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
2020-09-26李寒琦
李寒琦
提及文化,兼备综合而又复杂的特征,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博大精深。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我想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文化谈谈我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儒学文化产生于百家争鸣时期,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充满变革,生产力又迅速发展的时代,儒学的出现就是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其思想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如所言,儒学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传承过程。任何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都拥有着属于它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对我们而言,儒学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过它的昨天,认识到它的今天和计划着它的明天才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可能对大多数青年一代来讲,"经学"令我们感到晦涩难懂,抽象不解。但它已经经历了几千多年历史的激荡和时间的检验,它里面所蕴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总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经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它其中蕴含着"五伦"和"五常"的伦理关系。关于"五伦"即指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伦理关系无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还是任意一个社会而言,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而提及"五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易记却难行,千百年来作为人们所追寻的道德观,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前进,为一代又一代迷茫的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的"四维"和"八德"也对我们价值观的引领起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儒家所流传下来的这些经学的思想,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对增强社会的道德,促进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紧接着我想要谈到的是儒家文化中的治国之道,孔子认为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仁",认为治国就要"仁"治,认为统治者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民",国家才能得以长久持续的发展。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加入新的动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当时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到了秦朝,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认为儒家思想的过于仁德不利于治国之道,不利于自身的权利保障,因此赢政实行了"焚书坑儒"来对百姓们进行思想上的控制,儒家文化深受打击。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维深受重视,董仲舒也融合了不同学派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发展,其著作《春秋繁露》就是对儒学治国之道的继承发展,他本人在当时也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和重用。从那时起,儒学就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变迁,对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到了宋元时期,儒学的治国之道出现了一些时代的缺陷,因此理学家结合了其他学派的的思想进行改造。明末清初,因为明清三大思想家对儒学进行的批判使得儒学的发展陷入了逆境,虽然是进行批判,但最终实际还是促进了儒学新的发展。晚清时期又有一些文人志士借孔子的名义希望改变政治制度。民国初年,随着"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儒学文化再一次受到了重创。
在当今,我们再次提出重读儒学,感受经典,去学习儒学的道德伦理和借鉴儒学的治国之道,感触也颇深。客观来说,儒学总体是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独尊儒术也可能会对创新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儒家一系列思想使当时的人们的思想走向了自愚,一味的不加思考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也是导致后来封建社会瓦解与思想局限的重要原因。
如今,儒家文化仍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对我们日常行为也都起着规范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是光明的,它吸引着广大學者对其深刻的探索,对于青年一代,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学会辨别,不仅是儒学文化,还有我国其他所有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了解一定的传统文化后我们还应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运用现代的技术与思维,使其完美的融合,迸发出文化和思维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