌入,避免出现 1 + 1 < 2 的负效应,例如,对于党团组织领导下的微平台,可以尽量给于照顾,放宽进入集群的限制,而对内部建设不健全甚至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微平台加强管制和限制;对微文化发展较缓慢但同学们喜爱的微平台予以大力扶持,降低门槛,保障微平台顺利进入。尽可能防止优势微平台内思想聚集过度膨胀,而相对落后的微平台内思想聚集过度衰弱,以最大限度发挥思想聚集效应。
保障微平台的后续维护是永葆高校微平台集群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微平台集群内,为了保持并提升思想聚集效应,职能部门应在现有思想集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高校微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主动的与校外媒体合作与交流,认真学习校外微平台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达到拓宽视野,力求创新的目的;进一步加快集群内微平台硬件设施升级,改善微平台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等条件。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强化高校微平台集群建設,吸引更多思想流入,为增强思想聚集效应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万金城.高校校园“微信平台”的舆情传播探究[J]新闻与写作,2014,08:102-104.
[2]赵长渝.试论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4(07).
[3]高翩翩.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战线,2014,06:158-159.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晏家坪三村200号(甘肃建院培训处),730050;朱宇琦,1389329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