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政”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大学语文教学
2020-09-22赵兵战
赵兵战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联系日益密切,只有相互融入,相互学习,才能使各科教学均发挥最大作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的隐形渗透,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人文素养体系,进一步推动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隐性思政”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工作逐渐为社会所重视。良好的融入而非强行灌入,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人文观念、道德法制观念、社会文明意识等等的建设。因此了解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清高职院校隐性思政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的现状, 并积极实施有效措施来促进隐性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至关重要。
1 隐性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1.1隐性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隐性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将会有效促进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所谓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入,一般指向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学生既可学习到显性文化知识,又能受到隐性的道德评判和审美教育。其二是指隐性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融合,以不同学科结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隐性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情况下,语文学科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彰显,教学效能进一步提高。
1.2“隐性思政”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隐性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将会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正确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树立创建良好的平台。从社会需求看,如若当代大学生仅具丰富的文化知识而缺乏基本思想道德素养,则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即使拥有较高的文化技能知识,也不利于自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故而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与加强,为国家与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性人才。
2 大学语文隐性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2.1大学语文教学课堂定位有所偏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先天性的强化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培训,弱化对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因此重技能轻人文、重实用轻素养的现象极难根除,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课堂定位出现一定偏差----开什么样的专业就必须有什么样的语文,如采煤专业要求语文教师讲选煤报告、统计专业要求讲统计报告!认为大学语文随着专业转的观点甚嚣尘上。部分高校弱化、淡化语文教学的作用,甚至一些大学将语文课程由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由基础课定为修养课,更多的高职院校甚或不开大学语文课程。种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语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应该发挥的作用。
2.2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出现一定偏差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离导致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被弱化,致使人们忘记了大学语文课程也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只是外因,内因则为受社会环境与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不规范、内容的选取上不系统、编写目的上不统一,造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差异极大,且教材的编订过程中,很少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隐性思政更是无从谈起!此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人文载体功能被削弱,开设目的难以实现,对于语文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開展,都造成了阻碍作用。
2.3传统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隐性思政教育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对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仍有一些因素限制两者的有机融合。首先,部分高校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能很好的接受新型语文教育理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与语文教育泾渭分明,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于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凡属思政,尽皆排斥,日复一日抱着传统守旧之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其次,少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生硬的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知识呈现过于单一化,未能贴合实际,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去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 隐性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合的措施
3.1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可以使语文大学课程的隐性思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无论从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何种角度来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个人思想品德、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会使育人效果达到最大化。从业者要深刻理解明确学科的定位与功能及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性,并良好的发挥两者结合的优势。学校也应积极鼓励语文教师时刻跟进时代理念、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首先,明确大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重要性与学科优势,充分在隐性思政教育工作融入中深化教学内容,以文化传达思想、以思想解析文化,帮助大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将核心价值观与四大意识的树立无形渗透于语文知识传授中,并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注重教学、贴切生活,使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之中,从而更好实现思政目标。再次,进行教法创新,更好的为思政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合创造环境氛围。比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讨,自觉接受知识的机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与行为习惯、实际状况与要求因材施教,对学生因人而异进行引发与指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尝试的精神;创设环境情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等等。学生的自觉性提升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感知力增强了、理解能力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也不言自明了。
3.2规范大学语文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对其中思想政治资源进行挖掘,遵循整体规划与有机融合的前提。制定合理的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融合方案与实际措施。以此打造文学性教育性为一体的高质量语文教材。并依照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完成统一的编订,实现语文教材的通用性。同时注重对于语文教材的深度挖掘,将具有教化功能的文章作为开展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保证两者实现有机融合。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大学语文课程的主体地位。将思政与语文学科间的协调一致、完美配合作为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政治内容与学科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大学语文教学与隐性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跟进时代步伐,将自身德育品质的形成放在个人发展的首位。
3.4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团队的素质水平
教师的素质是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入的基础条件,教师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方能保证隐性思政教育在教学中良好的融入和可持续性发展。学校需要建设相应的教师激励政策与管理体系与方法,并提出明确标准使教师严格遵守标准规范,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注重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培养工作。除了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也要围绕德育等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提高其职业规范性;还要加强对于教师课堂纪律及言行的管理。使其认识其自身工作的职责与使命、明确自身岗位的责任,积极主动迎合时代发展,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为隐性思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奠定良好基础。
4 结束语
隐性思政教育如何进入高校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如何有机融合隐形思政教育、大学语文怎样才能在思政教育的浪潮中既做到学科互鉴,又维护自己的主题地位?只有解决以上问题,才能解决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大问题,语文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有了可能。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