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习惯、激兴趣、习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点
2020-09-24孙菊霞
孙 菊 霞
(沈阳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尝试将养习惯、激兴趣、习方法“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贯穿于语文教学。以深入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前提,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特征。这些认知发展特点直接影响并引导教师教学的关注点,本文试从习惯、兴趣、方法三方面入手,构建一体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型。
一、 习惯、兴趣、方法一体化语文教学模型的构建
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1]。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动力,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习得最佳学习方法。小学阶段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2]。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持续学习的最佳保障。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前者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后者由学习活动结果间接引起[3]。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改进方法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最佳行动指南,可以避免因不会或不当操作带来的恐学、厌学等不良情绪。小学低年级通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以7、8岁为主。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学段小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末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他们既具有幼儿期心理特点,也开启了童年期心理发展历程。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思维具有单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以及推理不合逻辑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的儿童能从外形上认识到客体发生的变化,但其特有的认知思维属性不变。具体运算阶段是小学生所处主要时段,思维主要有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等特征[4]。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化生活、学习。他们的成长以多样化学习为主,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语文学习,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从口头逐渐过渡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过渡为抽象逻辑,这些特征限定并制约小学生心理发展各方面。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各方教育不一致、不协调会造成学生个性品质的缺陷[5]。根据这些特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关注养成习惯、激发兴趣、习得方法,配合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利用统编教材,切实培养听读说写为主的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习惯是良好学习行为的保障,培养习惯的同时,强化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动力。在激发兴趣的同时,逐步养成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方法是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南,习得方法之后,进一步巩固习惯,推动兴趣发展。三者彼此促进,相互作用,学校、家庭、社会彼此影响。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形成“三位一体”语文教学模型,如图1。
图1 习惯、兴趣、方法“三位一体”教学模型
习惯是持续有效学习的良好保障,兴趣为学习动力,方法为具体行为指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推动学习动力系统的运转。最重要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来自于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可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体行为若没有清晰、可操作的有效方法,努力可能无效,事倍功半往往对学习兴趣、信心、态度造成严重打击,继而影响习惯的养成。教师协调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根据学生个性及共性上认知发展特征,以养习惯、激兴趣、习方法为抓手,协同配合,灵活设计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将习惯的培养、兴趣的激发、方法的习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获得发展。
二、 “三位一体”教学模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导向,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研读统编教材,力求将“三位一体”教学模型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关注习惯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关注兴趣激发,凸显教学趣味;关注因材施教,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语文课堂教学。
1. 关注习惯养成,形成积极学习态度
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背,要求会听、会看、会找、会读、会说、会写。不仅如此,更要喜爱并享受学习过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应着重养成以下五个习惯:用心观察、专注倾听、勾点圈划、投入朗读、正确书写等。
(1) 用心观察。敏锐细致的观察对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低年级儿童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对时间、空间、事物和运动特性的感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分析比较小学生观察品质发现:①观察精确性方面,低年级儿童只能关注外界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做出精细的分析和细节的把握[6]。比如他们很容易将“土”与“士”,“戊”与“戌”混淆。②观察目的性方面,低年级儿童抗干扰能力差,随意性较大,很难长时间持续用心观察。③观察对象方面,分不清事物主次。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比较随性,总是随心所欲按自己的兴趣,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去观察。观察对象比较凌乱、无序,缺乏顺序性和系统性。由此可见,低年级儿童观察尚不够精确,随意性强,持续性差,缺乏系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逐项加以训练。首先,增强精确性,需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其次,提醒学生用心观察,避免随意、随性。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字音、字形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形成精细化记忆,必须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比较、寻找差异、用心持续、有序观察的良好习惯,学生才会对汉字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把仔细、用心观察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予以落实。做游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例如,一年级课堂上,可以用“亮眼睛”等小游戏贯穿教学。比比谁的眼睛亮,发现本课生字的共同点,左右结构的字是哪些,上下结构的字有哪些。其次,比较法对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如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小青蛙》,文中“青”“请”“清”“晴”等几个形近字的区分与辨认[7],集教学重、难点于一体。引导学生观察、寻找这几个字的不同之处,为什么各自偏旁不同,并联系生活实际表达,不仅关乎观察力的训练,而且从认知心理方面涉及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认识课文小节时,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儿歌与短文的不同。练习观察时,教学生学会观察顺序,如从上到下,由前往后、从里到外、由外向里等。有具体明确的观察顺序和方法,能直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帮助他们更精确地捕捉、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反复练习之后,仔细观察就会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渗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专注倾听。学会倾听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习惯。倾听不等于简单地听,倾听是认真、专注、高效地吸收并转化客体传来的信息[8]。认真专注倾听对学生将来为人处事,乃至一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极大影响和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应该以课文学习为载体,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备课时,老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要求。这些要求必须做到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不含糊其辞。提要求时,提醒学生认真、专注倾听。首先,摆正态度、严肃对待,听清老师提了什么要求;其次,集中注意力,在专注状态下尝试复述老师的要求,然后看老师示范;最后,清楚接收老师指令。例如,一年级老师要求给课文数小节,先保证所有同学明白小节是什么,然后清楚要求:“数一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数到一个就在该小节前面标序号”,并直观示范怎么做。学生在认真、专注倾听的状态下,明白并理解老师的要求,准确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小学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极易被外界各种因素干扰,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言语引导,可以紧抓学生思路,使他们专注于问题。这需要老师密切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觉察各种表现,反复持续进行训练。认真、专注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倾听,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教学过程中,也要有目的、有系统的进行训练。
(3) 勾点圈划。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有意识地帮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勾点圈划是思维活动的直观外现,前提正是听清楚、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仔细观察、比较,而且能按要求圈出或划出重点字词句。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能力较差,勾点圈划等任务要求一定要明确、具体、清晰。关注单一任务之间的衔接与切换,循序渐进,避免多个任务同时出现。如果有多个任务,需要强调先后顺序。例如,老师先请学生用彩笔圈出本课生字,接着请学生换颜色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年级开始圈划词句,任务难度提高,在听清任务的基础上,要求从文中提取重要显性信息,进而读懂句子。
(4) 投入朗读。可以说,学习任何语言,没有朗读是万万学不好的。大声朗读是语文学习重要而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加入情感因素,抑扬顿挫、忘情投入地朗读。大声朗读对语感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听到自己朗读的作品,如果及时获得别人的反馈、鼓励和肯定,就能直接有效地提升自信心。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创建自己的喜马拉雅电台或荔枝电台,每天朗读作品,与同学分享。在参与朗读的过程中,既有自我肯定,又有分享的喜悦。经过大量朗读练习,语感提升,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对写作能力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一年级统编教材增加大量古诗,古诗教学离不开想象,教学古诗文最好的策略就是反复诵读、涵泳体会、想象意境。读诵时可以拍手、舞动,摇头晃脑,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信手涂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情境性强,目的性差。想象内容极易被当时具体情境左右,有复制和简单化再现的特点。看不到具体实物或没有实际经验时,让他们单纯想象大象怎么走路,蜻蜓如何飞是非常困难的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画》[9]的教学,可让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古诗中提及的山、水、花、鸟等事物,然后猜谜。最后,教师呈现一幅真实的画卷,与学生自己想象的画作比较。涉及动物的课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如“小兔小兔轻轻跳”,先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插图,再引导学生想象或回忆小兔轻轻跳的画面和小狗慢慢跑的情境,然后让学生站起来自己进行动作演示,配合拍手动作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用眼睛看、用头脑想、用动作演、用嘴巴念,用心感受体会,大大提升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手、眼、口、耳、心协同作用下迅速领会,当堂背会课文,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书声中体会韵律,学生想象力得以提升,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在兴趣盎然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达成美感。
(5) 正确书写。正确书写是最基本的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在小学低年级,每堂课都需要重点关注、反复强调、打好基础。“正确”从何而来,就是通过专注倾听老师要求、仔细观察字形差别,在大声朗读中辨别不同字音,反复多次刻意练习才能保证正确。美观书写是进阶要求,在正确基础之上,低年级儿童的手眼精确性要进一步练习、提升。关注学生正确的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一拳一寸一尺等口诀牢记于心,正确姿势促进正确书写。进一步提升书写的美观程度对后续练习书法,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2. 激发兴趣,凸显教学趣味性
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理性分析、抽象解说,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特点,注重他们具象思维的特征,在课堂中时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契机随机应变,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学习乐趣,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还不够完善,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即时出现的、活动的、色彩艳丽的、新颖的、有趣的人或事所吸引。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注意力保持时间大概在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注意力保持时间能达到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直观性教学。学习活动持续15分钟左右就要放松一下,或者变换学习方式。比如,站起来朗读或者根据所学内容做个小游戏等。借助生动活泼的语言、醒目鲜明的板书、充实简洁的内容和有趣的游戏活动,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除课堂教学中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窗外杂乱的声响,以及屋内墙上过多的装饰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新时代环境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主导作用,尽量让学生去表达、去参与。
(1) 多样化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时刻能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是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体现。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网络信息教学承担了重任。线上教学、拓展新型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充满活力的探索领域,在如今网络信息极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各种手机学习APP、MOOC、微课、电台、视频等,早已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和思维,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换学习方式,将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时代。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观察不同小动物的特征,让学生说课文、编故事、问答唱说,此时户外草地成为了学习场所。无论哪种形式,都力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在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 游戏化教学,凸显学习趣味性。游戏让学生爱上学习,一方面,游戏帮助内向学生获得班集体的关怀,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大脑思考更为活跃。猜字谜、词语接龙、成语故事、各种语言类闯关等游戏,把学与玩有效结合起来。玩就是学,学也是玩,这个原则可贯穿整个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例如,在进行笔画教学时可以带动学生们起立,在教室过道与老师一起比划不同笔画的样子,用身体动作配合笔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奇好。孩子们会怀着浓烈的兴趣,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老师教的笔画样子:横平,双手侧平举;竖直,身体笔直站立……既活动了身体,又让学生兴趣盎然、欢天喜地地学会了各种笔画。在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知识,养习惯,学会利用并配合一切资源进行创造性学习。
(3) 体验化学习,融入学习参与性。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的最佳平台,合作学习在未来社会意义重大。在团队合作中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习体验,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学习、体验学习、参与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浸入式体验文本情趣,加深对课文字词及文义的理解。如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课《怎么都快乐》中:“一个人玩,很好!”一个人怎样才是玩?一个人玩好在哪里?快乐如何体现?让学生说给大家听、表演给大家看。“两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如何快乐?三个人、四个人……道理就在具体的玩中体验。同时,配合口头说话,大声读课文,做相应的动作。在切身体验学习中,既体会了二、三人一起合作的快乐,又使身处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学生们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悦纳自我,这一点对于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与教是双边活动,站在学生角度,如何让学生用心感受学习之乐,乐学、爱学、好学是如今需要关注的重点。围绕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热爱找书、读书,热爱写字,热爱沟通、交朋友,甚至看到书本就会莫名兴奋,写字也能欢欣雀跃,爱学习胜于一切。
3. 因材施教,指导学习方法
2019年秋季,中小学全面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有哪些变化,如此改变意在何处,教师对此须了然于心。温儒敏对“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从一年级先认字再学拼音,和大人一起读,识字、写字,到学古诗文、精读略读课型等方面做了深入解读[10]。陈先云等教材编写者也做了大量教材解析的相关工作,要求教师以吃透教材精神及导向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理念[11]。结合校本、班本、学本,把握学生共性和个性特征,调整教学设计思路,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提供差异性学习方法指导,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努力达到“教路”即“学路”目标。这是网络时代教师能力的发挥,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有力举措。人才方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单一线性思维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结合儿童发展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有序进行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维训练,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变化,及时调整观念。教学有法,循规律;教无定法,但有道;贵在得法,用心悟。一旦教法层面明晰,学习方法则有迹可循。方法贵在引导、体会、领悟。语文学习方法多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听说读写背等方面进行指导。新课程倡导主动自觉、自我主宰的独立学习方式[12]。 学习方法、经验传授很重要,也是学习事半功倍的窍门。形成清楚、可操作的方法,等于给了学生攀爬的阶梯,是保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培养质量[13]。在信息网络时代,强输硬灌、填鸭教学、死记硬背已非主流。使学生学会从纷繁多样、广泛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准焦点,树立主干,提升信息素养、核心素养,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密切配合[14],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和教师立德树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 结 语
养习惯、激兴趣、习方法三者有机融合可为有效、持续学习保驾护航,以保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三位一体”系统化需要教师组织各方力量逐步落实。如此,教师才能学习前瞻性教学理念,领会新时代精神,立德树人,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