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2020-09-23赵晓东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新形势下,人文关怀需要贯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价值引导。当前,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认知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要求不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落实不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增强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立足院校实际,协同联动;推进实践活动,突出主体;注重心理疏导,和谐关系。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赵晓东(1975- ),男,黑龙江海伦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文关怀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B17MK031,项目主持人:赵晓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73-04

人文关怀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化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认可、对人生存现状的关注,唤醒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生命意义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可以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人文性,蕴含着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价值理念、知识和技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金三角”。价值理念是灵魂,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基础,系列化的技能是方法。无论系统化知识或系列化技能,都需要以人文情怀和人本文化的价值理念为指导。人文关怀,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充分肯定尊重人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新形势下,需要将人文关怀贯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价值引导。

一、人文关怀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念认知偏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人的主体性存在,仅仅是嘘寒问暖式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未能触及受教育者的内心和精神层面。一是教育者本身的道德素养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个人的不认同,会泛化到对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传递的价值观的不认同,也就不可能将其内化为内心法则。二是单向灌输,没有在主客体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教育者单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全盘接受,而忽视教育对象是能动的会思考的现实的人;重心于说教,不注重解决受教育者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这种空谈教育、片面说教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和排斥,难以唤醒责任意识。三是对人进行程序化分割与肢解,忽视人与社会、群体间的联系。四是漠视个人个性存在及发展需要,以个人为中心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体现,简单、片面地强调集体主义取向,背离人而趋向物。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要求不明。一是从人的要素来讲,实践教育中的教育者缺乏真心投入。一种认知误区是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削弱教育者的影响和作用。受教育者角色越来越“重要”,教育者的作用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另一种认知误区是重形式、轻效果,我行我素,敷衍塞责。“显性”教育模式带有浓厚的说教、管制色彩,这恰恰也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教育活动时最为反感的。二是从物的要素来讲,剥离了人文生机。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等在内的物的要素对于人文关怀的片面理解,造成教育资源和形式单一化、刻板化。三是将人文关怀局限于受教育者的具体阶段,而非放置到大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去全面认知。

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落实不力。一是实践理念偏差。教育者在落实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采取刚性的约束和控制,硬性要求受教育者去完成,忽視了受教育者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更甚者,将人文关怀简化为“此时此刻”“片段式”的实践,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才强调和要求,属于“一阵风”式的实践。二是实践内容生搬硬套。因为上级有要求,再进行现时临摹,甚至以不变应万变,一步到位,任意给实践活动添上“人文关怀”的标签,却不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

4.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不佳。一是采用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心理疏导,未从根本上抓住人心。忽视心理疏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洗脑”和说教,缺乏同理心,难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二是“以文化人”氛围的营造是强硬的、理论的,而不是有感染的、能潜移默化的,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入脑、入心、入行。

二、人文关怀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增强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第一,人文关怀的内蕴要素是情感。人文关怀的“点”应是对人的关照、深层次的对话、贴近生活的情感上的关怀。人文关怀需要构建对话平等的话语平台,由表及里,在交流中付出真心、真情、真意,切实把准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情与温度。教育者应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平等交流的意识构建“共生效应”。因此,创设一个平等对话、互不排斥兼容并包的教育生态,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受教育者有自己的判断力,用“批判、比较”代替“一味灌输”的教育方法,会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深刻、更彻底的认同。此外,通过激发受教者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可以促进唤醒和启迪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在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共同作用下达到自愿接受的状态,让个人在个人价值体现过程中得到发展,并影响周围的人。

第二,人文关怀通过对不同主体差异性的探寻,将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改变融合,呈现人与环境的动态关联以及个人有条件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实践,不是单纯谋求与个人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要与个人价值相联系。人是社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并寻找社会和个人、群体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使人文关怀从根本上直达人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第三,人文关怀的现实出发点是尊重需要,了解现实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并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不断满足的过程。”①需要是联系人的思想与外部环境的中介和桥梁,也是调控行为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换言之,需要是人行为的最终源泉和持续动力。对需要的满足是思想政治工作话语跨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卡夫丁峡谷”的动力。因此,只有立足于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让其自觉、主动地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在行动中完善自身品德。

2.立足院校实际,协同联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个性化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高举“生命线”旗帜。第一,纵向联动上,高职院校教育者要坚持问题导向,将人文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将工作重点聚焦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②;二是创新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制度,帮助其提高工作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方向性和障碍性问题,推动育人合力的形成;三是体察校情,关爱学生,做到和学生常态化联系交流,同普通学生交朋友,答疑解惑,推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生活和就业等实际问题,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四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供分众化服务,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各种课堂教育、学生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狠抓工作落实,设计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二,横向联动上,要重视社会和家长的作用,引导受教育者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社会、家庭、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协作教育模式。社会层面上,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高职院校渗透;高职院校层面上,可以联合社区、社会团体进行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层面上,动员家长协同高职院校进行管理,避免功利化,组建家长委员会,鼓励家长走入课堂、参与学校活动。

3.推进实践活动,突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特点和认知方式的改变,挖掘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在鲜活的社会经验中发掘素材,让理论得到形象具体的生活化解释。第一,从实践理念上,树立大众可以接受的新思维。实践应基于人性的特征与本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同情、柔性、关怀的建构,而非刚性的约束和控制。将思维置于社会生活语境之下,预设受教育者思想情感、心理需求、愿望期许等话语体系,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更接地气、聚人气,实现主体间相互沟通交流的简约性,真正从“说教”“灌输”和苍白感的封闭循环中走向开放天地,融入充满意义的现实生活。教育者要转变思维方式,从命令式的“要”学生怎么样,变为商量式的“可以”“应该”怎么样,尊重学生意愿,供他们思考选择。同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大众话语”“网络话语”“流行话语”等,把它们加工提炼成通俗而不庸俗、理性而不理论、生活而不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归属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感持续增强。

第二,从实践内容上,做到回归本真生活的新要求。胡塞尔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要让人愉悦。“回到事情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从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各种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高职学生在社会生活、校园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发,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尽可能让理论回归生活,将以往遮蔽的社会现实话题置于双方的视野中,引导学生在价值思考中自我判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析,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与说服力。

第三,从实践形式上,提炼具有原创意义的新举措。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归纳总结和提炼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实践创新模式,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张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学生把情感认同向理想信念升华,将表层感受向行动担当深化,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4.注重心理疏导,和谐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人的尊重、对人的需要和满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有序。而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可以促进直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的本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关心服务相结合。教育者需要做好受教育者的教育引導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搭建院、系、班、组四级心理平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设置心理服务热线、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从受教育者的最基本需求入手,缓解其压力,提高其适应能力。

第二,团体辅导与个别谈心相结合。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建立班级支持系统,以结对帮扶形式及时给予特殊群体生活关照和心理关爱。另一方面,提供精准心理疏导与干预。对于受教育者的反常行为和表现,在保护其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及时疏导和干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

第三,重视当下与关注全程相结合。教育者应重视整体观念,重视根源,解决当下,放眼未来,找到切入点,着眼于人的发展。把问题放置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去理解,宏观把握,微观分析;聚焦于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积极面,因人而异,适当引导;基于个人发展轨迹,设置合适的教育目标。

第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育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办网上课堂,课程内容应突出人本性和教育性的特征,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促进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可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媒介平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找准受教育者的情感穴位,适时发力,促使受教育者内化教育内容。在线下,教育者可借助师生活动及时沟通,分享感受,实实在在地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人文关怀下的育人和育心需要互相结合,对于品德和价值问题要做好引导。只有深挖育人元素,引导受教育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感受真善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注释]

① 李杰.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消费的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14(7):12.

② 吴婧婧.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情况调研[J].福建茶叶,2019(9):147.

[参考文献]

[1]杨爱杰,薛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36-38.

[2]洪波.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7):78-81.

[3]万玉凤.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 高校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一线联系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9-03-30(1).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