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让作文走向深刻

2020-09-24肖政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评抗疫现象

肖政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中国的宁静,吹淡了中国新年的年味,现在也正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为了澄清谣言、揭露“抹黑”言论、歌颂逆行精神、颂扬时代大爱,各种关于抗击疫情的时评文章见于报端,兴于网络。时评之所以能触动时代的神经,能摸到时代的脉搏,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地追问。追问使作者的眼界更加宽广,思维更加扩散,思考更加深入。

透视现象,追问真相。时评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现象,或重点的人物、事件等,进行评说。评论者在陈述评论对象的基础上,要冲破眼前的迷雾还原其本来面目,要绕到绚丽光环的背后发现其真相,要透过外在的言行探究其态度、品质及价值意义。评论者就是要透视这光芒,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现象的本质;用自己的大脑,分辨某些言论的真实意图。对待社会现象,如果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那就无法进行消化、吸收;如果不加分析,缺少追问,那就会与真相失之交臂。在对现象的追问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我们与事物的本质越来越接近。

朱婧在《不信谣不传谣是一份责任》这一篇时评中首先陈述一条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流传的假消息:“温馨提示:今晚9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将主持《新冠肺炎》专题现场直播,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请转发通知学生、家长和老师届时收看。”接着又列举了五条假消息,在有足够事实的基础上追问“为什么会有谣言”,追问得有理有据,追问得入木三分,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谣言的做法。通过追问,人们了解了真相,变成了智者。

生活中有风雨阴霾,也有清风明月。我们既要看到负面现象的真实面孔,又要能够分析正面生活事件、现象所展现的美好,并积极追寻、升华这背后的“真义”。李红日在《中国日报网》发表一篇评论——《所有的距离都是为了明天的欢聚》。文中列举了一系列与抗击疫情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如“90后列车长因村封路步行6小时逆行而上,火车司机签下驰援武汉的请战书……”“防疫期间,跑在一线的铁路夫妻档,在同一站台相见却不能相拥。当上新爸爸的列车员奋战一线,主动拉开和新生儿子的距离。”在叙写一连串抗疫人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以总结、宣扬。文章提出“有些距离,诠释的是情怀”“距离产生美”等观点,在追问中让人感受到抗疫行为背后的大爱与精神。

玩味细节,追问精神。写作时评,可以关注社会大事件,也可留意小细节。因为细节见人品,细节显气节。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成为美的发现者、追寻者。抗疫过程中,很多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武汉加油,为疫情防控出力。事情或许很普通,行动或许很细微,但若追问下去,去寻求其内在的精神品质,那又颇值得玩味。“新华网评·‘疫中人”系列评论中,《小“雨衣”释放大能量》中“‘雨衣妹妹逐渐成为一个爱心的中转站,集聚了上万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雨衣,她们以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着力量”;《一张“温情罚单”》中“陕西省西安市一位父亲因孩子患重病不得已违停,执勤交警开出了一张特殊的‘温情罚单”,彰显执法的人性化和“执法智慧”;《车窗上的祝福》中,武汉车牌的汽车停在山东多日,落满灰尘,车窗上写着“祝您平安,武汉加油,必胜”这10个字,车主是湖北孝感人。在病毒肆虐的时候,这些细微的行为是饱含深情的,是神圣而伟大的,我们要去思考、探寻。

有时也可将细节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之上进行衡量、思考,如放在人生发展、文化历史、国家民族等大方面,进而加以论证。如此,立论有依据,论证有深度,见解有个性。品味这些细节,定能从这些故事背后领略到面对灾难时人性的光辉,也一定能让人获得沁人心脾的温暖,战胜疫魔的力量,昂首前行的勇气。在时评写作的追问之路上,我们要做生活的观察者,温暖的制造者。

多维比较,追问本质。时评写作中的比较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不同类人、事或现象之间的异同揭示出来,从而更好地支撑自己的观点。比较就是促进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面对有价值的现象,我们思考其所体现的观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再比较同时期的相类似的现象,或参照历史上相类似的事件,以此将论述推向深刻,使问题的本质变得更清晰。

横向比较,使追问更全面。这种方法能让人准确判断同类现象之间的联系,也能让人快速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性质、影响、危害等,也可在更大范围内揭示出一般的规律。纵向比较,则使追问更深刻。对于一些性质相同的现象、事物,可以通过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状态、表现、影响、价值等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当前现象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发展趋势等,从而更好地服务当下。青阳华《全球抗疫合作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一文中,阐述了2009年首先在美国确诊并大面积爆发的H1N1流感、2013年底始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范围、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并将其与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后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类在病毒和疫情面前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结论。

当然,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时间还相隔不远。将前后两个时期的观点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是非曲直。在疫情发生前期,一些华人华侨、留学生自发采购防护物资捐赠給祖国,当时这份爱国情怀令国人动容。但随着国外疫情的发展,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回国,而此时却受到一些非议。徐可在《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目》一文中谈到这一现象,并一针见血指出“个别不代表全部,极端不具有主流”,“疫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面对疫情,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才是所有人应该有的态度”。这样的比较更有力度和张度,更能促进人去反思、反省。

拓展思维,追问内涵。对问题、现象的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由一点走向多点,从一层走向多层,这样的思考过程具有发散性、全面性,所揭示的内涵也才会更加深刻。时评写作过程中,若思维受阻,就需要另寻一条出路;若思维模糊,就需要辟出一条新路。追问就是寻路的指南针,就是辟路的开山斧。

在递进中追问。在论述某一现象时,不能始终徘徊于表面,要进一步追问原因、结果等,并形成递进关系,以更好地探究本质规律,寻找解决方案。这既是“情感的递进”,更是“思维与现实事理的递进”。也只有这样,整篇文章的内涵才会更加深刻。在否定中追问,否定要斩钉截铁,要掷地有声,要有理有据。这样追问就更能吸引人的眼球。有时写作时评也可运用“先破后立”的手法,但“破”要破得彻底,“立”就要立得响亮。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撕开面具,揭露狰狞;钻入幕后,寻找真相;追击行踪,发现本质;叩问心灵,追寻大美。时评成为一股清流,流过恐慌的人们的心田;犹如一支响箭,戳穿别有用心者精心编造的谎言;如同一阵哨音,激发万千中华儿女的豪情。阅读、写作抗击疫情类时评,不仅使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头脑更加清醒,对各类现象的判断更加精准,同时使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丰富,对生活实质的挖掘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时评抗疫现象
“画”说抗疫
团结抗疫
抗疫中的“中国制造”
抗疫作品展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奇异现象传真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