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题材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2020-09-26肖淑芳

戏剧之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不足人物形象

肖淑芳

【摘 要】纪录片逐渐成为人们观察社会与现实的影像镜子,对研究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目前,此类题材纪录片少之又少,更很少基于传统民俗由单个人物(特殊性)通向群体(普遍性)乃至整个社会进行探讨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民俗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与原则、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下创作中的不足这三方面,正视传统民俗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并思考其合理性,以及对该题材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辨。

【关键词】民俗题材;人物形象;特征与原则;共性与个性;不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4-0120-02

“文化作品中创造出来生动具体的、有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像,通常指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表现”①。《中华大辞林》中把“形象”解释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表现。纪录片中人物的特征塑造尤为重要,对主题的构建往往是建立在形而上学的人文内核,而对于民俗题材,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群像化的社会共性与个性化角色的特殊性相交融的特点,这类纪录片如果没有具体对象的影像化是很难有其深远的意义的。那么民俗纪录片是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的饱满度,丰富影片的主题思想的呢?

一、民俗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与原则

(一)民俗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说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纪录片来说,作为拍摄的对象会先以社会角色的身份被认定,再被挖掘其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欧文·戈夫曼认为自我不过是角色之衣借以悬挂的一个“挂衣架”②。塑造人物形象时,为了表现人物的显性特点和帮助人物发掘自身隐形的特征,往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捕捉人物的多重性角色。表现人物对象时,立足于發现和揭露人物的多元具象化,找到一个线索点,真实记录人物在这一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敏感捕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比如《英和白》饲养员面对人群的孤僻和与熊猫相处时的自然热情,片中饲养员性格的缺陷并没有造成她对熊猫的依赖,甚至于闲暇时还会听着音乐翩翩起舞,人物特殊的精神情感、性格认知被导演捕捉到,使观众能够对人物形象感受得更为丰富立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剪影。

2.构建平视的参与者。弗拉哈迪在拍摄纪录片时会把拍摄融入人际交往过程中,与被拍摄者建立平等的友谊。从心理学分析,任何被拍摄对象最初面对镜头时都会有一些戒备情绪,只有当他们理解并逐渐适应直至完全接纳甚至主动配合,人物的真实性格和内心世界才能被释放出来。这就是创作磨合期,由陆庆屹执导的《四个春天》,虽是以自己的父母为主角,但却以第三视角剥离出家庭氛围客观记录他们四年里的日常生活,使人物逐步适应镜头,与被拍摄者形成一种互相观影的效果,真切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

所以说,平视捕捉立体化人物,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与精神面貌,是创作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的要点之一。

(二)民俗题材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则

塑造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遵循时代性与社会性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还原人物本身的现实环境和真实个性,孙增田的作品《最后的山神》就是利用还原的创作观念,表述了鄂伦春人的文化样貌与生活面貌。以孟金福夫妇为主,导演用镜头告诉我们,他们以林为领的特殊文化,为观众画上了一条关于鄂伦春文明逐渐消逝的渐近线。其次,需要延伸,考验导演的再创造力,强化片中的冲突矛盾,对人物性格和行为进行细节的铺垫,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自然素材下,借鉴电影创作的技巧,以丰富其纪录片的艺术风格,突出人物形象特征和纪录片的表现力。

二、纪录片如何追求民俗题材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风格的共性与个性的艺术呈现

纪录片在叙事风格的呈现上有着独特魅力,如何呈现共性与特性的艺术效果,体现艺术家客观的生活态度和意识觉醒的批判精神,即在狭小封闭的社会空间去表达自我的文化思维,突显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存在的艺术价值。

不少导演在拍摄社会底层人物时,既有站在社会大环境下抨击现实的黑暗,又有对人物真善美的表达。例如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当生活成为一种信仰,孟金福老人坚定雕刻着他的山神,通过特写捕捉人物,直接接触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粗糙树皮般的双手、指甲里嵌进的黝黑泥土等暗调画面与为“神马”系上的红色丝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抹鲜红表现出老人双手布满灰尘污垢,但内心却干净明亮,刻画了老人在艰难的处境中却依然怀着对生活的尊重与信仰,如同红色般的热情与希望。影片最后的那段萨满舞,古老的文明穿过岁月的沧桑给观众带来厚重感,庄重悠远的声音如同天籁洒在人间。一方面形象表达出一个游牧民的内心世界,突出他淳朴、善良的原始气息;另一方面揭示民族的变迁,古老文化在历史大潮冲击中的昌盛与消失。这里的人物个性就是一种象征符号,对于这一人群的社会共性,在赞誉传统文明的同时也在叹惜将逝的无奈和孤独,形成了一部典型的民俗纪录片。所以对于影片的景别、色彩等画面语言风格,导演都有着自己特色的叙事手法,同时具备共同的艺术理念抓住人物特征,脱离扁平单一的影视风格,塑造立体的共性与个性的艺术统一。

(二)共性与个性的融合

人类生活之境是纪录片的纪实性赋予的特点与意义,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不管是群像类纪录片还是个人传记类纪录片,在具备社会属性的基础上,自我选择与人文精神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人物形象与人生命运。例如《幼儿园》中,导演拍摄了幼儿园孩子这一群体的生活点滴、日常环境等,并在影片中特意挑出几个典型人物,仿佛浓缩成了小型社会,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视像,影射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在塑造群像类纪录片时,导演把重点放在各类人群的特性上,纵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在面对采访时所回答的问题以及影片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已足以表现个体所存在的相同性与差异性。有表现理智、善良的,也有表现自私、丑陋的,同样也有表现狭隘、偏见的,之所以有这些差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学校的教育。《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生活,结合整个社会的面貌,折射出与之对应特定的人物形象,给社会带来警醒与教育意义。

而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弱智人和音乐的故事,他代表着社会的边缘人群。导演在历时10个月的跟踪拍摄中,挖掘出一个全新有趣、令人惊喜的特殊人物,改变了对边缘人群的基本认知和了解。舟舟是芸芸众生中一个简单的生命个体,可是他所存在的方式却是不简单的。有一组镜头,主人公舟舟在服装店门前走台步,镜头速度放慢,川流不息的人群延时,镜头聚焦在舟舟一人身上。此刻的他,忽视了周围人的存在与冷眼,画面中滑稽的动作、骄傲的神情,让观众看到了属于他一个人的精彩和狂欢。通过对舟舟这一人物的塑造,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社会对待特殊群体的态度,而舟舟的世界也是我们自身世界的客体化,尊重生命、强调生命质量的同时让观众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三、当下民俗纪录片在人物形象创作中的不足

“利用摄影机一类的录像设备记录民俗事件,比书面民族志传达更为完整的影像资料成为民俗纪录片”。③当下民俗题材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为基础创造的,融入艺术审美的同时,也是记录了民俗文化、反映民间人文精神的影像资料,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不足。

首先,绝对真实的人物形象是提升作品的重要意义。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力求淡化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阐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需要创作者体会主人公的全部内涵,即人文意义和文化品格,寻找具有人类普遍的情感意义和认识基础的承载点。若创作时不自觉帶入自我的情感因素,对民俗文化进行解构重组,此处的民俗是带有导演主观意识的,与纪录片真实创作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

其次,传播力度的不足。纪录片《百年巨匠》对近代艺术大师、画坛巨匠等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影像解读和人物诠释,让观众感受到动人心弦的人物故事、艺术大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推动作用。但对于涉猎很少的民俗题材来说,其传播环境极其困难。据调查发现,我国纪录片水平发展极其不平衡,高水平高制作人群基本聚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很多纪录片出现了短平快的创作形式,从而落入主题先行的俗套中,并不能深刻记录和创作出优秀的民俗纪录片。针对这些不足,民俗文化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剖析人物外在与内在的特质以及视听语言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等基本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首要原则。民俗文化通过这样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客观直面地展现出来,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中国极具特色的民俗符号。通过研究,从人物形象本身出发,结合具体实例,作为一种影像表征,向社会揭示某个群体或者地域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认同感。民俗文化从文本、从理论角度结合了创作角度和经典案例,笔者发现纪录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探索人类真实社会知识的有力武器,而民俗题材是人类社会知识产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些在民俗题材纪录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彰显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是呈现了社会客观现象与时代变迁,甚至关系着需要探索的人类学,表达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注释:

①陈力丹.中华大辞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08):2416.

②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15页.

③[美]莎伦·谢尔曼.聚焦:电影与21世纪民俗研究的生存[J],民间文化论坛,2005,(6):33.

参考文献:

[1]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刘洁.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1.

[3]蔺琳.纪录片中的“群像”表现手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4]刁伟长.如何凸显人物性格——纪录片《瞧这团长》解析[D].辽宁大学,2015.

[5]张建波.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电视指南,2017.08.

[6]刘丽丽.“性格”人物与“群像”人物——谈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06.

猜你喜欢

不足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关于集团预算及内控管理的思考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