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及实现策略

2020-09-23唐文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完成“立德”“强技”和“提质”三项任务。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其内涵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导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促进高职学生“立德”“强技”和“提质”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克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两张皮”现象。

[关键词]立德树人;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培养任务

[作者简介]唐文(1978- ),男,湖南湘潭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项目编号:SZ2018A008)和2018年深圳信息職业技术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体商研究”专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商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S2018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53-05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将改变高职教育发展参照普通高校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转变为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成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而又与之地位相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这项规定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向“深水区”迈进,也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指引。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发展逻辑、现实的社会需求以及个体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内容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完成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为主体内容的“立德”,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内容的“强技”,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体内容的“提质”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思路。

1.“立德”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任务。“立德”是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的践行和落实。“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其中政治品德是“德”的核心和方向,“德”的其他内容必须服务于政治品德。“立什么样的政治品德”决定着学生的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生将来成为“谁的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立德”就是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帮助学生培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帮助学生养成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2.“强技”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依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学生之所以选读职业院校,就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强技”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成为构成“树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强技”是建立在职业而非学科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实质性差别。它强调高职院校应改变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转向以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等的教育模式。这一转变为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减少了由学科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职业知识与技能这一环节,缩短了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适应期,强化了毕业生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及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为毕业生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道路和人生发展的空间。

3.“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任务。“提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是保障学生进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全面提升素质应该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①,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处的“素质”不仅包含支撑“德”“智”发展的素质,还包含“体”“美”“劳”等其他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立德”“强技”“提质”三项任务,在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政治素养以及强化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康心态和调适心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培养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维护人格尊严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还应当强化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幸福。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

“立德”“强技”“提质”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遇到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的困扰,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未能一帆风顺,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偏见以及对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颇有微词。

1.任务认知偏差。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立德”“强技”“提质”的基本内涵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全面、辩证的理解,对如何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培养方法存在分歧。有人将“立德”简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弱化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没有把政治品德培养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有人将“强技”视为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及创新精神的提高;有人认为“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重要性,或把“提质”作为“强技”的附属部分,或把“立德”归为“提质”的一个部分。这一任务认知偏差的思想根源在于尚未理顺“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意无意地“忘记”高职人才培养任务的某一项或两项,更严重的是,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在培养方法方面,固化、僵化三项任务教育模式,将某一任务的完成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的教学形式。这些认知偏差不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行为,还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会让社会感觉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目标不明、针对性不强,形成不良影响。

2.定位同质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理应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来看,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区域各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与区域内经济、生活、文化等要素的分离速度加剧,影响高职院校对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其缺乏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大同小异、趋于雷同。这种定位同质化趋势主要源于高职教育过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过分模仿国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二者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选错了发展的“参照物”。前者人才培养目标明显有别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则脱离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者都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同质化趋势最终会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能有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丧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更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3.发展态势失衡。高职教育经历规模扩张、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等阶段,由于诸多的校内外原因,高职院校个体发展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马太效应。部分高职院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经一轮轮的内部改革与内涵建设,把握了发展机遇,赢得了一波波改革带来的“红利”,成为高职院校的“标杆”和高职教育的領跑者。然而,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次错失改革带来的机遇,失去调整升级发展的机会,勉强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甚至还有少数高职院校逐渐丧失了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力,更无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和魅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也逐渐弱化。另外,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保证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人才需求保持基本一致。但是,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对301所公办高职院校公布的2020年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2所高职院校预算总数超10亿元,11所预算总数介于5亿元到10亿元之间,45所预算总数介于3亿元到5亿元之间,180所预算总数介于1亿元到3亿元之间,63所预算总数小于1亿元”②。其中,预算总数最高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超20亿元,预算总数最低的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0.0647亿元,二者相差悬殊。可以说,不同地区经费预算的投入与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发展的快与慢,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个体间发展态势失衡的原因之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既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又要回归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大基本功能,创造性地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贯穿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为完成“立德”任务提供导向性指引。“立德”的实现不仅有利于纠正“立德”的内涵及其与“强技”“提质”逻辑关系的认知偏差,还有利于丰富中国高职教育的精神内涵,为高职人才培养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提供新方案。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组织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格局,构建“党—团—学”线、“团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线等成型有效的一体化“立德”工作体系;培养好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和一支会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养,为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立德”任务提供主阵地和主力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教育有机融合,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更为重要的,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去衡量高职学生。

2.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为完成“强技”任务提供具有职教特色的路径。完成“强技”任务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尽心尽力,而且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努力,更需要具有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业态。现阶段,打造“强技”的新业态就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践行向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怎么教”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解决高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吸纳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为准则及法纪惩戒办法等社会优质资源;或有效利用“厂中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另外,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新业态建设应该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差异性结合起来考虑。这些差异性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为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区域互助创造了合作空间,特别是优质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对口帮扶。这将有助于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形成高质量的“立体式”发展格局,能有效破解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带来的现实问题。

3.提高核心发展素养,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为完成“提质”任务提供新元素。高职核心发展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新元素,是成就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第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是积极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去充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培养现代信息素养、工程思维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适应“地球村”一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等。二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运用到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引导他们自觉承担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区域文化创新的“享受者”和生力军。三是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属性,注重学生“体商”培养,强化身心素质;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勞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从多元办学格局、质量标准、专业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创新。一是构建以“立德”为核心,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素质切实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开发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的课程体系,将通识教材创造性地转化为高职特色教材,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的数字化场景,将学生嵌入教学场景中,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场景中自发思考,自觉开发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整合协调好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提质”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功能,打通社会、家庭与学校育人体系对接的断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发挥学校“十大”育人体系的效能,发挥校内育人要素、育人机制、评价激励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培养水平,协同推进“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立德”“强技”“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变的三项育人任务,但随着对职业教育类型理解的深入,三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将面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站在特定发展阶段提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策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注释]

①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2.

②高职发展智库.2020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首尾相差数百倍.[DB/OL].(2020-05-22)[2020-07-08].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63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5.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