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0-09-26谢腾云
内容摘要: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缺乏指导与评价、实践成果未能有效利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高校应提高认识,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指导,促进社会实践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能力培养
2019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1]。国家政策的支持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本次调查设计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调查问卷”,针对大二以上年级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464份,其中大二学生有156份,大三学生有149份,大四学生有159份。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现状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有约20%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非常不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容乐观,有约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一般或比较差。可喜的是,近九成学生都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有必要的。
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状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按选择次数高低排名前五的依次为提升社交能力、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充实课外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和完成学分要求。参与最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实习和见习,约有75%的学生选择。在信息获取渠道方面,老师、同学介绍和学校学院的通知排在前两位,分别有约81%和64%的学生选择,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信息来自于学校,也依赖学校提供参与机会。
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调查中发现,约25%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一般,约5%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并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说明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需再下功夫。
在教师指导方面,有62%的受访学生表示教师的指导很少或者没有指导,在社会实践的考核方面,约33%的受访学生不知道所在学校是否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标准。具体到实践效果,有约58%的受访学生表示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一般,另有约10%的学生认为其效果差,说明高校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备。
二.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形式不够丰富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不夠广。除了专业实习、见习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其他实践活动类型的参与人员很有限。加入学生会和社团的基本上都是一小部分比较积极的学生,其组织的活动也大致局限于校内竞赛、晚会、讲座、文化展示节等,且规模不大,只能吸引或者容纳一部分学生参与。
其次,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未能有效满足学生需求。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会、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规划组织,且娱乐性活动较多,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有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流于形式,比如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是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规项目,但实践内容没有过多限制,大部分学生都是随便找一个单位,在鉴定表上盖章,回校后上交,这一实践项目形同虚设。
2.社会实践缺乏指导与评价
调查发现,有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或者指导很少。一般来说,专业相关的见习和实习会安排相应指导老师,但也仅限于实习的动员总结大会以及实习过程中学生问题的解答,主动的指导还比较欠缺。学生实践前的准备、实践中的迷茫、实践后的总结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导致部分实践活动虽然内容和形式符合要求,但学生的实践效果差强人意。
在评价方面,除了专业实习、见习,其他实践活动的成果很少得到有效的评价。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虽然会要求学生提交鉴定表、学习心得以及学分申请表,但大多学生都是随便找个地方盖章,完成的好与坏在结果上没有区别,以至于成为一种形式。
3.社会实践的结果未能有效利用
有些社会实践的成果是比较优秀的,学生的实践体会和收获也比较大,但因为缺乏平台,无法有效的号召其他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比如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组织的一些支教、敬老爱幼活动等,参加的学生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会有很深的感触,有些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很长,获得了“星级志愿者”等称号,他们的经历和体会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因为没有平台,很多未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可能依然不清楚具体活动内容。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实践成果资源的共享平台,增加宣传。
4.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校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提供经费,但由于高校的经费是有限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的经费相对较少,比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由于经费限制,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可以参与,活动开展形式有时候也因受经费影响,无法发挥出最好的效果。部分高校社团活动的经费来源于学校社团联合会以及学生加入社团时收取的会费,但社联仅报销一部分大型活动的费用,会费金额又少,总体来说难以负担平时活动的支出。
在实践基地方面,大多高校都存在校内实践基地缺乏,校外实践基地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合作的实践单位只是出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让学生去做些非常简单的工作,实践效果与预期相比有较大出入。也有学生提到部分实践单位的食宿条件很差,难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
1.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要创设一种机制与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内在积极性”[2]。大学生社会实践包含内容广泛,除了专业实习、见习,还应该包含思想教育、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科研活动、调查调研、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办公软件技能训练、团体活动、创新创业等各项内容。
在开展形式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与课程相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公修课中也应开设实践教育专题,对社会实践的意义、类型等做介绍,增加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这方面,北京科技大学的实践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实践前的选题和理论授课,实践中的指导,实践后的答辩、考核、评奖、成果转化等,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为其他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
2.完善社会实践的指导与评价
目前,高校的专业实习和见习虽然有教师指导,但多限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应变被动指导为主动指导,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实践过程中主动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实践环境。
在评价方面,高校应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实践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团体、个人、指导老师或者院系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高校评价、实习单位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的给予实践学生较为公允的评定[4]。
3.促进社会实践成果的交流与推广
首先,高校可借助互联网,整合不同院系、友邻高校的社会实践资源,搭建共享平台,促进社会实践的交流与学习。同时加大宣传,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贴吧、QQ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优秀社会实践成果案例,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其次,利用学校讲座、优秀实践成果的展演、座谈会等线下方式,通过学生观看展演,以及社会实践先进典型的宣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践。部分支农、支教、支医类的项目很有创意和实效性,可以通过联合更多社团、院系、高校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4.加强社会实践的支持与保障
政府、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根据实践类型合理分配,确保各类活动有序开展。校内实践,学校是主要的出资方,而对于校外实习、见习,高校可以积极与实习单位沟通,争取为同学们提供更优越的实习环境和食宿环境,解除学生后顾之忧,提高实践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合作单位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凡是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可以享受营业额5%免税的待遇,这大大调动了企业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5]。
在实习运行机制方面,《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健全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完善各类用人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加强实习、实践期间的过程监督和安全保障,为学生投保相应保险,建立汇报制度,全方位的对大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2019-09-29/2019-10-26.
[2]袁伟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3]李薇薇.高校社會实践育人机制的建构——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7):114-117.
[4]刘娟.高校“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9):52-54.
[5]吴刚.美国高校实践育人概述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93-95.
项目:本文是新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9年度立项课题“新乡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1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谢腾云,新乡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