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探究
2020-09-22范正玲
范正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分析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思路等,切实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改革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教师重视讲解知识,忽视学生价值观和态度、情感、方法与过程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启发学生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价值观。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为过去的教育不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书本的重要性,将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途径,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体现道德与法治的德育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还有着教学模式的缺点,教师制作的课件太花哨,让学生眼花缭乱,效果不明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此外,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远,教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脱离,学生难以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激情难以激发。初中生是在学习的重要阶段,心理上还比较脆弱。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改革的策略和路径
2.1 更新教学理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教师要发挥出教学的指导者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智力水平、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初中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学校也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业务培训,让他们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指标和要求,确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改革思想观念,实现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2.2 创新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创新,就是教师可以选择改革的方向,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思路,在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之前,就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环境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还要尊重各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保证教学思路和教学的内容的紧密联系性,保证教学内容的作用的发挥。教师要解决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就要多研究,多思考,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实现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这样可以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价值,改变初中生的学习观念,受到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和熏陶。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知识,并针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列举实际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讲虐待儿童的法律案例等,让学生明白法律知识的内容和意义,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教师要创新教学思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地位,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思路设计的时候,要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针对自己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能力,运用能力应对教学改革工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发挥出自己的伟大作用。
2.3 创新教学模式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传播法律基础知识,但是很难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状态地更优化保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的主观意志和体会,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思考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保证小组在学习活动中参与性提高,少强制学生约束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开展学生激烈的讨论活动,让一些学生少言寡语的现象得到改进,呼吁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避免形式主义,加强效果的提高,注重实际的效果,这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4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教师要明确改革的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激活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改革的具体做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这样来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灵活,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和提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能局限在书本上的知识里,要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憾。教师可以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可以下载一些课件,一些视频资料等,也可以下载一些时事热点资料,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内容的深入领会和理解。
此外,教师要自己领悟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内涵和范围,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例子,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带入其中的角色里,分析怎样利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来吸收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发挥学生对知识模块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超越教学的形式,实现教学内引,就是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来体悟生活,观察社会,分析时事。教师也要实现教学外延,让初中生把道德法治的成果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教师还可以邀请社会名人开展讲座,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哲理,不断加强自我的修为。教师还可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比较,引导学生收听新闻联播,浏览报纸,组织时事沙龙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感悟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使用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育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的整合和统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体验和研究,关注生活,关注科学,在社会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自然,领悟社会真理,感悟人生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才能保证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样,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热爱学习了,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快乐的事情,学习带给学生更多的将是享受和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2.6 紧贴生活,加强德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给学生更好的教育,提供有价值有内涵的教学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高度整合,实现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本质上有着对生活实践知识和实用知识的教学,因此,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小组讨论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不良因素的干扰,避免初中学生产生不良的嗜好,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生活,探寻未来的道路,从而纠正思想,端正言行,加强初中生的自我修为。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研究学生,重视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发展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深入领悟教材改革的内容,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实现初中生的最大化发展与提高。
(作者單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