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式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2020-09-25唐宝丽易雅玮和晓莉
唐宝丽,易雅玮,姚 楠,和晓莉,朱 莹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38)
脑出血(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是我国中老年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期患者经常处于意识模糊状态,甚至丧失意识。研究表明呼唤疗法对昏迷患者的早日复苏可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1]。本研究观察呼唤式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昏迷患者中的疗效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5岁。
纳入标准:①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②在48 h内入院接受治疗,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③出血量均<30 mL;④无其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⑤Glasgow昏迷评分(GCS)3分~8分。
1.2 分组
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编号,其中干预组29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增加呼唤护理方式。呼唤护理方法如下。
1.3.1 医护人员的语言呼唤
给予患者言语信号刺激,将昏迷病人当作清醒病人,做言语解释,如:“王大爷,我们给您翻一下身,好吗?”“刘阿姨,我们要给您抽血化验,可能有点疼,请您忍一下,好吗?”等。
1.3.2 亲人的言语呼唤
患者家属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昏迷患者。给患者讲一些过去生活中的经历,也可读患者喜欢看的报刊、杂志,避免谈及伤心的话题。
1.3.3 音乐呼唤
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选择与患者身份相符,尽量平缓,可刺激患者的音乐,音量在60~70 dB,持续时间范围
30~60 min[2]。
1.3.4 皮肤刺激
采用适温的水给患者擦洗,并配以按摩。还可引导家属被动运动患者的四肢关节,触摸患者的头面部,进行体表按摩。
1.3.5 光照刺激
在室内较暗条件下,使用彩灯给予患者多方位照射,进行视觉上的刺激。
1.3.6 生活护理
为患者梳头、洗脸,给予皮肤刺激,提供触觉的输人。
1.4 疗效评价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从入院治疗2周、4周分别给予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清醒率、清醒时间及临床疗效(按GCS预后评分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29人,至观察结束,其中15人良好,10人中残,2人重残,1人植物生存,1人死亡;对照组25人,至观察结束,其中5人良好,6人中残,5人重残,5人植物生存,4人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清醒率比较
至观察结束,对照组清醒1 3人,占5 2%,干预组清醒25人,占83.3%,两组清醒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清醒率比较[n(%)]
2.3 两组清醒时间比较
以治疗开始至清醒计算,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清醒时间明显缩短,(11.85±1.772 V s.7.2 5±1.7 5 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清醒时间比较
3 讨 论
呼唤式护理是采用综合信息刺激技术,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意识的现代护理模式。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是减少病情加重的关键。
早期呼唤式护理其促醒作用机制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会有变异和适应过程,其可塑性较强,呼唤可调整神经元的兴奋性。
皮肤刺激可促进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及皮层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光照刺激可改变枕叶皮层神经元兴奋性及局部脑血流,进步激活脑干网状结构[4-5]。在欧美等国家,言语及音乐治疗,并配以适当的皮肤、光照刺激已成为昏迷病人促醒的一种重要干预手段,已收到明显的疗效。本研究观察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致残率死亡率明显降低。
呼唤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脑出血昏迷患者应早期进行呼唤治疗。护理人员在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的基础上,还应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同时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帮助病人早日清醒并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