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以壁为纸石为绘”的现代解读
——以苏州博物馆的扁平化设计策略为例

2020-09-26曹昌浩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7期
关键词:贝聿铭假山造园

闫 艺,曹昌浩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1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古代造园手法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是我国古代园林的一种传统造园手法,具体记载于明代计成编纂的中国古代园林专著《园冶》中。《园冶》的第三卷《掇山·峭壁山》中记载“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由此可见,这种将石景模仿山的意象置于园中的造园手法古已有之,并且在当时,造园者在挑选所用材料时,就已经十分注重筛选石材的纹理,十分严谨[1]。

《园冶》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这一造园手法的核心在于“如画”,计成将园林比喻为瀛壶、瑶池,提出造园要“境仿瀛壶,天然图画”。可以说,“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园林景观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而这种造园手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类型的园林中的表现也不同。如皇家园林注重恢宏的气魄,殿宇往往金碧辉煌,因此园林的装饰也更加华丽,虽是与江南园林一样多用太湖石,但是最终塑造的假山片石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如圆明园中一对联所描述,“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江南私家园林的山石配合黛瓦白墙在烟雨中更像是水墨画,尺度也更加宜人。本文研究的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造园手法的运用可以看做是上述时间轴的延续,是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语境中的表达。

2 扁平化趋势

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趋向于简洁大方,扁平化的设计具有极高的浓缩性和代表性,在当下的平面设计、网页设计、手机终端页面设计中成为主流审美趋势。

扁平化设计最初是近年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发展的新风格,设计的核心是高效快速的向用户展现内容。将其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正符合了当代建筑学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在体现建筑性格和设计概念方面也有新的启发。扁平化设计通常运用矢量的几何图形和可以体现内容风格的色彩来直观、形象、生动、新颖的表现设计的主题,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何图形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2]。扁平化设计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创造,设计师根据需要,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图形去承载新兴的或新生的审美观念。在建筑设计领域,扁平化设计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结合,将成为一种由传统到现代语汇转译的重要工具。

3 苏州博物馆的扁平化设计实践

苏州博物馆贯彻了贝聿铭“简约之美”的主张和他设计之初就秉持的“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的希望。苏州博物馆仿佛收藏了一幅巨型山水,从中不难看出贝聿铭所钟爱的米芾山水画作的影子。米芾画作多为江南平远景色,不作雄伟险峻的峰峦,这样的意境营造也为贝聿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扁平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博物馆入口处的大门是玻璃重檐两面坡的金属梁架结构,其用现代的材料重新阐释我国古代传统屋顶样式——“重檐”,而其坡式的屋顶则是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飞檐翘角的意象。这是全馆在游览视野中的第一个扁平化设计,这样的设计配合白色粉墙的建筑主体,为游览者传递了传统苏州园林的意象。

另一个体现扁平化设计是观景窗的设计。苏州博物馆面对庭院的观景窗起到框景的作用,运用正方形的“图框”对江南白墙黛瓦的建筑意象进行平面化的呈现[3],如图1 所示。该“图框”还运用了磨砂材质的幕布,化立体为平面,景物最终被转化成幕布上的水墨画,绘就了一场江南烟雨的幻梦。

图1 苏州博物馆面向庭院的框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为达到扁平化设计的效果,贝聿铭在材料的选择上十分讲究,他用火烧喷砂面石作为材料,用作建筑轮廓线的装饰,如图2所示。上述材质在淋雨后会显现出浓厚的黑色,而干燥后会变成浅灰色,在色彩上与周边的苏州民居、园林的肌理相适应。贝聿铭用这种材料做成直线条的装饰来代替传统古建筑中的木质梁架,是整个博物馆中建筑立面扁平化设计的基础。

图2 苏州博物馆立面的装饰线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馆中最突出的扁平化设计莫过于靠近拙政园的北墙下独创的假山片石,如图3 所示。当初有人问贝聿铭为什么不采用在传统苏州园林中最常见的太湖石,他说“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由此可见贝聿铭尊重传统而不愿囿于传统的精神。这里的假山与传统苏州园林中假山的纹理不同,这里的片石假山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的,更具有简洁的气质。这样的设计手法,贝聿铭在早期的作品香山饭店中已经做过初步的尝试,他在香山饭店入口的玄关处做了一个以白色的墙为底,石景在前面堆叠的小设计,而在苏州博物馆中,他的这种扁平化设计更加成熟,对材料的把握和细节的刻画更加到位。

4 启示

图3 苏州博物馆北墙的假山片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文脉的建筑与苏州博物馆扁平化设计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苏州火车站、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朱家角人文艺术中心等。苏州火车站的立面装饰线条和下沉广场入口处的灰色镶边与苏州博物馆立面处理类似。苏州古典建筑的符号应用到火车站这样的大型公建中,必然需要通过扁平化处理适应现代建筑的形式特征。再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和贝聿铭先生同样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的结合。象山校区正如其名,象山象水,随物赋形,其立面采用大面积黑白色彩,如一幅律动的传统水墨画。屋顶采用旧砖旧瓦,更赋予建筑古朴的气质。如果说欧洲哥特式建筑是“石头的交响乐”,那么点墨留白的水墨画式建筑就是“现代材料的高山流水”。此外,朱家角人文艺术中心,也做出了类似的扁平化设计探索。有趣的是,朱家角人文艺术中心在主立面上利用大面积白墙为底衬托古银杏树,可谓“以壁为纸,以树为绘”。屋顶同样采用灰色的装饰线条回应周边水乡古镇的文脉。在二层的屋顶平台上,设计者打开朝向古银杏树的视野并且设计了一小片水景。这个处理匠心独具,以水中倒影将古树融入建筑,既是借景也是对古树的一次收藏。

总之,“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个大师”贝聿铭在传统园林营造向现代建筑设计的转变中迈出了“扁平化设计”的一步,为当代建筑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行和极具价值的思路。相信未来在更多建筑师们的思考和实践中,传统建筑精华会在现代的土壤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猜你喜欢

贝聿铭假山造园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壹 造园·纳瑞集祥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的长寿经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
调皮的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