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逻辑思维,“千钧”之题轻而易举

2020-09-24卢锡泽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千钧鲍叔齐桓公

高考作文命题,尤其全国Ⅰ卷作文题从不掩饰对社会生活热点追逐的热情,2017年跨越空间,向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2018年又穿越时间隧道,向未来人讲“中国故事”;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全国Ⅰ卷作文题又及时关注了“劳动教育”。2020年最大的社会热点是新冠疫情,全国Ⅰ卷作文题这次没有追逐此热点(新高考Ⅰ卷接过了接力棒),而画风突变,由追逐热点转而掉进了“故纸堆”,这完全出乎使用全国Ⅰ卷的九省考生意料之外。不过细想,这其实这也在情理之中,事不过三嘛!

是不是全国Ⅰ卷作文题就此远离现实生活了?答案是否定的,包括2020年,全国Ⅰ卷从未改变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一贯追求,只是改变了关注方式——通过历史观照现实。在这方面,全国Ⅰ卷是有“前科”的,比如201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理水》这道题就非常巧妙地通过“故事”观照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现实热点,受到了广泛赞誉。受此激励,全国Ⅰ卷作文命题继续这方面的尝试。

我们的领导人多次强调,现在我们处在千年的大变局之中,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所面临的局面何其相似?面对历史机遇,齐国的齐桓公、管仲、鲍叔们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时代是命题者,我们是答题者,人民是阅卷者。我们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历史会给我们以启示,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笔者多次强调,高考作文命题有两个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一是关注生活,二是重视思维,前者为外表,后者为内核。重视思维,尤其是重视逻辑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追求。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关键词是“选择”,重点考查的是“选言思维”,2018年穿越时间隧道,向未来人讲述“中国故事”,重点考查的是“假言思维”。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平时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即使面对高考作文这样的“千钧”之题,也会轻而易举。

所谓“千钧”之题,一是因为高考是人生重要的节点,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单题中权重最大的一道题;二是因为考生答此题心理压力很大。面对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考生普遍反映上手容易,出彩很难,但是懂逻辑思维答此“千钧”之题,就会轻而易举。下面我们就以此题为例,看逻辑思维对写好作文的作用。

【试题分析】

试题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试题材料、任务指令和一般性要求。

先看任务指令。任务情境是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文体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对象是本班同学,内容是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感触最深一人的感受和思考。

再看材料。与以往不同,这则材料分两部分,分别是历史事件、后世评价,后世评价类似常见试题的引导语。根据试题任务要求,发言稿的内容是对感触最深的那个人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有必要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梳理,梳理的原则是以所选人物为主人公叙事,为的是对所评之人有更明晰的认识。比如,以管仲为主人公叙述此历史   事件: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亲自带兵阻击小白,差点要了小白的命。后来辅佐的公子纠败给小白,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败军之臣管仲经好友小白的辅臣鲍叔举荐,为齐桓公重用,后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   功业。

如果写其他人,照此梳理即可,所写之人轮廓就清晰了。

再看后世的评价,分三句话,分别是人们称颂齐桓公的霸业,孔子赞扬“管仲之力”,司马迁称赞“鲍叔能知人”。后世评价是命题者提供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供我们参考。

【写作指导】

试题的任务指令规定了三个写作的大方向,分别评价三个人物,三句后世评价指出了最基本的三种立意:齐桓之功、管仲之力、鲍叔知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管評价三个历史人物中的哪一个,都要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在相互关系中凸显所评之人物。

写鲍叔。三句后人评价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因管仲之力,管仲之力能显现全靠鲍叔之荐。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很容易暗示考生去写鲍叔,再联系鲍叔甘居管仲之下的史实,鲍叔识才、荐才之能,虚怀若谷、大公无私之德,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写鲍叔是一个最容易的角度,从考后的下水作文来看,写鲍叔的也最多。

写齐桓公。同样循着上述逻辑关系——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因管仲之力,管仲之力能显现全靠鲍叔之荐。我们通过追问齐桓公何以建立不世之功,再联系齐桓公所重用之人是曾经差点要了他性命的管仲这一史实,不难看出齐桓公虚心纳谏、不计前嫌、宽怀包容、善于用人等成大事者所应具备的品质。从考后的下水作文来看,写齐桓公的    次之。

写管仲。写管仲的下水文最少,这是一个最难写的角度。怎样写管仲呢?我们可以追问管仲之所以能成为管仲的原因:一靠能力,二凭机遇,三还要有舞台。三者当中能力靠自己努力,机遇是鲍叔所让,舞台是齐桓公提供的。换种说法,管仲的能力、机遇、舞台都是管仲能成为管仲的必要条件。理清了这个关系,用假言思维表达就是“只有……才……”这个句式。

另外,类比思维,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陌生的事物。《马说》是初中学过的经典篇目,考生们应该很熟悉,文中的用马者、千里马、伯乐,对应了齐桓公、管仲、鲍叔这三个历史人物。

搭建文章的框架就是:

1.只有日食粟一石,才有千里之力。

2.只有伯乐识马,才有骋千里之机遇。

3.只有千里舞台,才能驰骋千里。

【下水示范】

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

卢锡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听到我的题目,大家肯定能猜出,我今天重点谈的是管仲,是的,管仲就是那个时代的千   里马。

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齐国可谓内忧外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乱世出英雄,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三人联手,尊崇周王,内修法度,外攘夷狄,演绎了一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戏,向那个时代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煮酒论英雄,有人颂齐桓公之宽容,孔子赞“管仲之力”,太史公叹“鲍叔知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论君臣三人的高低上下,管仲是那个时代的千里马,这一点大家不会有异议吧?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管仲这匹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

只有日食粟一石,才有千里之力。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看君臣三人这段历史让我想到了韩愈的《马说》,用马者、伯乐、千里马,与三人形成对应,无疑管仲是千里马。我们就借“马”来说管仲,日进粟一石是马之为千里者的必要条件,因为马行千里需要千里之力,“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连常马都比不上,更何谈千里马?管仲建不世之功,所需的经天纬地之才,同样需要不断培植,尤其是在逆境中,更不能怨天尤人,否则就会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蹉跎岁月。马只有日食粟一石,才有千里之力;管仲只有不断提高,才有不世之才。

只有伯乐识马,才有骋千里之机遇。

马无千里之力,一定不是千里马,有了千里之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千里马。千里马只有遇见识马的伯乐,才能有驰骋千里的机遇。具备千里之力没有遇见伯乐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名马太多太多了。同样,没有鲍叔的举荐,管仲也不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没有徐庶的力推,三分天下的盖世奇功恐怕也只能是隆中草庐里的空谈。

只有千里舞台,才能驰骋千里。

有千里之力,又有伯乐识才,也不一定能驰骋千里。千里马是大才,大才需要大的舞台施展才能,用马者要提供这样的舞台。只有千里舞台,才能驰骋千里,没有施展才能空间而“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众矣,终不能以千里而称者。大舞台也是千里马驰骋千里的必要条件。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驰骋千里的舞台,刘备也为千古名相提供了施展抱负的    空间。

今天,我们处在千年的大变局中,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时代是命题者,我们是答卷者,想交出完美答卷,自然不能缺少“管仲式”的千里马。千里马需要能力、机遇和舞臺。我们若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千里马,就应该懂得努力增长才干,懂得珍惜机遇,懂得尊重舞台。

以上是我此次读书会的体会,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下水文简评】

首先,这篇下水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逻辑思维。

运用假言思维理清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巧用“只有……才……”轻松应对,举重若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运用类比思维,在陌生中寻找亲缘关系,用熟悉的事物阐释陌生的事物,用哲学家吉尔比的话形容,就是“从已知的和明显的东西揭示出未知的依然神秘的东西,甚至在陌生的东西中发现熟悉的性质”。

其次,体现“有用”的语文观,做到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借用经典《马说》但对《马说》的解读没有停留在“韩愈怀才不遇的抱怨”的层面,而是在未遇到伯乐之前“不怨天尤人,增长才干”,待时而飞。读书是为了增长生活的智慧,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弄清事物本质之后,更要为现实所用。下水文的落脚点放在鼓励同学成为这个时代的千里马,懂得努力增长才干,懂得珍惜机遇,懂得尊重舞台。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063000)

猜你喜欢

千钧鲍叔齐桓公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七律·老年教育重千钧
力拔千钧
脱贫二字重千钧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