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技能控”误区 真正走向“内容王”
2020-09-23沈山
沈山
【摘 要】媒体融合改革,对于改革一线的采编人员而言,内容优于渠道,意识重于技能。要争做“内容王”,不做“技能控”。让专业的人员去做更“专业”的新媒体内容,分工集成,发挥每位采编人员的特长和作用,既实施“尖兵突围”,更打好“组合拳”。同时,媒体融合改革,不能搞流量崇拜,也不能数据膜拜。本文旨在探讨深化融合改革中,采编人员最应该持有的意识和定力。
【关键词】融合改革 内容 技能 专业 集成 定力
去年以来,全国各大媒体深化转型改革,力度更为空前,目标更为精准,设计更为完善,当然任务也更艰巨,挑战也更大。
对于媒体融合改革中的媒体从业人员而言,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思维是什么?意识比技能更重要,专业化比全能化更重要。要走出“技能控”误区,真正走向“内容王”。
一、媒体融合改革要做“内容王”,不做“技能控”
媒体融合改革不能迷失于渠道,更不能迷茫于技能。依然要牢记的是,内容优于渠道,意识重于技能。
2019年,是全国各大媒体进入媒体融合改革纵深发展的攻坚之年、提能之年、进阶之年。在过去几年媒体转型“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这一年的纵深改革发展,力度更为空前,目标更为精准,设计更为完善,当然任务也更艰巨,挑战也更大,既有对过往改革中得失的总结,也有路径偏差的修正。
这一年对于媒体融合一线采编人员而言,无论是流程设计还是实际操作都被赋能更多。同样,也被寄望更多——采编人员必须全面转、全员转、全力转,全部抵达移动优先的“主战场”。
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为例,曾经以新闻领域为条块划分的十余个新闻部门集体转战到锦观新闻客户端。在锦观新闻客户端,推荐、时政、思想、城事、财经、文化、体育、生活、视听、专题共10个频道以及锦观号正式登场。
采编的边界被拓宽,岗位职能被优化,但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已有“生存焦虑”的采编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本领恐慌”与“岗位恐惧”。大家开始逼迫自己去学习更多的新技能和新技术,在并不擅长的陌生领域摸爬滚打。有的老记者开始去学习摄像拍摄以及后期剪辑,有的年轻记者开始学习制图和各种软件……这样的现象,在媒体一线并不少见。
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发现,这样的转型并不适合新一轮转型改革。媒体融合的深化改革,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媒体人都要模糊职能边界和岗位职责,全部变身摄像师、摄影师、工程师、剪辑师、设计师、插画师……
1.不要把采编人员中的“单打高手”都培养成“全能冠军”,要做“内容王”不做“技能控”
“单打高手”变“全能冠军”,是可以在个体上实现的,但基于大面积的采编团队,则是不现实的,也非必须。事实上,对于主流媒体,准确专业的内容生产仍然是第一位的。全员转型,意味着采编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但不代表采编人员就要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迷失在“技能控”的道路上。没有人可以十全十能、样样精通,很有可能最后丢掉了内容为王的“看家本领”,变成门门都懂却样样不精。
媒体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要做“内容王”,不做“技能控”。内容依旧为王,没有引爆关注、超强吸引力的原创内容,即便拥有良好的表达渠道,也难以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媒体人要利用自身的报道优势和深入采访的长项,继续精耕细作,用专业深度来体现高度和广度,传播更适合这个时代和社会的内容。
2.全面不等于全能,转型不代表割裂
从被动改革到主动改革,从流程改革到架构改革,从初步改革到深入转型,媒体人的意识在一步步地深化、转化以及优化。全面不等于全能,转型不代表割裂。对于媒体人而言,意识层面的“禁锢”,更需要突围。
在原有的内容意识上,应该学会产品意识;在原有的部门意识上,应该学会整体意识;在原有的写作意识上,应该学会沟通意识;在原有的原创意识上,应该学会版权意识。唯有这样,才不会失去根本和擅长,才能坚守内容,实现想要达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媒体融合改革让专业更“专业”,让分工更集成
媒体融合改革不是逆新闻化,更不是去专业化。需要正视的是,专业化比全能化更重要,集成化比组织化更重要。
人们常常感叹,在新闻海量、信息无限量的互联网世界,要读完一篇长稿很难,要读到一篇好稿更难。可见,好的内容依然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好的内容也不再仅由文字组成,它的表现形式更多元,可能是短视频,可能是H5,也可能是创意海报和特效动画。如今,不再是一篇稿子打天下,主创者分工合作的模式更加专业,更加集成。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的产品“我爱祖国,我爱成都”爱国主题旅游巴士大型策划活动,就实现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工集成,事半功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讴歌伟大祖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成都日报》锦观和成都文旅公交一同推出大型线下主题活动——爱国主题旅游巴士。整个活动持续周期较长,除了发起网上的留言互动,还增加了线下游览活动,形式多样,创意十足。
在整個活动中,各种有专业之长的采编人员齐上阵,摒弃媒体人过往的“单兵作战”模式。美编组根据特长将人员分为活动和内容两个小分队,负责设计整个车体、活动形象标识、新媒体海报、内容视觉排版等各个链条上的视觉制作。文字编辑组根据整体活动,分类采写微信、微博、客户端、海报文案、车体外宣文案等不同板块所需的文字内容。视频组根据整体活动设计来进行拍摄分工。外联组则实施对接、包装、展示、组织等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组织实施,最后将所有工作结果进行集成。
1.既发挥“尖兵突围”战术,更打好“组合拳”全力突围
在团队中,发挥每位采编人员的特长和作用,既有“尖兵突围”,更打好“组合拳”,实现有效的组织分工和团结协作。将每个个体的问题和技能放置在整个组织结构之内进行考量和排兵布阵,打好“组合拳”,全力突围。
2.让专业更“专业”,让分工更集成
媒体融合改革不是逆新闻化,更不是去专业化。需要正视的是,专业化比全能化更重要,集成化比组织化更重要,让专业更“专业”,让分工更集成。在构建团队上“去行政化”,根据报道任务采取跨部门的团队架构,条块结合,前后统筹。组建产品专班中,从采访到产品推出,进行整体谋划。采编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运转,从而减去沟通中的耗损,减少各自为战带来的产品硬化和分化。从源头建立分工协作的产品专班,可以有效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以及信息层层传导的衰减,也不用担心指挥分散而造成产品链的断裂,让产品最终呈现效果出现偏差。
三、媒体融合改革不能搞流量崇拜,也不能数据膜拜
面对改革纵深带来的挑战与考验,媒体人需要保持定力。
互联网世界里,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覆盖的范围太大,涉及的人群太广,每一天热点可能层出不穷。媒体人不能一味为了追求流量,迷失于数据崇拜中。
数据考核是考评的重要一环,但不是立身之本。转型不是改变政治站位,不是转变新闻责任。权威媒体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上的把握能力不能减、不能少、不能弱,要更加审慎而行,新媒体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1.不仅要有内容的制造力,更要有内容的把控力
媒体要对新闻产品的风险进行预估、评判、控制。哪些内容有违新闻准则、有悖人伦道德,哪些内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都需要提前预判和评估,及时采取阻断措施。互联网媒体上的互动非常直接,容易刺激大家为了获得更好的互动数据去“铤而走险”。这是极不可取的。主流媒体更需牢记肩上的责任,适应新的节奏和流程,及时做好内容生产,把控内容风险。
2.需要给力更需要定力,需要积极更需要积累
所谓姜还是老的辣,传统媒体人积累了很多经驗,其短板在于表现渠道。正因为有了积累,才能扎根在互联网上去推出真正有生命力、能对抗时间的好作品。这样的采编人员可谓专家,因为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采访、学习、调研,所以既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又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总是能把握前沿动向,作出最及时的报道和权威调查,并且对大量繁杂的内容去芜存菁,发挥工匠精神,推动内容更专业化地呈现。
(作者单位:成都日报社)
【参考文献】
[1]董锐.从相“加”到相“融”激发媒体融合的内生活力.记者摇篮,2019年第9期.
[2]杨哲,徐立军.媒体融合需要真改革. 中国广播影视,2019年第16期.
[3]杨萌芽.深化改革守正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