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
2020-09-26通讯作者
刘 剑,王 婷(通讯作者)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 湖南 长沙 410007)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 湖南 长沙 410007)
中医证型是我国中医疗法的精髓,对于部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证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关于中医证型,临床中一直未证实其治疗的科学性,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下,中医已经被广泛接受[1-2]。从中医学范畴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脊痛”、“腰痛”、“痹症”、“腰腿痛”范畴,发病机制复杂,其诱因包括素体亏虚、劳损日久,加之外邪、扭伤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腰部经络遭到损伤,气血运行受阻,在上述病因的叠加下,诱发疼痛。为了探讨腰椎间盘突出CT影像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现对收治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男61例,女51例,年龄为33~72岁,平均年龄(45.9±12.3)岁,病程为1周到12年,平均病程为(7.42±1.20)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退胀痛、腰痛、下肢酸麻等,并合并要不活动的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显示单侧或者双侧阳性,本组患者均有物理受伤、长期腰部劳损、反复腰部损伤,针对本组患者,进行CT检查,统计CT分析图像。
1.2 检查与诊断方式
对于本组患者,均应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参数为140kV、350mAs,层距控制在3mm、椎间盘层厚控制3mm,从第三腰椎、第一尾椎进行扫描,扫描视窗窗宽控制在250~300Hu,窗位控制在50Hu。扫描过程中,将患者体位调整至仰卧位,将臀部适当垫高,将腰椎尽可能拉直进行扫描,必要情况下,可以将扫描角度倾斜,确保X光束能够垂直[3]。
在CT分型标准上,包括四类,即椎间盘膨出型、旁中央型突出、中央型突出、外侧型突出。
在中医辨证分型上,包括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12例患者中,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患者例数分别为32、39、28、13,分别在患者总数中占比28.6%、34.8%、25.0%、11.6%。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类型具有显著差异,在风寒湿滞型32例患者中,中央型16例、后侧型16例;在肝肾亏虚型39例患者中,13例中央型,26例后侧型;气滞血瘀型28例患者中,3例中央型、25例后侧型;湿热痰滞型13例患者中,7例中央型、6例后侧型。见表1,表2。
表1 本组患者各项临床表现分析
表2 各类分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对比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是由于主动因素压迫患者脊柱神经,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活动受限、腰椎疼痛,部分患者劳动力丧失,近年来,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在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下,多数人都有坐姿不正,长时间处于一个位置不伸展的问题,加上负重、扭曲等因素的影响下,诱发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患者体力劳动受限,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临床中,主要以CT、MRI进行诊断,在确诊后,要及时对症治疗[4]。由于MRI价格较高,因此,CT依然是当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在诊断时,需要利用CT扫描腰椎键盘位置,得到图像,根据CT图像来看患者椎间盘位置有无突出,再通过临床表现来对症治疗[5]。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疗法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肯定,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中也开始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中医学范畴来看,腰椎间盘突出为“痹症”,按照发病机制的差异,包括四种类型,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在中医角度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如热敷、理疗、推拿、针灸等等,但是上述治疗方式存在局限性,即便见效,也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需要基于CT图像来进行对症治疗[6-7]。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112例患者中,风寒湿滞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痰滞型患者例数分别为32、39、28、13,分别在患者总数中占比28.6%、34.8%、25.0%、11.6%。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群体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类型具有显著差异,在风寒湿滞型32例患者中,中央型16例、后侧型16例;在肝肾亏虚型39例患者中,13例中央型,26例后侧型;气滞血瘀型28例患者中,3例中央型、25例后侧型;湿热痰滞型13例患者中,7例中央型、6例后侧型。综合来看,应用CT技术能够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学、解剖学上的变化,再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治疗,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T指标可以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丰富分型内容,在临床中需要将两者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