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策略
2020-09-26萧顺兰
萧顺兰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教育事业始终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场地,而小学教育相当于是一个学生的基础,只有将这一基础进行不断地夯实,学生才有可能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得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难以进行学习的,现阶段的相关教育资讯也表明,小学生在这两个科目的学习上表现出来了比较困难的状况。故此,在本文中就将对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策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二者能够对彼此的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比较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教学整合 整合策略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5-0122-02
前言
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两种,首先是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其实是比较有限的,这一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的深度是比较有限的,另外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知识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一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科目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情况,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进行解决的话,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比较不利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对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策略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试图在文章中提出一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对策,以促进这两个科目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教学整合的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课堂教学是现如今的教育机构主要的模式之一,随着学习理论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小学时期的教育机构逐渐地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固定的流派和方式来进行,而应该整合不同的教学理论和方式,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教学整合正是这种现实情况的一种表现,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并且还建立了多媒体的网络教室[1]。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科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本身就是科学所属的一个门类,正是因为这一点,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之间具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这使得二者之间的教学整合具有了理论上的基础,也就说明二者之间的教学整合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之间进行教学整合之后,教学资源也进行了一定的融合和有效的优化,这种优化可以使得二者的实际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比较显著的提升。
小学科学其中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其中不仅会涉及到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还会涉及到一些语文、地理知识等等,从中不难看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十分多元化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充足,二者进行融合之后,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也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而众所周知的,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的原动力,带着兴趣进行学习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小学生对于数学和科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就会充满积极性,在教学方式得当的情况之下,小学生甚至可以养成自主进行学习的习惯[2]。所以,从整体的角度上来说,小学数学同小学科学之间的教学整合其实就是一种优势的互补,经过实践之后,二者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通常会具有比较显著的提升[3]。
二、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策略概述
(一)加强小学数学同小学科学之间的联系
就其根本来说,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是两个独立性都比较强的科目,而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教学整合,就需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联系,这样才能将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的教学实现最终的整合。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光依靠数學或者科学单独一门科目的教师来进行工作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和小学科学教师应当进行沟通和研究过程,这样才能使得二者之间联系变得更加的密切,这对于小学生的教学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实际的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两个学科的教师应该将自身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公开,并深刻地进行研究和了解,只有这样,数学和科学教师才能够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这样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个学科之间是具有联系的,进而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就能够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起到补充教学的作用,反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也是一样的。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种子的萌发》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对不同的种子的数量进行记录和统计,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接触到小学数学的计算过程,这样教学过程的整合,就能够使得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对小学数学起到一定的补充教学的作用,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总体上来说,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之后,就能够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起到补充教学和辅助教学的作用,进而帮助小学生夯实学习的基础,而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基础是非常重要的[4],因此这对于小学生后续整个人生的学习生涯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教材内容使得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之间进行融合
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的相似知识点的部分是非常多的,在进行整合教学的过程,数学教师要与科学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之前的沟通和交流,并且最终将整合点确定下来,不同的整合点最终汇聚成教学的基本方案。因此,进行整合式的教学,需要两个科目的教师对于自身的教材内容具有足够的了解,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另外,数学和科学教师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情况出发,从而制定出整合之后的教学方案,科学合理的来提高现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二者的整合教学的形式不能非常单一,这对于小学生的教学工作来说会经常性的使得小学生出现学习厌倦的感觉。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第一册的《文具的科学》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5],教材中具有观察文具店这一章节的内容,而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中要求使得小学生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因此,科学教材和数学教材在此处就能够实现一定的融合,既能够完成小学科学让小学生观察文具的教学目的,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小学生的数学估算能力得到增强,从这一点上来说,科学与数学教材内容上的结合是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的,教师应当多多进行利用。
(三)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教学目标的统一
在小学时期的教学工作当中,每一堂课都需要具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目标,这一点在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的整合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的,二者的整合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话,二者之间的整合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漫无目的,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反效果,例如使得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艰难以及使得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目标的制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目标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共同进行制定。例如,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其运算方式分为多种,一些运算方式在特殊的环境下是比较笨拙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将“科学的运算方式的正确选择”作为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当中既有小学科学内容的加入,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变得更加的准确。而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人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当中的很多科学知识点与数学也具有比较强的联系,例如其中气温的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例如为什么分为零上和零下等等,在用小学数学进行解释之后,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正负数的问题,这使得教学过程变得非常简单,也比较容易快速的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课堂整体的内容也变得十分的丰富,小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变得很高。
(四)进行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由于我国在教育事业当中长期应用的是应试教育制度,这使得全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过度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教学理念当中的“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在小学时期的教育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整合时,需要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彻底地实现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到重视知识应用能力的转变。
为此,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将对应的学科作为知识应用实践的对象,例如科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进行实践,数学教师反过来也可以利用科学教材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教学,久而久之小学生的两种学科的学习效果都会具有比较明显的提升[7]。
(五)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小学数学和科学教材具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因此,两者都可以作为彼此完善知识结构的一种有效的工具,这两门学科如果能够具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的话,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前文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提及,这两门学科的知识内容都具有比较抽象这一特点,而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习。另外,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当中也应该进行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优化,不断的努力并且得到进步,这样能够使得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的教学整合变得更加顺利,从而对小学生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就是现阶段对于小学数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策略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从文中叙述的内容中可以发现,小学数学、科学对于小学生都是比较难以学习的,而二者之间的整合教学能够补充彼此之间的不足,但是教学的整合需要两门学科的教师共同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就相当于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方向,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就能夠得到稳定的提升了。
参考文献:
[1]黄金林.小学科学课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2):104-106.
[2]叶爱娇.多媒体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小学,2019(6):128-129.
[3]张中华,刘学军.小学数学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7).
[4]孙丽苹.论小学课堂上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整合[J].神州,2019(17):218.
[5]王志琴.激发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8(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