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2020-09-26郑亚娟王忠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法治大学生教育

郑亚娟 王忠东

摘要:大学生是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力军,法治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法治教育的理念、法治教育的重点和法治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论述,旨在辨析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锻造捍卫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法治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党和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法治在不断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法治实践经验不断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之治”行稳致远、历久弥新。

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的目标比以往更为清晰更为具体。落到实处就是要加强全民普法的范围和强度,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的先进文化 ,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进一步指明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切入点和具体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立足点是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即实现人的法治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且大中小学都要加强法治教育。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高校是加强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阶段是人的法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在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的理论逻辑教育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教育,使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能自觉运用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第六章就构建了一个从法治理论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一个新的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依据新版教材,大学阶段的法治教育强调的重点是法治思想理念的引导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

一、法治教育的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新时代,中国要强起来,固根本、稳预期和利长远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法治之要在于实现“人”的法治化,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要做到有本领有担当,必须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而法治素养当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法治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个人的权利是无限的,除非是法律禁止。而高校法治教育理念普遍是“不违法”“不犯法”,而鲜少普及法治“维权”教育,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法治的作用在于维护公民的利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倡导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法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授权,即法治的本质在于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防止国家权力侵害个人权利。法律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法之必行,也在于民心所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才是法治理念。

现代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时指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法治和人治的关系问题,这是各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凡是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都顺利实现了现代化。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在民主的国家,法律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国王是法律。“法治”按照通常的解释是“依法管理”,法治的要害是治官治吏,依法行政就是治官治权。建设法治政府,归根到底是要求一切权力服从法律。职权法定、权责一致、公正公开、有效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就是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制度基石。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重视法治、法治昌明则国家安定、民族振兴。忽视法治、法治松弛就国乱民怨。

党的十九大号召党和人民走奉法强国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理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和要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法治观的教育体系中,要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法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运作,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会愈发强劲,相应地会产生大量的有关法治的创新理论成果。高校要及时将这些新的优秀理论成果融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过程中,要让大学生在中国法治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深刻认识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楷模。

二、法治教育的重点

要想真正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学生要在中小学法治意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论是从公民法治教育要求还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来说都至关重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没有有效的实施,再好的法律也等同于一纸空文,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遵守法治、运用法治,法治才有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提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全社会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素质和能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固有的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关于法治思维的界定都是符合现代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有的定义关注的是法治思维的法律本质和法律价值,有的定义关注的是法治思维的实践性质和功能意义。

法治思维是从合法性出发,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指引,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它包含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力保障、正当程序等。

法治是規则之治。在有规则之后,尊崇规则成为第一要务。法治思维特别强调坚守“合法性”为谋划处事的底线。有了法治思维,我们在面对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时,首先选择的是那种最符合法律规定、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摒弃人治思维、运动思维、革命思维,树立法治思维,这是公民法治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法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

法治思维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它要化为治理效能,必然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称之为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在用法治思维判断是非曲直的前提下,运用法治途径处理各项事务的行为方式。要让学生认清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上提出法治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往的社会控制及压制的“土办法”“土政策”等权宜治理的方式,用法治思维判断问题,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在中国阻碍法治社会实现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法治理念和行为模式。中国社会曾经一度存在着信权不信法的特权思维、信钱不信法的潜规则思维、找人不找法的关系思维。究其原因,在于还没有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没有以法治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国家的政治生活还没有完全纳入法治化轨道,公民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没有普遍树立起来。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人治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支撑“人治”的是封建专制文化。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能否真正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制度选择在一定程度取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状况。只有让法治内化为人的自觉,法治才能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法治教育的途径

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六章法律基础部分,最后的两节是“培养法治思维”和“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从理论素养最后落实到行动上面。这就指明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怎样培育法治素质?首先是要学习法学理论,形成法治理念,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方法,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尊严和正当权益,引导依法履行法定的责任和义务,这里强调的是“依法”而不是自觉,因为自觉是道德层面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学会用法治方式去诊断和医治社会的各种缺陷和伤痛,让“文本上的法律”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活”起来。

从法治观念到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再到身体力行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实践的升华过程,符合法治认识的发展规律。

法治是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内容,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与来源。法治能够造就公民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而实现法治又依赖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养成。

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设一只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队伍,以确保法治教育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落实。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高效落实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任务就要做到既要讲好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传授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比如,参与立法讨论、依法行使监督、旁听司法审判、积极参与校园法治文化等各类活动,使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法治观念向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转化,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实现法治道远且长,但虽远必达。教育是国之大计,大学法治教育注重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发展道路的精髓,构建法治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方式去解决矛盾和纠纷的途径。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在学习“具体法条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关注法条背后的立法宗旨、立法精神、法治理念,构建正确的法治认知,由正确的法治认知到法治思维养成再到自觉的法治方式。这一过程,是在教育中升华、在内省中完善、在自律中养成、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大学法治教育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升华法治精神,为法治中国建设增添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布莱恩·拉姆,苏珊·斯温,马克·法卡斯.谁来守护公正——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访谈录[J].人民法治,2017,(9):106.

[2]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1(2):77—78.

[3]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http://www.lpdj.gov.cn/content.2019-11-05.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法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