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使命仍然是做一个“燃灯者”

2020-09-23

时代邮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怀光荣使命,持正向价值,每一位教师,都是时代的参与者,也是平凡命运的改变者,历千年而不变。教师的立言立德,为后世留存一份珍贵的历史底本,也描摹出国家和民族更为远大的前程与美好未来。不吝赞美,不拒批评,是这个时代对教师最好的尊重。

教师角色的迁变

就像所有宏大的历史都是不断形成的,“教师”被赋予现代含义,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上古时代,是没有专门的“教师”这一行业的,教育是一种全民事业,或者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迭代过程。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发生在代际之间,长辈为师,后辈为学,教育的内容,以劳动生产为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师”的概念逐渐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历史上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四处云游、“开坛”办学的“师”,譬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他们既是思想家,也是学问宗师。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私学。

这一知识群体是中国最早的“师”的雏形。但中国传统的师,其角色功能上有一种浓重的道德教化色彩,老师们教给学生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孔夫子,他老人家说“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孟子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人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以道德促进教化,最终目的是培养“士”。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四书五经成为考试科目,教师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教授应试科目。他们首先以塾师的身份进入教学领域,帮助年幼小儿开始入门科举这一国家考试,在古代,这被称为发蒙。

到了中国近代,教师的职业化进程越来越快,现代性也越来越明显。民国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教育家,比如陶行知、蔡元培、胡适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放弃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育”,意图以这样的教育试验改变中国。甘愿深入基层,深入学生当中,这体现了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这种温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群体中,也有突出表现。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老师与学生的深厚情谊更进一步。那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学生家庭比较贫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事例,折射出那个时代师生关系的美好剪影。

彼时,师生关系中纯粹的道德主义色彩也比较浓厚,教师与学生,对彼此都有着深切的认同。同时,光耀门楣被视为一种使命,这是一种强烈的感召。为了帮助学生跨越阶层,大多数老师往往背负着道德使命感,在尽力教好学生的同时,也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鼓励,凸显出一种具有超越功利的师生感情。

进入21世纪,教师身上的道德光环渐次减弱,其专业性和应用性开始慢慢凸显,更年轻一代的教师又有了诸多新变化,比如他们个性更鲜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精深,跟学生的关系也更加亲近,教师的形象少了神圣道德感加持的高大,变得更立体多元接地气。但另一方面,在教师内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形象、职业伦理、师生关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脱节与变异,由此衍生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教师遇到的新问题

任何一种职业,都会得到多元化的评价,教师作为与公共利益相关且社会属性较强的职业,更是集各种复杂状况于一身。繁重的教学任务不说,在强调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当下,教学之外的社会评价压力更是相当之大。

在互联网的放大镜之下,关于教师的种种被一一打量。当80后、90后教师遇到00后学生,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体验;当生活相对清贫的教师,置身这个声色犬马的社会,他们会如何抉择?新时代教师遭遇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商业气息冲击职业伦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教育和教师的一大争议是:一些地方的教育、教学正在走向商业味浓郁的产业化。所谓产业,就是把教育当成一门生意,而教师正是这个产业的关键一环。在缺乏道德自制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可能会收受礼金,或者通过课外辅导班,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钱财。

在特定节日,学生、家长送点礼物向老师表达心意未尝不可,但如果我们抱着功利态度,就是一种令人担忧的取向。这不仅扭曲了教师的自我,也破坏了教育生态,与教育的真精神离题万里。

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也该反思:是不是因为教师收入太低?政府规定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这样的刚性要求,为教师过上体面生活,提供了一份基本保障。但实际情况是制度并未完全落地,仍有一些地方的教师工资低于公务员水平。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仍处在比较清贫的经济状况之中,对工作和生活形成了较大压力。

其二,师德底线屡被突破。

近几年,本该是斯文之地的学校却时有斯文扫地之事发生,某种程度上在于教师道德出现滑坡。教师因为专业技能而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权力,这种权力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一种敬畏感。一旦某些老师滥用这种敬畏,就可能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尤其在高校,导师掌握着巨大权力,论文通不通过,考试打多少分,都由导师“一言堂”说了算。当导师提出各种过分要求,一些学生迫于前途和压力等因素,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已经被扭曲,教师的神圣也遭到玷污。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里的“道”就包含了为人师非常重要的一点,即品德。这种品德来自于良好的教育,来自于高尚的人格,来自于对职业的敬畏,是教师自我约束的重要力量。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品德的坚守永远是教师尊严的底线。一旦踏破,则会德不配位,教师之名也就名存实亡。

其三,代际冲突不容忽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大爆炸、大增长的时代,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塑造了他们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的人格基因。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代际差,年龄稍长的老师与年轻的学生们,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时导致矛盾与冲突,给日常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师惩戒权。在几千年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从来不曾受到怀疑,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信奉“严师出高徒”,在这种逻辑之下,“棍棒教育”少不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始终不忘的是私塾先生的戒尺;沈从文回忆逃学的经历,对“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耿耿于怀……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具有天然正义。但在现代社会的理念之下,这已经涉嫌人身伤害。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不断成熟与个体权力边界的逐渐厘清,教师手中的惩戒权,开始受到重新审视。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到底该不该“打”?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不过,至今细则仍未制定。

在新时代,教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种种新挑战,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回归“人点亮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禀赋,而教师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我们如何做教师”,归根结底是要回答一个问题:教师该如何立德树人。

要维护教师的职业伦理。一方面,要靠制度规范,划定行为红线,使教师不被物欲异化。比如,教育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教师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让一些信念不坚定的从业者,动心忍性,坚守底线。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教师生存状况。抓紧落实相关规定,保证“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进一步提高教师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

要强化教师的师德。要加强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品德考核。好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行为世范,才能言传身教。要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增加道德品质条目,促进教师对品德的重视与修养。要制定明确的惩罚机制,对违背师德师风、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予以严惩,提高犯错成本。如革除教师资质,永不录用等。要树立道德典型,引领清正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加强对模范教师事迹的宣传,在行业中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在教师群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人点亮人”,既是高贵的工作,也是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既能守住自己育人的初心,又能与时俱进,不断求新求变。

每个人在选择职业时都抱着一个信念,相信每一个走上教师岗位的你都曾心怀理想:学以致用,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承前启后;普及文化,薪火相传。如果有一刻,你的信念动摇了,请重拾纯粹的初心;如果有一刻,你失去了坚持的勇气,请看看孩子们充满希望的面庞。坚定信念,坚持耕耘,坚守底线,是不负最初的自己,也是不负社会的期待。

每一种职业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教师行业也是如此。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手段,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培养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新平台、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引导工作,适时适度,避免沉迷依赖。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成长背景和价值认同,要缓解代际冲突,就要试图理解这一代学生的情感心理,站在他们的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说教,强制教育。能和学生做朋友,就不要和学生做“敌人”,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同发展、共进步。

作家周轶君曾说:教育不仅是娃的事,它是关于“人”的定义,是生活的一切。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是一朵云晃动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而最好的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西方有句谚语:那些在前的必然在后,那些在后的必然在前。作为教师,每天都在成长,每天也在老去,世界是属于后浪的,但前浪永远都在后浪之前。所谓教育的真相,就是一代传承一代,无有止境。此亦是教师的伟大之处。

教师节,是教师的节日,这个节日中有教师的荣光与梦想,期许与使命。我们希望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一盏耀眼明灯,指引祖国未来一代向远方前行。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