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能量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2020-09-24姚传顺何兴义陈冠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低剂量剂量肺炎

祁 冬,姜 研,姚传顺,何兴义,田 欧,陈冠亚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安徽 蚌埠 233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染能力很强,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1-2],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孕妇及儿童易感[3],老年患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易延误病情,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增加病死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及控制疫情传播意义重大。目前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为新冠病毒病原核酸检测,但存在检测时间相对较长、生物安全要求高、敏感度低及对检测者技术要求高等缺点[4],易导致漏诊、延误病情,增加传播风险。新冠肺炎的肺部CT 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5],对疾病的筛查及辅助诊断有关键作用。但CT 扫描电离辐射危害较大,研究[6]表明,电离辐射与致癌的风险呈正相关性,且整个诊疗过程中患者需行多次胸部CT 检查,以判断治疗情况,指导下一步救治方案。低剂量CT 扫描既能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还能降低辐射剂量,目前已被逐渐应用于胸部体检[7]。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能量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nterative reconstruction-Veo,ASIR-V)算法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 扫描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分析2020 年1 月20 日至3月31 日我院发热门诊诊断疑似新冠肺炎患者80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将8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33~81 岁,平均(58.14±10.23)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7~31.04 kg/m2,平均(24.52±4.47)kg/m2;扫描范围205.02~290.13 mm,平均(263.18±32.95)mm。常规剂量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5~79 岁,平均(55.23±8.71)岁;BMI 20.96~29.23 kg/m2,平 均(22.76±1.99)kg/m2;扫描范围119.83~275.07 mm,平均(209.08±51.44)mm。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256 排Revolution CT 扫描仪。患者双侧手臂举过头顶,采用仰卧位头先进,自头侧至足侧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扫描时嘱患者吸气后屏气。低剂量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110 kV)和80%ASIR-V 算法,扫描参数: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80~200 mA;常规剂量组采用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扫描参数:120 kV,180~500 mA。其余参数均相同,扫描野Large Body,矩阵512×512,噪声指数12.0,采用小焦点,转速0.7 s/转,探测器Z 轴覆盖范围80 mm,螺距0.992,层厚、层距均为5.0 mm;重建层厚、层距均为0.625 mm,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肺重建,肺窗窗宽1 500 HU、窗位-500 HU,纵隔窗窗宽400 HU、窗位40 HU。

1.3 图像质量评价

1.3.1 主观评价 由2 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一致。采用5 分制进行评价,评分标准[8]:5 分,优,解剖结构显示较清楚,图像清晰,无伪影;4 分,良好,解剖结构显示清楚,轻微伪影,满足诊断要求;3分,一般,解剖结构能辨认,轻度伪影,不影响诊断;2分,差,解剖结构显示不清,能大致辨认,中度伪影,不符合诊断要求;1 分,较差,解剖结构无法辨认,伪影较重,无法诊断。图像质量评分≥3 分,方可满足诊断要求。

1.3.2 客观评价 将原始扫描数据传至AW 4.7 工作站,选择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3 个层面无伪影、密度均匀区进行测量,ROI 大小105 mm2。测量并记录CT 值及其标准差,将CT 值大小作为信号强度值,SD 作为噪声值,分别计算各个层面的SNR,SNR=CT 值/SD。

1.4 辐射剂量 根据剂量报告分别记录2 组CT 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ED=k×DLP,其中k 为欧洲CT 质量标准指南中的胸部转换因子,成年人k 值取0.014 mSv/(mGy·cm)[9]。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算2 种扫描模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并行χ2检验。对2 组一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 检验,K ≥0.75 为一致性较好;0.75>K≥0.4 为一致性一般;K<0.4 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2.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 2 组患者年龄、BMI 及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8,0.393,0.081;P=0.429,0.538,0.216),具有可比性。2.2 2 组图像质量评价

2.2.1 主观评价比较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剂量组(4.34±0.28)分,常规剂量组(4.78±0.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P=0.273)。2 组图像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密度等均显示清晰(图1,2)。2 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P<0.05)。

2.2.2 客观评价比较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在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处的SN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图1,2)。

表1 2 组图像SNR 比较()

表1 2 组图像SNR 比较()

2.3 诊断效能比较 以核酸检测为诊断金标准,2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3)。

表2 2 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结果 例

表3 2 组对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诊断效能比较 %(例/例)

2.4 2 组辐射剂量比较 低剂量组CTDIvol、DLP 及ED 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4)。

表4 2 组辐射剂量指标比较()

表4 2 组辐射剂量指标比较()

注:CTDIvol,CT 剂量指数;DLP,剂量长度乘积;ED,有效辐射剂量。

3 讨论

新冠病毒属于人类易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有学者[2]报道,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因此也应注意粪口传播。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减少,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R 检查虽辐射剂量较低,但漏诊率较高,而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 表现具有特征性,且其空间分辨率较高,属于断层成像,能够避免因解剖结构重叠而导致的漏诊,较DR 更易于显示微小病变,因此胸部CT 被推荐作为辅助诊断和筛查新冠肺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10-11]。低剂量CT扫描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离辐射对患者的危害,因此被应用于新冠肺炎的检查中。临床主要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采用大螺距扫描和新的迭代重建算法等降低辐射剂量[12-13]。

研究[14-15]表明,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诊断新冠肺炎,既可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又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本研究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和ASIR-V 算法降低管电流,利用单能量技术结合80%ASIR-V 算法降低辐射剂量。常规CT 扫描是混合能量图像,而能谱扫描可获取从40~140 keV 不同X 线能量的单能量图像。单能射线能谱变窄,射线能量提高,使之更均匀,从而满足低剂量CT 扫描的技术要求。另外,单能量图像具有噪声最低、组织结构对比最好、解剖细节及病变细节显示最清晰等特点,且高单能量图像可增加不同组织结构的对比,有利于等密度病变和小病灶的探查及发现[16]。有学者[17]报道,120 keV 单能量图像对新冠肺炎患者病灶显示最佳,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均可导致图像噪声增加、对比度降低及图像质量下降等。ASIR-V 算法是一种全新的迭代重建算法,根据噪声、物体及物理三大结构模型进行建模计算,降低图像噪声而获得剂量优势。因此,在相同噪声水平和图像质量条件下,扫描剂量可显著降低。另外,ASIR-V 算法在保证空间分辨率的同时,增加密度分辨力,且运算数据量小,重建速度快[18]。传统的FBP 算法,虽然重建速度较快,但重建模型忽略了球管焦点、体素、探测器单元等因素,过于理想化,不能反映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且对原始数据需求量大,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通过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无法获得低噪声、高质量的图像[19]。

本研究采用宽体探测器CT,单扇区时间分辨率29 ms,最快转速可达0.28 s/转,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探测器Z 轴最大覆盖范围可达80 mm。因此,对重症无法屏气的新冠肺炎患者也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 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P<0.05)。本组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三处的SN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与常规剂量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平均ED 为(2.27±0.82)mSv,较常规剂量组(5.74±0.98)mSv 降低约6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相当于4~5 次X 线检查的辐射剂量,符合低剂量CT 扫描标准[20]。

本研究不足之处:未将不同级别的单能量和ASIR-V 算法与常规剂量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既能降低辐射剂量又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最佳组合,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单能量技术(110 keV)结合80%ASIR-V 算法低剂量CT 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对新冠肺炎的筛查、辅助诊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图1 男,56 岁,以发热、呼吸困难3 d 就诊,采用常规剂量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120 kV,180~500 mA 图1a,1b 纵隔窗示图像解剖结构显示良好;肺窗示右肺外带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界清晰图2 男,48 岁,以发热4 d 就诊,采用低剂量能谱扫描模式和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算法,80~200 mA 图2a,2b 纵隔窗示图像解剖结构显示一般,噪声增大,SNR 稍低;肺窗示右肺中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病灶形态、边界、密度等均显示清晰

猜你喜欢

低剂量剂量肺炎
·更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CT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