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辅编辑对“工匠精神”的践行
2020-09-23付美玲
付美玲
摘 要:近年来,“工匠精神”已然成为各个行业的热词。在出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日益向传统出版渗透和融合的背景下,出版业存在着诸如“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等问题,本文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来阐述教辅出版编辑如何秉持工匠精神,打造出版精品。
关键词:工匠精神 精品出版 出版创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出版行业,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归纳为三层含义:首先编辑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次编辑要认真编好每本书,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再次,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这三层含义既包含了编辑对于传统出版的热爱,又包括了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探索和学习。教辅编辑要具备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出版业的新挑战。
一、工匠精神与编辑出版
1.坚持是因为热爱
工匠精神要把“追求极致”与“坚守本心”贯穿始终。笔者从2009年首次踏入教辅出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个行业。江西高校出版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目前涵盖了九大学科编辑人才。他们中有的放弃当初优渥的职业,毅然选择了“编辑”这份职业;有的背井离乡,与家人分隔两地,正是出于对出版的执着和热爱,才能实现年造货码洋上亿元、出版新书上百种、重版重印图书上千种,重印率每年在80%以上。基教分社的编辑团队于2016年成功入选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起的“出版百强团队·高效能编辑室”,这与编辑顽强执着的匠人精神是分不开的,因为热爱才能坚持。
2.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工匠精神要求出版人要有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出版自从嫁接技术之后,就开始在创新之路上狂飙,这一点在数字出版领域尤为明显。围绕格式转换、多媒体内容嵌套、版权保护等问题,一批走在前列的出版公司为业界的创新之路开了先河,同时也以此为利基点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之道。如Booktrack是一家电子书音效服务提供商。制作音效是增强而不是取代静态的阅读体验。比如说,阅读奥斯卡·王尔德《自私的巨人》一书的时候,把耳机插在电子书阅读器上,读到巨人修建花园围墙的时候,你就会听到巨人用锤子击打钉子的声音;读到巨人走下楼梯的时候,也会听到他的脚步声。
出版过程本身需要编辑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各地最前沿的技术,转化为本领域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最新的出版成果。
3. 转型需要全媒体创意融合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传统的编辑一直以文字为工作核心,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不应只作为书籍的“向导”,而是应该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具备成为“系统制片人”的能力。[1]传统出版业在实现“互联网+”与技术深度融合后,还可与广播、电影、电视和游戏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以“海昏侯”为热点,先后开发相关图书不下十种,同时还创造出众多衍生文创产品,如U盘、手提袋、抱枕等,一度形成“海昏热”;筹拍国内首部海昏侯题材网络大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并已在爱奇艺上线。该社的口号是“加强基本盘,开辟新业态”,将优质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引爆,实现融合发展与创新发展。
4.增值服务成出版新标杆
坚守工匠精神就是要做有价值的产品。据《2016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人,未来数字产业将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
如沈阳庠序文化有限公司公司针对“期末”和“打好基础三部曲”系列图书提供了三种形式的线上服务:第一种是网上答疑,该公司承诺在24小时内为那些对答案有异议、有问题的读者进行在线解答;第二种是与视频网站合作免费提供视频教学课件,读者可以凭借随书附送的一定面值的视频卡登录网站使用这些内容;第三种是融合动漫元素的学习游戏。读者也可以免费使用这些产品提升学习效率。多元化的数字网络增值服务,为庠序公司产品的终端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编书匠——出版的完美桥梁
“匠人精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编辑。编书匠作为出版环节的完美桥梁,对于整个出版环节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所以,笔者再次强调编书匠在出版环节中的重要性。
首先,编辑是掌握核心内容资源的关键人物。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始终是核心资源,而编辑是对内容资源把控的关键人物。在第52届博洛尼亚书展“世界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奖”的评选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众多实力雄厚的出版社中脱颖而出,获得“2015世界年度最佳童书出版社”的殊荣。正是对内容的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才让这家出版社走在童书的出版前沿;正是编辑凭借着对内容的精准把控以及内容、形式的创新成就了如今的童书王国。
其次,编辑熟悉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虽然在出版模式及技术运用上会有些不同,但是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发行、后期营销等程序上大体一致。编辑在这个流程中依然充当流程的监控者和把关人。
再次,编辑要继续充当数字出版时代内容的把关人。数字出版,虽是以数字技术主导出版全程,但与数字技术相配套的内容才是其产品的核心,而内容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产品的质量,在当前“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前提下,数字出版产品庞杂的内容更要依赖编辑全面而高超的编辑专业技能。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在出版环节中的关键地位和核心作用,才更加要求编辑要有匠人精神。时代呼唤编辑必须大力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在提效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四个方面,努力打造“高品高质”的出版物。
三、打造“高品高质”出版物
1.提高选题策划的实施率(提效率)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可以借助网络和移动通讯媒体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使选题策划更加便利有效。相信大家平时上网看新闻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问题,网站总是能正确地抓取到你感兴趣的信息,然后推送给你,这是因为后台记录了你的阅读兴趣,经过数据分析后精准推送信息。同样,在教辅出版行业,编辑要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收集、挖掘和处理信息,包括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购买倾向、出版动态、学科发展的动向等,及时对选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编辑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查找便利、互动方便等特点,提高选题策划的效率;通过微博、QQ、微信、论坛等多种形式,就某些选题与读者进行充分互动;也可以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及时跟踪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选题的实施率。
2.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增品种)
数字化出版的背景下,图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在教辅图书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将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定制资源及服务项目,出版社正在由原有提供单一化、统一化的出版物转变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资源。
(1)不同教材版本配套教辅的定制
通过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并根据新课标、考纲要求的基本知识板块将内容资源数据库碎片化,数字教辅可以完成不同教材版本配套教辅的转化,极大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单品盈利。
(2)产品细分类别及不同难度层次的定制
将内容资源细分为知识点的讲解、例题、练习,并将这些基本内容根据不同难度划分级别,可以按照客户需求定制出纯讲解、讲练结合、纯练习、阶段测试等不同细分类别及不同难度层次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3. 做品牌就是做品质(创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美国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S.贝利在《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中说过:“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2]一个编辑做一百本书都不如做一本有价值、有影响的书。
2016~2017年度品牌教辅TOP榜·最具影响百强名单中,如山东世纪天鸿的《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山东世纪金榜的《世纪金榜·小学“金榜大讲堂”》、江西金太阳的《金太阳考案》等品牌图书,都是经过市场检验,最终成长为读者心目中的品牌教辅,成为行业内的风向标。
笔者负责的一套《寒暑假生活》系列丛书是江西高校出版社近年来研发的一套小学假期复习用书。该套书前后打磨十年,终成品牌图书。目前该系列用书从内容质量到装帧设计逐渐成为江西省内口碑最好、质量最硬、发行量最大的假期辅导用书。该套书在2016年获得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起的、在线答疑及辅导平台“阿凡提” 独家冠名支持的“2015—2016年度中国品牌教辅TOP榜·最佳市场增速”;与此同时,该套书于2017年成功入选《四川省2017—2018学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辅材料目录》。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与发展,品质保证才是出版社未来的“金字招牌”。
4.质量是出版人的自尊(提质量)
坚守工匠精神就是要做良心产品。对于编辑来说,质量是图书存在的生命,也决定了出版人的自尊。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的各种加强质量管理的制度,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格罗斯在《编辑人的世界》中说道:“对编辑来说,爱一本书像爱一个人,没有一种爱不必负担起相应的责任。”[3]作为编辑,首先要加强自律,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打造精品,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产品;其次,编辑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产品,不断完善和改进,加强责任意识,对每本责编的图书负责;再次,要专业、专注。在专业领域上不停止追求进步,不断学习出版专业技能,只有完善自我,才能不断完善产品。
总之,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已成为数字化传播领域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岗位。编辑人员要秉持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勇于提高、精心设计、精工细作,提高编辑素质,不断为读者奉献“高品高质”的出版物。
参考文献:
[1]沈建国.数字化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坚守和转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09.
[2]小赫伯特·S.上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M].王益,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3]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系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