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皇家寺院-瞿昙寺简介

2020-09-22逯海章

知识文库 2020年17期
关键词:明王朝西宁寺院

逯海章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先民,用动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其中瞿昙寺就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支绚丽的奇葩。

1 瞿昙寺概述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新联村,依山面水,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南望凤凰山,座北面南。总面积31680平方米(1.4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纵长约204米,建筑群前低后高,山环水抱,随势而起,呈将军坐帐之势。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维护藏区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创建,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特赐寺名为“瞿昙寺”。

瞿昙寺是明初特殊历史条件下由皇帝敕建的,在长达三十六年的营建过程中(明洪武二十五年至宣德二年即1392年——1427年),受到了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洪熙皇帝朱高炽、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大力支持,拨给建寺资金,派遣太监督造,调遣宫廷匠师,赐送金佛像等,后又经历次修缮。其建筑形式以及彩画、吻兽、木装修、石雕砖雕等显示出不同的格调和技法,其布局严谨,做工精湛,在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水准,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研究资料,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官式建筑群。其以古朴的建筑、珍贵的文物、精美的壁画而著称于世,素有“高原小故宫”之称。1959年3月16日被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瞿昙寺建筑风格

瞿昙寺虽然是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建筑从整体构想设计到营造施工手法,却无不具有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和甘青地方汉族建筑风格,布局规范,中轴对称,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布局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五座殿堂,两侧分别建有东西御碑亭、三世殿、护法殿、四座配殿、四座香趣塔、藏经殿、大黑天王殿、大小钟鼓楼、壁画廊(七十二间走水亭)等,殿堂形制各异,精巧错落,气势恢宏。石绿色装饰的彩画,古朴浑厚的斗拱,无不体现着典型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并在东北角建有活佛府邸囊谦院和西南角的天官殿,寺院外围并现存古城墙体405米。建筑中隆国殿地势最高,它以北京故宫奉天殿为蓝本,庑殿重檐式建于月台之上,两翼伴有斜抄手廊,无论从建筑的大小结构、斗拱形制到隔扇细部、枋头、垂脊截兽小跑、柱础等,均与故宫建筑相一致,巍峨壮丽,冠宇全寺,呈现出一派皇家殿堂风范。

3 瞿昙寺的价值

做为瞿昙寺艺术一绝的壁画,绘画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明代壁画占80%,分布于殿堂回廊之中。殿堂壁画以隆国殿内壁画最为殊胜,由明宫廷画师所绘,沥粉贴金密宗壁画,尺寸之大国内极其罕见。回廊壁画分布于走水亭内,分为明、清佛传壁画,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画风线条流畅,其绘画风格为中原汉地重彩样式,极有观赏与保存价值。瞿昙寺壁画是现存具有明代宫廷风格壁画的代表之作,也是明代藏传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瞿昙寺壁画是我国现存明清佛教壁画面积最多、保存最完整、画艺最高的壁画,是中国明清佛教壁画的范本,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西北地区来说,无论从规模还是艺术的水准而言,瞿昙寺的明、清壁画都堪称其首,填补了敦煌的空白,所以有学者说瞿昙寺壁画使中国西部壁画艺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时代阶梯,可谓“前有敦煌,后有瞿昙”。

同时,瞿昙寺石雕数量、种类繁多,均为明代官式须弥座形象,规制统一,雕刻细腻,是明初石雕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瞿昙寺背山面河,山水环抱,是运用明代风水思想进行选址布局的典型代表,建寺六百多年间,不曾受到洪水、雷电等灾害侵袭。它又是以寺院古城墙、古村落为代表的历史遗存,以药草台寺为代表的附属寺院,以及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风貌,组成了特色明显、规整严密的完整体系。其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文化、建筑、宗教、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价值。2013年9月刘延东副总理前来瞿昙寺视察,她为瞿昙寺给出了最高褒奖:瞿昙寺是青海的“故宫”,是青海的“敦煌”。

4 瞿昙寺的历史沿革

瞿昙寺与明王朝有着极深的渊源,十四世纪末叶的西宁地区处在十分不稳定的状况之下,正是元末明初中原战火延至的时候,亡元蒙古裔臣的穷兵游勇被强大的明军追赶而逃往当时的边远地区,在环青海湖地区传教的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的大徒弟三罗喇嘛,为了避开战乱争取明廷保护率众东迁。史书多次提到他借助其宗教影响协助明廷为书招降罕东诸部,遂使其相继归顺明朝,明朝皇帝充分利用这种关系,除让三罗喇嘛选址建寺并应请赐名外,先是敕赐护持,接着又在立西宁僧纲司时,“以三剌为都纲,主管西宁卫一带的宗教事务,管理十三族”。三罗喇嘛成为明初湟水流域第一个政治上有影响的最高宗教领袖,而三罗喇嘛所居的瞿昙寺,也成为西宁地区的第一寺。到永乐皇帝的登基后,其对瞿昙寺有了更大的热情,这从至今保存在寺中的三块永乐皇帝敕谕碑中,可以十分清楚的反映出。碑中反复强调西宁地面大小官员军民人等务要尊奉其教,不许侮漫欺凌其常住,以及不许侵扰其财产。皇帝以命令的形式来保护寺院的宗教及经济利益,无不彰显寺院和寺院上层与明王朝的特殊关系。在明皇朝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相继建成了宝光殿、金刚殿、小钟鼓楼、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周围回廊。永乐皇帝效法其父为新建的宝光殿赐名,以显示明皇朝对瞿昙寺的重视。至此寺院已初具基本格局,这时三罗喇嘛的侄徒班丹藏卜从西藏学成归来,并从皇朝取得了“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的封号,成为明朝西宁地区的第一个大国师,继承三罗喇嘛之位住持寺院。到了宣德皇帝时期,亲差官员携资募工来到瞿昙为寺院扩建督工,大兴土木建起了隆国殿以及左右大钟鼓楼等重要建筑,建筑的式样完全采用京都宫殿所用最新的典型形式,这在当时西北一带的建筑中极属罕见,宣德皇帝为大殿赐名并亲笔御书,后又立碑下敕谕,瞿昙寺达到了辉煌的高峰。直至明代中叶,明皇朝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瞿昙寺的经营,在明王朝的扶持下,寺院前后相继出现了两位大国师七位西宁僧纲司都纲,他们借助寺院的宗教权利和威望,成为政治和宗教上的实际操纵者,明朝的统治者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先后下了7道敕谕,调拨军兵进行卫护,瞿昙寺由一个偏僻山沟中的简单修行场所,逐渐成为一座具有规模的建筑群。这种由帝王出面一代超过一代的营建活动,反映出瞿昙寺于明朝对西宁地区政治的重要作用,它也成了皇朝政治在湟水流域的影子。明皇朝建造一座瞿昙寺并采用宫殿建筑形式其实等于在西宁地面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一个皇朝权力的象征,保护了瞿昙寺也就是保护了自己在这里的统治地位。由此我们已不难理解明朝对瞿昙寺的扶持和三番五次的为保护寺院发布敕谕了。乐都为汉藏杂居之地,又是汉藏往来的枢纽之所,从这一角度来说,明王朝在这种地方不惜代价大兴土木兴建续修瞿昙寺,无疑是推行“抚边”政策着眼于民族团结大计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化,瞿昙寺也就像明王朝的兴起而兴盛一样,随着明王朝的消亡而走上了下坡路。明代中叶以后的内忧外患,使朝廷对西北边陲无力顾及,瞿昙寺宗教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削弱。

清朝建立后,在新兴的清朝政治中,瞿昙寺已失去了扶持的价值,宗教号召力和政治地位荡漾无存,这种衰落紧跟而来的就是经济的衰落,以至于后来对寺院修善,也只能通过有限的化布施进行了。不过正因如此,才使得寺院最大限度地按原本的面貌保存了下来,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很少由后代扰乱过、规模宏伟、质量精粹的明代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瞿昙寺。自1964年张驭寰、杜仙洲的《青海乐都瞿昙寺调查报告》公布,瞿昙寺的艺术辉煌才为世人所知。1982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6月瞿昙寺西斜廊壁画由于出现大面积脱落,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对壁画保存现状进行了调查,制定了修复方案,并对近15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揭取回贴处理。1985年国家文物局委派专人对瞿昙殿进行了落架(拆卸)大修。此后,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人员对病害残损情况进行调查。1991至2001年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瞿昙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程。2014年以来国家又相继投入资金完成瞿昙寺的安消防项目、城墙修复保护项目、瞿昙殿以及回廊维修保护项目、囊谦院维修保护项目、壁画修复保护项目、防雷保护项目等。

5 总结

作为明代皇家寺院的瞿昙寺,以中国藏传佛教汉式宫庭建筑天下皇家第一寺的特殊地位雄居甘、青,声名显赫,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为大明王朝统一全国,安定西部,营造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见证明王朝的兴与衰,留给世人太多猜想和疑惑,也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和难得的文物考古研究资料。作为青海省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乐都这片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沃土留下了闪光的一页。作为乐都对外宣传、文化交流、旅游接待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中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旅游事业,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单位:乐都区瞿昙寺文物管理所)

猜你喜欢

明王朝西宁寺院
宽恕
拜佛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给僧道度牒”与“命道篆司造周知册”
悟道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