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0-09-26杨雯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传统家长文化

杨雯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应着重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思想。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梦实现的必要途径之一,是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必要举措,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石,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为学生后续的健康成长埋下良好的根基。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弘扬和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诠释新的内涵。继承发展之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归纳为四点:“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民为邦本”和“止于至善”,这四点精神滋养了人的一生。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救出的“敬礼男孩”郎峥,年仅三岁的他在被八名解放军救出的那一刻,忍着疼痛慢慢举起右手,向营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致谢。这个“生命的敬礼”体现出来的是在灾难面前的坚韧,是中华民族一种永不放弃和懂得感恩的优秀品质,也是相信明天更美好的精神支撑。唯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灌溉,才能孕育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量。

2.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利举措

现代教育更加需要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优异的成绩,更注重身心的健康、品德的美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有些孩子的性格会有些自私极端,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树立完善的人格。综合素养的提升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错误勇于改正,虚心接受奖惩等,这些都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点一滴的熏陶,只有在这个良好的大环境下,才可以培养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小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問题现状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未做到言传身教

21世纪的小学生家长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面对他们的不止家庭,还有繁忙的工作任务。忙于工作的父母没有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在下班后大多数家长也紧接着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少之又少,家长之间还会出现言语激烈甚至争吵打架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发展变得没有约束且担惊受怕,家长未做到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孩子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性格会出现抑郁或者偏激,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近日在福建福州两位家长在接小孩放学时因为停车问题发生矛盾,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新闻报道。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到表率作用,他们自身的素质不高、没有优秀传统美德,这种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

(二)学校教育方面:学生、教师与教学

(1)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

在网络媒体极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孩子呱呱落地起就会接触网络信息,待到他们逐渐长大理解新事物的时候,一些价值观念或许就已经潜移默化的被灌输在脑海里。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小学生处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能初步运用自己的逻辑处理问题,但是仍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这个已有经验就是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们的信息。网络信息有好有坏,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容易受到影响,在此期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2)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教师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识层面的缺失导致精神境界也存在着匮乏,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教学效果整体下降。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提高,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3)课堂教学方法单调

小学语文学习以听、说、读和写为主,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多以大量诵读和记忆为主,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并且理解下来的却很少,与生活实际联系少,学生就无法切身体会其中的意义,这和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有关,教师教学方法老套、不创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切实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如何在课堂中弘扬,就需要依靠教师的智慧,将教材和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增加课堂乐趣,方便学生理解记忆,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4)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于2019年3月11日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中也强调了现阶段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涉及较少且分散,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质量需要提升,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的不够全面,文化传统得不到更好的创新发展。

(三)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媒体负面信息的传播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大,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信息,部分媒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来就少,无法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对不良信息处理不当,其身心容易受到严重的危害。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好奇心强,会对网络信息全盘接受,这时一些邪教组织利用这种心理拉拢和侵蚀,甚至做出危害自身和社会的事情。

四.在小学阶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渗透

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修养,辅助学校与教师的相关工作和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光要提升自身修养,在日常相处与人和谐交往,还要做到言传身教,一起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此外家长应与学校和教师密切联系,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问题,奖惩并施、严慈并济。家长要担负起这个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学校开展的课外文明公益活动应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带领孩子一起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庐阳市开展的体验十二生肖纸盘画活动,家長可以带领孩子共同学习体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学校课内课外不断渗透

(1)课内

1.扩大相关专业教师的规模、提升全体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接受到内容的多少。具备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上会渗透一些文化传统知识。如今的教师数量增多,但是质量没有显著提升,专业知识方面仍有欠缺,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是刻不容缓的。在培养教师时,可以重点培养出专门教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同样也可以减轻其他任课教师的负担。而其他科任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素养,严格筛选上岗教师、严控人才质量,这样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教师创新教法、活跃课堂

传统的教师在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时,靠的是课本的只言片语,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枯燥无味。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仍会有注意分散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在课堂应多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动课堂气氛。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己探讨,可以点评身边的现象,也可以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编成口诀或者诗歌在课余时间朗诵。在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2019年12月13日至15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中发布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将传统文化教学划分为“经典”“常识”“游艺”三大模块,注重了实践性和趣味性。

(2)课外: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弘扬继承文化传统

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比如课间运用多媒体广播古诗词的诵读、开展“文明礼仪我传承”类似活动、利用好图书角,摆放经典读物、积极参与课外的关爱空巢老人和孤儿院儿童等活动。以上举例的活动只是一部分,这些日常的方面也可以渗透小学生的每一天,其作用是日积月累的。郑州市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市56家中小学校,激发了儿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和传承了传统戏曲的文化。

(三)净化社会环境,利用网络信息渗透

要规范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针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应从根源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创办公众号、开发传统文化相关软件、制作小视频等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小学生们可以通过电视观看《上新了·故宫》这一节目,将优质的故宫文化、国风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法,运用新形式来挖掘故宫的文化价值。

结语: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尤为重要,这个任务不光是学生、家长和教师需要完成的,还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中提出的“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只有努力提升全民族的文化修养,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站稳脚步,而小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良好的世界观形成的初期。我们要抓住关键期,努力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小学生在乐趣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7):5-8.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J].辽宁教育,2014(20):44-46.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家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长错了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