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研究
2020-09-26王拯夫任柏贺
王拯夫 任柏贺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中风后肌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中醫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上下肢痉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上下肢痉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痉挛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症状,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湿热敷;中风;肢体痉挛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3..01
肌体痉挛就是常见的脑中风并发症之一,肌体痉挛会导致患者的上肢关节和下肢关节僵硬强直、无法正常屈伸、甚至引起畸形[1]。缓解患者高肌张力,改善患者肌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可在根本上治疗患者的肌体痉挛病症。本研究对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中风后肌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2.3±6.9)岁;研究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1.7±6.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选穴:在患者上肢的曲池、内关、合谷、手三里部位,下肢的血海、太冲、阳陵泉等部位,使用上海医用缝合针厂生产的15寸的30号不锈钢毫针直刺0.5寸,得气后捻转,约1~3分钟,采用平补平泄法,且在针的尾部固定艾柱,每个穴位固定3柱。
研究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联合中药湿热敷,中药配方:路路通30 g+桑枝2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桂枝15 g+艾叶14 g+虎杖20 g+红花15 g,以上中药全部放入药袋,轧紧袋口后放入盛有3 L的水中浸泡半小时,用大火煮5~8分钟,在药锅中放入2条毛巾,文火继续煮半小时,,待温度降至55℃时,将毛巾拧半干,用来给患者肌体热敷,约30分钟,在此期间更换毛巾约4次,在2小时以内不能给患者用清水清洗,对患者每天早晚各热敷一次。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予以康复训练、按摩、饮食护理,随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上下肢痉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上下肢痉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痉挛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 论
目前已有的对肌体痉挛的研究表明,脑中风会损害患者的上运动员神经,脊髓水平中枢的反射由抑制转变为兴奋,使得肌张力增加,肌体痉挛的患病机理主要是因阴虚血少、经脉失养、气滞血瘀、脉络闭阻引起的[2]。针灸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活跃性,达到抗肿、解痉挛等目的;中药湿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韧带僵直、痉挛,进而达到镇痛的功能[3]。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上下肢痉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痉挛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症状,在临床上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娅娜,杨秀琪,杨 硕,等.浅刺法合灸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1):54-57.
[2] 王 珂.针灸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中风病人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双足与保健,2019,28(14):35-36.
[3] 赵 霞,刘光辉.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8):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