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加强区域联合发展
2020-09-23
8月25日,2020成渝地区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成都市召开,会上发布了《成渝地区会展业合作发展倡议书》,举行成渝地区会展联盟成立仪式,唱出了成渝“双城记”强音。这是疫情以来第一个跨城市合作案例,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跨城会展合作。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成渝这一举动对行业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此次联合发展并非成渝之间首次“牵手”。早在今年五月份,两地农业主管部门曾就举办农业类展会达成“互助”意向。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签署的《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会展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展开会展深度融合,如川渝两大农业展会——四川农业博览会和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携手合作,互作承办单位;采取互作主宾省(市)、互设专馆、相互观摩等等。成都与重庆的跨城合作,已经从务虚走向务实,为会展业跨区域合作提供了蓝本。
实际上,跨城市合作一直是会展业在尝试的方向,而最典型的跨城市合作莫过于三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多年来一直在倡导城市之间的合作发展,无论从官方还是民间机构,都曾为此做出努力,但是至今为止成果寥寥,以务虚的倡议、讨论为主,很少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早在2006年,长三角就曾成立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然而长三角地区会展城市之间的联动并未结出什么果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大湾区和京津冀。京津冀協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均是重大国家战略,为何在如此强力的政策光环加持下的三大区域在具体的联合发展上却走在了西部的成渝之后呢?一方面是由于疫情的压力,各地会展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会展业压力巨大,需要通过抱团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和机遇;另一方面,成渝会展业水平相近、类型相似;同时西南地区会展城市稀少,不如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众多、竞争激烈;且后者开放型经济发达,众多会展城市独立性强,联合发展难度较高。与之相比,成渝反而更容易走到一起。
这里不得不谈一下跨区域合作的基础。跨区域合作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物理空间的相近性;无论是成都与重庆还是前面提到的三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都是处在同一片空间内,位置较近,基本处在高铁2小时经济圈内。地理位置相连为物流、交通提供了便利,是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条件。
第二,风土文化的相似性。重庆与四川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成都和重庆同属巴蜀文化,无论是饮食文化、方言体系、生活方式均有较高的相似性,两地合作显然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同样的,长三角地区同属吴越文化区,珠三角地区同处于潮汕文化区,这些都是开展跨区域合作的民间基础。
第三,产业特征的互补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密集度较高,如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达,不同城市之间可以互为上下游,为跨城市合作办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成渝之所以走在三大区域之前,根本原因在于双城互动远比区域一体化要简单容易,但是这一案例也为更广泛的跨城合作提供了参照。随着疫情深刻改变行业发展格局,城市之间加强合作、抱团发展也变得更加重要,希望更多的城市多从微观入手,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