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环境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培养实践思维和分析能力

2020-09-26马骅

大学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新性案例教学

马骅

[摘 要]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强调应用、重视实践的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主动思考、活跃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文章从培养经济学思维、构建案例组培养系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设置教学内容的挑战度、增加经典科学研究与前沿应用内容、增强教学形式的互动性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应用型学科的教学改革途径。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182-03

一、應用型学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切实提高高校本科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明确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其中,“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进为大众教育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为达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始赋予实践教学新的使命[1]。无论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大学,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当前都在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应用型学科,更是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深度参与教学的同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1]。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构建教学结构,以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受教”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课堂组织运行方式[2]。该模式的突出特点为以教师为中心环节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弱化,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被抑制,从而影响其对课堂知识的深入思考和实践运用。在社会、经济、环境现象和规律日益复杂的当下,应用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主动思考、活跃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经济学就是这样一门强调应用、重视实践的学科[3],它是研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学科应用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方法指引。可见,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活跃度,使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加强对理论分析的技能运用能力。

二、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中,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增强课程内容前沿性、加强教学形式互动性、提高教学内容挑战度为主要目标,从学科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几方面对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一)培养经济学思维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强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探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或协同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公共物品与外部性、交易与规制等大量理论在环境经济学中得以应用,构建起环境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3]。

一般而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类课程和书籍接触较少,尚未形成经济学思维,主要表现为对排污企业多停留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谴责, 过于重视行政手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强制力量,忽视市场力量。环境经济学为环境类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世界。由于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学生对环境经济理论与方法普遍感觉新奇有趣,但在理解上和应用上还存在困难;学生对环境经济问题普遍感觉陌生,无从下手,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本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着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在教学内容方面,开篇导言部分设置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内容,由微观到宏观,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决策、市场交易、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现象、规律及其重要影响因素;接着第二章对微观经济学基础中需求、供给与均衡,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支付意愿,成本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介绍;第三章对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性等环境经济学经典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教学资源方面,向学生推介环境经济类和经济类的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料,这些有助于有兴趣的学生拓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则辅以大量的案例、例题和课堂思考题,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熟悉市场、个体、行为激励、成本、收益、稀缺等概念,逐渐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环境问题的意识。

(二)构建案例组,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环境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同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没有单列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如何将实践思维和实践运用引入课堂,成为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命题。一般而言,在教学中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章节[5],其优点是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对案例内容展示、问题分析、政策评估等模块可保障时间投入,在内容上可设计结合多种理论和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缺点是案例实践与理论讲授在时间上往往分隔较远。另一种是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设计小型的案例、例题、课堂思考题,其优点是这些教学模式可以与课堂讲授的理论方法在时间上无缝连接,及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跃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参与意识和活跃思维习惯;缺点是作为随堂辅助教学手段,其往往针对各理论和方法分别进行设计,而在内容上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将两类实践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既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又兼顾对实际问题分析所需的系统性,本课程采用的案例组方法即为一种结合使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与资源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在环境管理领域日益重视环境经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这给建设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案例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将一些属于同一领域但具有不同内容、视角或方法的案例集合起来建立案例组。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在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点运用同一案例组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内在联系能够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该领域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培养对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最终贯通形成对该领域系统的理论认知和分析框架。

例如在能源资源相关的各授课环节中,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包括我国化石能源价格的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方向;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技术进步、稀缺缓解和环境成本问题;新能源的环境友好、政策激励与技术进步;生物质燃料、核电等新能源发展的成本收益分析与敏感性分析;世界与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未来展望。这些案例在授课时分散于不同的章节,将其蕴含的信息汇集起来,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能源领域环境问题及其环境经济解决途径的问题分析框架。

(三)设置教学内容的挑战度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科学地诠释了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的性质和形式,即教学赋予学习者能力,为其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提供概念框架,作为其发挥潜在能力的支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进行评估,据此设计超出其现有能力但又能发挥其潜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帮助学习者超越当前发展区,进入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6]。本课程在设置课堂思考题时,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既设置较为简单的习题,夯实刚学过的知识点;也为学生设置可达区域内的挑战,即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可以达成的学习任务。

例如:分析干旱对水市场供需的影响,限价是否会造成市场失灵?强制居民减量用水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水价上涨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何改善政策方案,以促进效率和公平?这几个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需要调动所学的供给、需求和均衡,市场效率,市场失灵,政策失灵等理论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进行思考。最后关于政策有效性和公平性的讨论,则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将视角从书本转向实际的社会经济生活,分析政策有哪些利益相关方,政策对各方的行为激励和福利影响,如何改善政策方案,以达到既有效率又促进公平的结果。

(四)增加经典科学研究与前沿应用内容

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科热点领域、高水平研究文献和最新政策应用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课程与当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联系,拓宽学生对学科的认知与思考边界。

在学科热点领域介绍方面,增加了研究性教学的章节内容。例如:针对我国当前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人们普遍产生的疑问,增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节,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现象和规律,介绍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波特假说、污染避难所效应、自然资源诅咒等当下学者在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时提出的经典假说和研究性文献,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现实思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对“为了经济发展应忍受暂时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阻碍了经济发展”等常见的落后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理解环境政策对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和引导新的发展道路的激勵作用,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发展应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引下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科技化、低碳化的发展,而落后观念只能带来低端和滞后的逆向发展。这些知识和观念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学科信念,深入理解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使命。

在高水平研究性文献的介绍方面,例如:在环境价值评估一章中,介绍关于空气污染对我国北方居民预期寿命长期影响的研究;关于美国环境知情权法案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Richard Carson关于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湾漏油事件对生态服务影响的经典估值等高水平研究文献,使学生了解环境价值评估领域的研究问题、研究框架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与应用前景。

在介绍环境经济政策的当前实践方面,例如:以欧盟碳市场为例,增加对碳排放权交易的介绍,包括市场机制、问题分析、碳市场的政策应对,碳价格受环境和能源政策以及经济状况影响的变化情况等,使学生在掌握排放权交易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了解碳市场在复杂的现实系统中的运作与发展,加深对作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解决途径的环境经济手段的理解。

(五)增强教学形式的互动性

持续收集和建设思考题库,在每个章节设计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思考互动环节。采用提问、启发、交流等方法,安排固定的时间和环节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提问、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锐气,对错误的分析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共同梳理其观点由来,分析其错误的原因所在。在此过程中,往往能够将问题讨论引向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思考。当教学互动成为课程内容中的固定环节,并加以适当鼓励,学生将逐渐养成发言、思考的习惯,并在言之有物与积极思考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本课程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挑战度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解决,例如在学生活跃度下降的情况下如何“破冰”、在教学和评价方法中如何有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目标[1]。环境类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和实践的中坚力量,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大学教育培养和输送信念执着、本领过硬的环境类专业人才。作为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环境经济学课程,旨在强化培养实践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延保全.论“学、人、知”三个本位的教改理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5):95-99.

[2] 徐大伟,陈德湖,张琳.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3):77-79.

[3] 马中,石磊.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6):30-33+9.

[4] 周媛,白建峰,张承龙,吴雯杰.环境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105-107.

[5] 李云燕.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环境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45-47.

[6] 陈亚平.教师提问与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87-96.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创新性案例教学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