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浪潮来袭,复读迎来新难题
2020-09-23王环环
王环环
近年来,高考复读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其中复读生已超过160万。
复读生的不断增加,引发了社会上关于教育公平性的讨论。对此,部分地区对复读生进行了限制。如贵州、云南、四川、黑龙江大庆市制定了相关新规,禁止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另外,近几年正处于高考改革的时期,选择复读,意味着接下来将要面临更多未知的局面,而用以适应的时间,仅有一年。
诚如有人所言,复读,不是失败者的选择。复读,是重新书写答案的机会。历届高考的故事中,将答卷完美交出的复读生有很多。而这也成为无数在复读之路上狂奔的考生们的精神慰藉和动力源泉。但光鲜的镜头背后,所看不到的,是他们为之而付出的艰辛。
一件令人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复读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高考改革之下,面临新的局面,更是让很多决定复读的考生陷入新的纠结。而到底要不要复读?只有自己最清楚,先对自己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还要具备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复读才不算白费力气。
复读生群体逐年壮大
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复读人数也随之不断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其中复读生已超过160万。
对于复读生来说,在高考录取时,除了军事院校、公安院校、大部分高校的保送生以及部分专业(如医学类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等明确规定不招收復读生(或有年龄限制),其和应届生几乎没有区别。而这也是让无数考生走上复读之路、选择重新“书写答案”的重要前提。
选择复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高考失利的、有对成绩不满意的、有志愿填报不理想的……尤其是近年来,学历的通货膨胀更让考生陷入了选择的焦虑中——普通学校的学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名校学历的含金量则越来越高,因此,高分考生选择复读的现象日益增多。
官网虽未公布近几年的高考数据,但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曾研究发现:2011—2018年,全国本科大学里第一代大学生(即特指父母没有读过大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进入大学的学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的占比。同时,与非第一代大学生相比,更多的第一代大学生参加过多次高考(即复读),占比达到19.91%。
新形势下,复读面临新挑战
部分地区复读生选择受限
复读生的不断增加,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
有人认为,“复读生数量过多的话,势必造成重点高校录取分抬高,有可能给应届考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和不公平”。
他们还认为,“对在每年大学招生人数固定的情况下,高考复读生越多自然导致应届生落榜者越来越多,然后落榜应届生再去复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而在不少应届考生及其父母看来,不管是在应试技巧还是心理承受力方面,复读生都更有优势,这既浪费了教育资源,更抢夺了应届生的升学机会。
对此,虽没有地方明确规定2020届高考考生不能复读,但部分地区却出台了相关新规,限制了复读生的选择。如贵州、云南、四川、黑龙江大庆市等地已明确表示:从今年开始,省内所有公办普通高中不再允许招收复读生或办复读班。想复读的考生只能去私立学校或通过其他方式自主复习了。
这些消息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担忧,因为停招复读生就意味着以后的高考落榜生要么只能选择上一个不好的大学,要么只能去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复读。如果要去私立学校复读的话那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条件的学生来说,很难承担得起高昂的学费。
高考新政下的复读,挑战与机遇并存
另外,近年来,高考政策风云莫测。尤其是最近两年,高考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和过渡期,许多政策正在不断更改和完善。这一系列的改变,也让许多复读生备感压力。
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今年新高考政策刚刚落地,面对选科、赋分等,很多家长和考生都已经“焦头烂额”,高考志愿填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北京为例,北京新高考政策落地后,招考规则的改变成为焦点。高考选考科目的成绩不仅看卷面,还要看排名,考生对选考方案的研究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从2021年开始,湖南、湖北、河北、辽宁、重庆、江苏、福建和广东8个省市也将实行新高考改革。
与语数英+文综/理综的旧高考模式不同的是,新高考最大的不同是采用3+1+2模式。新高考考生从高二开始选科(有的学校会从高一开始进行选科),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一共有12种选科组合。
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实行新高考的省份除外)来说,没有经历过选科这一环节。假如今年高考之后选择复读,很多同学会因为课程的问题,限制于大文、大理(政史地、物化生)的选科组合中。而如果考生选择纯文科组合,那么明年在专业的选择上将会受限。如果要选择其他学科组合,要花上更多时间去追赶应届生,补上之前落下的课程。这对复读生来说无疑是挑战,且仅有1年的时间让他们快速适应。
此外,由于新高考模式的实行,各高校的招生要求也会有变化。各高校会公布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考生须按照要求报考对应专业。复读生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这些高校的专业招生要求,熟悉这个新模式。
但由此否决复读的可行性,显然是不对的。对往届生来说,理科就选语数外理化生,文科就选语数外史地政,这既能保持前期一年的复习优势,又能避开一定的竞争压力,也是完全有利且可行的。
而在考试内容上,新高考教材的要求核心素养未变,考试大范围、大方向未变,更注重基础回归。科目难度变化主要体现在数学上。数学不分文理科,考试范围在原理科基础上删除算法框图、三视图、命题、选讲内容。因此,对于理科生来说,新高考数学考试范围变小,难度也可能降低。而对于文科生来说,文科数学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竞争难度略有加大。
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
新高考模式下,在大学招生方面,各大学向传统文、理科招生的专业将有增无减,而选择原理科(选考理化生)、原文科(选考政史地)学科人数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开始,北大、清华、人大等36所国家“双一流大学”实施“强基计划”。“强基班”会在高考上线考生中划取录取人数的3倍以上进行“校测”,最终确定录取名单,这样就会降低上线分数。如果复读生2020年高考分数与“双一流大学”要求的差距不是太大,可以在复读时巩固原有的知识,比应届生抽出更多的时间针对“强基计划”进行准备,完全有可能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心仪已久的一流高校。
复读,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高考改革之下,复读面临新难题。
但不必因此而陷入沮丧。高考的故事中,从不缺乏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英雄”。每年高考落幕后,这些“英雄”便成为媒体记者们争相报道的对象,成为舆論场上的焦点。而若给“英雄”再添上“复读”的标签,便多了分励志的色彩,成为家长教育孩子、老师鼓励学生、复读生自我激励的最鲜活案例。
今年高考过后,一条“男生从清华退学后重读考699分”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位来自湖北襄阳的考生,入读清华一年后,因为不满意自己的专业瞒着父母偷偷退学。结果在今年的高考中,他的分数不仅比第一次高了2分,还取得了襄阳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
对于这种“神奇”的操作,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方面,大家惊讶于他上完一年大学后再返回高中,竟然还能恢复曾经的应试水平;另一方面,是佩服他有勇气放弃清华大学的学籍,重新改写自己的命运。
而这样的案例在高考的故事中并非个例。
2013年,来自辽宁的刘丁宁以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由于并不适应香港的教学模式,最终退学复读。一年后,她又以省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考上了心仪的北大中文系。
比这更传奇的是湖北省去年的理科状元常书杰。2015年,他以湖北省第八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三时因为沉迷游戏荒废了学业被北大劝退,重新参加高考后,又以省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录取。
这些复读生“N战”考高分的故事,成为无数正在复读之路上奋力拼搏的考生们自我激励的动力源泉。
而在此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聆听“故事”的同时,也要保持19清醒。
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无论复读学校们开出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条件,都无法成为考生们能否复读成功的保证。没有人会为复读生们一年后的结果负责,除了他们自己。
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复读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决定。每一年高考放榜的日子,总有无数考生与家长陷入到底要不要复读的纠结中。今年改革浪潮的来袭,更让他们的抉择变得尤其艰难。
在很多看起来充满传奇色彩的高考复读生故事背后,真相显得尤其“残忍”。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曾经对2000余名高分的复读考生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80%的学生复读后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所以,那些努力一年甚至多年,最终成功圆梦的复读生,背后付出的艰辛或许是普通考生们无法想象的。
高考研究专家王极盛教授曾致力于研究复读生群体,在一项复读生与应届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中,他得出过这样的结果——复读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占调查总数的47.1%,应届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占调查总数的28%;复读生情绪不稳定的占62%,应届生占35%;复读生有焦虑倾向的占49.4%,应届生28.6%。
成倍的焦虑,几乎是每个复读生都要面临的命运。背负着这些心理压力,复读生们往往只有比普通的高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试错成本降到最低。
对此,高考新政下,复读与否,只有自己最清楚。先对自己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还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复读才不算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