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分析
2020-09-26施伟敏
施伟敏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简单了解,根据培养立意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意义,针对当中存在的固有思维的限制性、中心思想及观点片面化、传统观念的制约等问题,提出紧抓写作中心、增强立意的准确性、多样性等有效策略,为高中语文作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立意思维 培养方法
我们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时,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立意思维能力。需要根据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对自身作文教学过程和理念进行不断促进,在反思中形成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有体现,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高中阶段则是培养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写作则是学生对思维展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立意思维能力影响下,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表达,对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有着重要帮助。综合能力的分析能够有效针对多种材料的中心思想进行精准提炼,从而积累作文经验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
二.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惯性思维易出现偏差
在国家实施统一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逐渐对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开展有了高度重视。惯性思维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性以积累的思维经验或是现有的规律进行重复性的思考,导致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倾向性,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其思维定势作出相应的反映,而且教学训练方法过于落后,同时落后的惯性思维依旧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始终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容易出现立意偏差的现象。
(二)中心观点思想片面化
在高中生进行阅读材料作文时,可能会由于材料内容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不够全面的分析问题,观点过于片面化,或者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不能对材料的中心思想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因此,容易出现学生作文内容与材料不符的情况。例如:《最后的常春藤》一文中,表面看内容讲的是一位老艺术家与常春藤的故事,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讲的则是艺术家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突出艺术家崇高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作文内容过于模式化
语文作文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大部分内容,所以引起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部分教师以学生成绩为目标,鼓励学生写“保险”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不会出现较低的分数,对于材料作文来说,可能这类文章包含在材料给出的含义中,立意的方向也较为正确,但是没有能抓住吸引人眼球的关键点。这种过度注重作文内容模式化、形式化的训练,不仅淡化了立意内容的意义,而且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创新和培养[2]。
三.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对思维立意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培养立意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方式,也是立意思维能力应用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展现形式,其主要有發散联想和筛选求佳两个培养方法。
方法一,发散联想法,又被称为“大脑风暴”。原本是美国奥斯本倡导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利用的是运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储备库,进行思维运转的同时,使知识在集体思想中进行激烈的碰撞、构思繁衍,并发生相应的连锁反应,其真实目的则是在一定时间内,运用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快速联想作用,衍生出大量被需求的方式方法,以此来引导出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
在高中生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往往不能统一的从一个立意方向出发,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从不同角度出发,继而写出作文的角度就会有所不同。近年来自命题作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基于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思想的空间,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开阔写作思路。
方法二,筛选求佳法,顾名思义就是依据立意发散思维衍生出的多种答案中,选取最佳的答案,尽管这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是一定要选出与心目中最佳答案意义相近的。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立意思维有全新的认识和启发,教师也不宜将学生进行的多种立意完全放在同一层次上去分析,应该以梯度式教学为主,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根据不同层次的立意进行不同的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不能失去思维品质具体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能会导致错误观念的情况发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对学生的立意发散思维下的多种观点进行有效的分类、梳理以及归纳,让学生们通过沟通辩论的方式,从众多设想、角度、答案中进行比较,使立意中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立意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
(二)对立意思维多维性培养
多维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以打开学生思维创造力为目标,对作文材料或者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含义的进行分析和总结。立意思维的多维性主要由一题多写和多题一意两部分组成。
一题多写指的是只给学生一则作文材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进行立意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不同的文章,继而决定了作文的最终水平和质量。因此,审题立意是决定文章好坏的关键步骤。比如以《庄子·内篇》中《逍遥游》为例,文章中借用大鹏与小鸠、大椿与朝菌的对比比喻,继而引出自己本性至上的理念,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随性自然。从情感道德角度看,可以追随自我本心方面进行写作立意;从思想修养角度看,可以从不求名利、大公无私等方面进行主题选择[3]。
教师可以应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同的小组需要根据同一材料的不同角度进行写作,对每组选出来的范文进行展读提炼,并师生共同讨论出最适合这则材料的系列主题。
多题一意指的是学生通过对众多材料的分析,发现他们当中存在着共性特点,学生通过对其共同点进行立意写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立意能力。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文章紧抓主题,避免出现脱离主题或主题不鲜明的现象。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文章中《父亲》、《我的母亲》等文章选段材料中,都体现出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并列材料引导学生组合成一个主题。
(三)对立思维能力展开理性深刻化培养
理性思维指的是具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和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够理性的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层次,全方面的分析和概括,而且其是包含在立意思维之中且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培养理性层次就是培养学生对立意思维的深刻意识,其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第一方面,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提升认知水平。写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按照立意的发展思路以及写作手法,而写作立意的高低则取决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而认知水平则与思维模式的深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对丰子恺先生的《送考》文章分析过程中,一般的学生只能从学生考试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态进行分析立意,表现出学生在考试压力下的焦虑和期盼,但是有的学生却能从揭示考试弊端的方面进行立意写作,从而引出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是深化矛盾。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对立的事物总是能互相排斥继而引起争吵,写作也是这样,抓住主要矛盾的文章主线,激发学生思考,继而引出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学习《庄子·秋水》文言文时,教师提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一问挑起矛盾,在学生积极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不要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他人,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含义。
结论:综上所述,为了在高中语文作为教学中培养立意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要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立意培训,从而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静.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剖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8):38-40.
[2]朵长春.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27):131.
[3]乔永峰.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9):1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中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