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PLR、NLR检测对胃癌诊断与病程评估的价值
2020-09-23张亚东胡音音
张亚东,胡音音,杨 启
原发性胃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恶性肿瘤局部微环境可导致系统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进入血液,从而调节肿瘤侵袭、转移[1],Min 等[2,3]研究发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比值(NLR)都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两者有望成为胃癌患者预后以及复发转移的评估因素之一。目前关于PLR、NLR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诊断及肿瘤进展关系的报道较少,该研究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49例胃癌患者与118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探讨外周血PLR、NLR与胃癌术前诊断及病程进展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49例胃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 109 例,女 40 例;年龄(47±18)岁;肿瘤浸润深度:T1~2、T3分别为 57、92 例,淋巴结转移:N0~1、N2~3分别为 112、37 例,TNM 分期:Ⅰ~Ⅱ期、Ⅲ期分别为60、89例;纳入标准:(1)均为首次发现胃部肿瘤性疾患,胃镜病理证实为腺癌;(2)首次行D2胃癌根治术,术前无放、化疗史;(3)术前无肿瘤远处转移证据。排除标准:术前行化疗或者放疗者;合并其他组织恶性肿瘤者;半年内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或骨髓造血系统疾病者。胃良性病变患者118例,男 86 例,女 32 例;年龄(45±17)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78例,胃增生性息肉40例;纳入标准:均由胃镜及病理结果证实。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血液指标 收集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指标,以PLT/LYM、NEU/LYM计算得出PLR、NLR值。
1.2.2 病理资料 积极术前准备后行胃癌根治术,根据术后石蜡病理结果,按照第8版外科学TNM临床病理分期标准进行数据统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LR、NLR以及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效能,PLR、NLR的cut-off值分别为 116、1.8,PLR≥116 为高 PLR 组,PLR<116为低PLR组;NLR≥1.8为高NLR组,NLR<1.8为低NLR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胃癌组患者PLR、NLR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表1)。胃癌组PLR、NLR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r=0.3620,P<0.001)(图 1)。
图1见封三。
表1 胃癌组与胃良性病变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2.2外周血PLR、NLR水平对胃癌患者诊断效能的分析以胃良性病变组作为对照,运用ROC曲线分析PLR、NLR对胃癌的诊断效能,PLR、NL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742,敏感度分别0.671、0.785,特异度分别 0.737、0.593,最佳 cut-off值分别为116、1.8,PLR、NLR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 0.798,敏感度0.671,特异度 0.788,相比于单一检测,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特异度及AUC最高。见表 2,图 2。
表2 PLR、NLR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图2见封三。
2.3PLR、NLR与胃癌患者肿瘤进展程度的关系高PLR、NLR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级别明显高于低PLR、NLR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越晚,PLR、NLR相对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4。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进展期胃癌患者总体的预后较差,并且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胃癌患者整体生存期以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表3 PLR与胃癌患者肿瘤进展的关系
表4 NLR与胃癌患者肿瘤进展程度的关系
系统性炎症反应所形成的特殊微环境状态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炎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入血,当炎性反应与肿瘤免疫反应的平衡被打破,机体有一定概率出现相关基因的突变和细胞恶性增殖[4],中性粒细胞水平逐渐升高,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受到抑制,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血液高凝状态以及纤溶亢进[5],血小板分泌衍生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而后者亦可直接激活血小板表面特异性受体,从而引发血小板活化、聚集、增多,既往已有学者研究发现血小板水平升高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因此,外周血各项指标的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恶性肿瘤微环境中的炎性反应程度,并贯穿于恶性肿瘤增殖、侵袭以及发生发展过程中[7],PLR、NLR水平在外周血各项指标中具有较好代表性,相继有报道称PLR、NLR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8,9],两者可能成为胃癌患者肿瘤发生发展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0]。
笔者通过对所在医院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PLR、NLR水平的统计分析,说明PLR、NLR对胃癌患者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NLR诊断胃癌的敏感性较高,PLR对胃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特异度以及AUC面积分别为0.788、0.798,对胃癌的诊断参考价值更大,这与国内多数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Kim 等发现高水平PLR、NLR的胃癌患者整体预后较差,NLR作为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性价值优于 PLR[13],但针对 PLR、NLR 诊断价值的比较尚存在不同观点,该研究未纳入健康人员做进一步对照,以及未能统计胃癌远处转移患者的外周血指标,这些因素可能会对PLR、NLR整体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笔者以最佳cut-off值将胃癌患者分为高、低两组,进一步验证不同水平PLR、NLR患者的肿瘤进展情况有无差异,结果发现高水平PLR、NLR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明显高于低水平组,说明随着肿瘤组织的浸润以及肿瘤细胞的侵袭扩散,系统炎性反应程度逐渐加重,PLR、NLR平均水平随之升高,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显示PLR、NLR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在系统性炎症反应中的协同变化趋势,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论一致[14]。
综上所述,外周血PLR、NLR水平对于鉴别胃良恶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且与肿瘤进展情况密切相关,两者作为非特异性系统炎症指标,较胃镜、腹部CT等影像学结果更易获取,可以作为胃癌术前诊断以及肿瘤进展情况的参考指标,是胃镜、腹部CT等检查的良好补充,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样本范围仅为医院胃癌患者,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