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现代转向及风险剖析*

2020-09-26吴诗源蔡辰梅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

吴诗源 蔡辰梅

摘   要   科学技术变革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促使教育信息传播媒介由传统大众媒介向现代网络媒介过渡,因而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主要表现为家校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通道中信息承载量的差异以及家校双方交往时空的变革。但这一时代转向蕴含多重教育风险:通道现代化可能造成家校交往效果的隐性衰退;网络媒介削弱家校交往的情感基础;现代协同教育通道极易塑造走向庸俗的家校文化。为了避免三重风险的出现,必须把握传统通道与现代通道之间的张力,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合理界定不同教育通道的适用范围,积极探索、建设混合型教育通道。

关键词   教育通道  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  现代转向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是指家庭系统与学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系统的要素或信息传递的途径与方式[1]。通道作为桥梁和纽带,将家庭和学校相联系,并产生协同教育的功能。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提出了“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2]的概念,它分别指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和互联网出现之后的新媒介时代,本研究据此把家校协同教育通道划分为“传统”通道与“现代”通道。那么,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使家校交往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将面临何种风险?如何应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析。

一、现象描述: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由传统向现代转向

1.家校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

家校协同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定教育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而形成的教育信息流动。根据刘繁华的研究,传统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家校联系本和传阅本、家长信箱、校报校刊、家访或电访等,其特点是依附于语言、文字、印刷术与造纸术、无线电技术这几种传统大众媒介。现代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主要是指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性软件和家校互联平台,例如微信、QQ、家校通等,其主要特点是家校双方利用网络媒介进行联系与沟通。

家校信息传播媒介的转变并不是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替代,而是在双方共存的基础上二者地位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网络媒介以绝对优势迅速席卷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成为最流行的方式。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家校合作的众多方式中,使用微信、QQ等进行家校合作的家长人数分别占到调查总人数的100%、37.37%,而通过家访、学校到访和家长会进行家校合作的家长人数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68%、5.79%及20%[3]。这表明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家校信息传播媒介,这是当代家校信息传播媒介发生的重要转变。

2.通道中信息承载量的差异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由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其通道中信息承载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家长会、家访活动是以语言为媒介的通道,并具有双方必须“在场”的性质,其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文字和印刷媒介是家校联系本和传阅本、家长信箱、校报校刊等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中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它避免了家校双方由于必须“在场”而形成的限制,能把家校交流信息进行时空延续,但是信息被禁锢于物质性的印刷媒介之中,其承载量有限。而电访这一通道使家校初步实现即时交流,双方交流的时间、空间和频率均不受限。

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媒介,其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内容令以往大众媒介望尘莫及。从横向上看,现代家校交往中的网络媒介不仅可以储存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动态整合,而且层出不穷的各种教育平台、家校应用软件還在不断扩充家校交往的内容,其通道中存储的信息量空前庞大。从纵向上看,网络媒介中的信息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储存,并能实现实时提取和查看,信息在时间上产生延续。建立在网络媒介之上的家校协同教育通道,其信息承载量超越了以往任何通道的信息承载总量。

3.家校双方交往时空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给人类的交往时空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人类的交往活动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现实社会时空”,而是拓展到虚拟时空之中,现实界面的交往被虚拟交往所取代[4]。这种变化延伸到教育领域,其特点是学校和家庭由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形式,逐步转变为借助网络媒介而进行的非同步交流。在传统家校协同教育中,家校双方通过传统大众媒介实现了现实时空的交往,由于双方处于不同程度的时空“在场”,其交往具有即时反馈性和情感互动性。

家庭和学校通过网络媒介实现的虚拟时空的交往,是对现实交往时空的模拟,其交往不需要双方“在场”,只须借助互联网在不同终端登录便可实现交流。网络媒介中家校双方非同步的交流造成了信息的暂时搁置,其反馈的时效性较弱,但同时也增加了家校双方交往的灵活性。另外,通过互联网编辑重组的信息剔除了现实交往所具有的情感性,使家校交往的信息通过不同类型的数据表现出来,呈现出了一种技术理性。但网络虚拟空间又使分散在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家长联结起来,形成既可独立交流又可群体交流的联系模式,真正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双方信息的自由无限传播。

二、教育焦虑: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现代转向的三重风险

1.通道现代化可能导致家校交往效果的隐性衰退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时代转变使得家校信息交流由真实时空转向网络时空。表面上看,现代教育通道以其独有优势扩大了家校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促进了协同教育的繁荣,但其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发展悖论。

媒介环境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媒介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媒介包括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一种充满数据的状态,它提供的信息非常充分,而冷媒介具有低清晰度,它提供的信息非常少,需要接收者自己去填补信息,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度低,而冷媒介要求的参与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5]。传统大众媒介,或者偏向于视觉本位、或者偏向于听觉本位,而现代网络媒介整合了印刷文字、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是绝对的热媒介。在家校协同教育中,通道的差别导致了家长和学校参与程度与卷入程度的不同。偏向单一的视觉本位和听觉本位的传统协同教育通道因其传递信息的有限性反而增加了家校交往的空间与活力。而在现代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中,交往媒介的完善束缚了家校双方交往自由,也削弱了双方交往的深刻性。这使家校交往看起来交往“更多”,实则交往“更少”。

2.通道中网络媒介泛用动摇家校情感基础

从口语、文字、电话电报到网络,人际交往距离在不断增大,人与人之间充满个性的生动会话被终结,取而代之则是网络环境中抹杀一切情感性的机械性对话。网络媒介改变了家校双方的会话语境,使会话内容失去了情感价值,增加了双方交往的脆弱性。

网络媒介下家校交往的碎片化造就了心理距离的疏远。传统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中家校双方在交流时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其二者间的会话体现为连续整体性会话,而网络媒介中的家校间的会话具有非同步碎片化的特点,大量的碎片化交流削弱了家校交往的严肃性,使聚焦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正式性会话变成了简单的学习任务传递及学习证据提交,原本存在于教师和家长两主体间心灵的碰撞转变为事务性的寒暄,情感性交流不复存在。

无限制的信息交换造成家校双方私有空间的侵犯。家校之间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即时性、规模性,信息互通超出了双方合理性交往的界限,侵占着双方的私有空间,最终消磨掉家校双方的交往热情,使具有积极意义的家校协同教育成为家校负担。

3.现代协同教育通道极易塑造走向庸俗的家校文化

在家校协同教育中,作为交往工具的教育通道应服务于家庭和学校这两类交往主体,教育通道是被选择、被规训的对象。而现实是,由于现代协同教育通道的强大影响力,家庭和学校必须依附其特点,接受其裁制,交流逻辑发生翻转。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6]。在以口语媒介为主的家长会、家访等通道中,家校之间的文化是一种互动的、真实的文化。以语言和印刷媒介为主的家长信箱、家校联系本等通道,由于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所以其创设的是一种正式的、严肃的家校文化。

现代协同教育通道中家校交往的网络媒介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大量无聊、琐碎充斥着“平白语言”的信息造就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日常,遮蔽了家校双方在教育通道中的主体地位,在网络媒介的规训下,家校文化呈现出无聊的具体形态。网络媒介中传播的信息不仅无聊而且庸俗,在某些形式的网络媒介中,教师和家长的交往属于群体性交往,而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其固有特点: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7]。这极易导致意见领袖泛化,个体受从众心理暗示,丧失理性思考和谨慎发言的能力,最终形成舆论失范的局面。

三、通道建构:合理把握传统通道与现代通道之间的张力

1.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二元對立”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方式,其特点是看待问题时“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由西方发源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直到现在都主导着人的思想,尤其是在某些具体的领域呈现出了僵硬对立的形态。从表面上看,教育通道的“传统”与“现代”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事实上,它却代表着人类交往媒介的不同发展阶段,“传统”是“现代”的根源,“现代”是“传统”的延续。承认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要明确区分传统与现代的地位高低,面对这两类教育通道,一味推崇一方而贬斥另一方是对教育问题的简单化,是对教育事实的不尊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使二者从二元对立、相互对抗的关系走向二元互补、相互渗透的新型关系。

2.合理界定不同教育通道的适用范围

不同教育通道有各自的适应范围与情境,不能互相替代和覆盖。当今家校协同教育领域出现的各种乱象便来自于各自通道的适用范围不分。传统家校协同教育通道对人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的价值的彰显,使其在需要情感支持的家校交往情境中具有独特优势。而现代家校协同教育通道在信息传递的内容、范围、速度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得家校双方在日常事务性的交往中享有绝对便利。

目前,尚未有相关政策法规对不同教育通道的适应范围作出规定,教育主体在进行通道选择时也没有相关意见和建议可供参考,所以对教育通道的选择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从家校协同教育的角度讲,任何教育通道的使用都必须建立在对适用范围的合理划分、在不同教育情境中的合理利用以及对使用结果的正确评价的良性运作机制之下。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轨,只有这样,对教育通道中“传统”与“现代”的合理规范使用才能使家校协同教育真正得到发展。

3.积极探索混合型通道的建设

家校协同教育通道中“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体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矛盾。在教育中既要发扬人文主义的要求,坚持教育中人的第一性,技术的第二性,又要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以科学为手段,以价值为引导,以价值理性矫正和引导技术理性,更好地促进技术理性的发展,实现了科学与人文、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8]。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统一意味着传统协同教育通道和现代协同教育通道可能存在共融的空间。基于当前教育现实,现代协同教育通道不断挤压传统协同教育通道,如何在网络媒介大行其道下发挥传统大众媒介的优势与价值,实现不同媒介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互利共存是大势所趋。

以人的价值实现角度去审视每一种教育通道,这是面对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现代转向的真正态度。如果媒介的使用者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2] 马克.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媛媛.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 王彩霞,李荫榕.信息化条件下人际交往时空的变革[J]学术交流,2010(01).

[5] 马歇尔.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9.

[6] 尼尔.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 古斯塔夫.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冯建军.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9(0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中女性阶层固化现象研究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微时代下辅导员“深度辅导”的改革与创新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媒介载体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现途径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效果探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
运用网络媒介激发大学新生正能量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