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2020-09-25林秋粉
林秋粉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科,广东 深圳 518048)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其不仅可会引起下肢肿胀、疼痛、麻木等不适,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负面情绪,加重其术后生心理应激反应,影响其预后[1]。无缝隙护理是主要是根据患者生心理需求,对其施以系统化、全面化干预,以改善其生存现状[2]。为验证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否降低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缓解其心理状况,本院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摸球法分成甲组与乙组,各34例。甲组:年龄46~78岁,平均(57.96±3.15)岁;肿瘤分期:Ⅰ期21例,Ⅱ期13例。乙组:年龄45~78岁,平均(58.03±3.18)岁;肿瘤分期:Ⅰ期22例,Ⅱ期12例。两组以上数据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甲组给予常规护理,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宣教、基础护理等。
乙组在甲组基础上,予以无缝隙护理:(1)体位护理:根据麻醉与手术情况,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每隔2帮助其更换1次体温;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其患侧下肢约20~30 cm,避免过度屈髋、膝下垫枕,以保持静脉正常回流。适当活动足、趾、下肢,并对其受压部位给予按摩,以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2)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定期帮助患者清洁平皮肤、更换衣服,以预防褥疮。提醒患者注意保护手术切口,避免剧烈活动。(3)心理干预:与患者保持良好交流,并结合其兴趣爱好,开展相应活动,如:对喜爱阅读者,可向其借阅相关书籍,或向其交谈名人名著等,以调动其积极情绪。向患者、家属介绍术后下肢深静脉发生风险、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指导其正常观测下肢状况。(4)饮食指导:术后6 h,给予患者50~100 mL温开水;饮用2~3次温开水后,若无不适症状,可给予流质食物;待其肛门排气功能恢复后,予以半流质食物;适应2~3 d后,缓慢过渡为普食。提醒患者多食富含纤维素、蛋白质、清淡食物,禁止辛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并多次少量饮水,以保持机体良好代谢,增强其抗病能力。(5)生活指导:嘱咐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开展舒缓运动,避免熬夜、提拉重物;术后3月内应禁止盆浴与性生活,定期应用温水擦洗外阴部与尿道口,遵医嘱按时服用治疗药物。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况。利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3],评估患者心理状况。HAMA、HAMD临界值均为7分,超过7分即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4.0处理,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行t、x2检验,P<0.05,即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甲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3%(8/34),乙组为2.94%(1/34),两组以上数据相比,存在显著差异(x2=4.610,P=0.032)。
2.2 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况
干预前,两组HAMA、HAMD评分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甲组相比,乙组HAMA、HAMD评分均较低(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况(±s,分)
表1 比较两组不同时期心理状况(±s,分)
?
3 讨 论
常规护理方式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对治疗质量具有一定维持作用,但效果不显著。无缝隙护理注重以人为本观念,可通过对患者生心理全面照护,来控制不良因素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维持临床治疗质量。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无缝隙护理主要是通过体位护理,增加患者舒适度,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皮肤护理,防控褥疮的发生,保证其健康质量;通过心理干预,缓解其负面情绪,提升其下肢静脉预防意识;通过饮食指导,增强其体质;通过生活指导,减轻不良因素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经无缝隙护理干预下,可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本研究中,乙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甲组相比,明显较低,这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乙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与甲组相比,均显著较低,可见以上干预方式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还可减轻其负面情绪,具有较好实践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