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从内心里,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
2020-09-22非良不溯
非良不溯
在读这本访谈录之前,我对波拉尼奥几乎一无所知。读完之后我大概能这样描述他:一位具有奉獻精神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可爱而真诚的朋友。
如果你也不了解波拉尼奥,那么恭喜你:有一座新的宝藏在等待你去发掘,这本《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就是入口的钥匙。
本书的编者似乎是意识到了波拉尼奥在中国的小众程度,所以引言部分写得格外长,差不多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编者详细介绍了波拉尼奥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书写遗作《2666》时所付出的心血。翔实的生平叙述让我对波拉尼奥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梦想成为侦探的诗人,在人生的最后10年里却因小说家的身份而在拉美文学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大器晚成,再加上英年早逝。无疑都为波拉尼奥增添了一份严肃而悲情的艺术色彩。但千万不要就此陷入圈套,否则接下来的四篇访谈将会让你大跌眼镜。
波拉尼奥对采访者的问题都来之不拒,即便是让他去评价同一时代的其他文学创作者们,他也丝毫不吝于赞美和批评。在波拉尼奥看来,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聂鲁达只不过是他在20岁时会假装出来的样子:不写作但像诗人一样生活。他认为聂鲁达只写了三本很好的书,其他的作品则非常糟糕。波拉尼奥还调侃了文坛领袖帕斯和富恩特斯之间的亲密关系,甚至大放厥词说:“如果帕斯曾经爱过任何人的话,那可能爱的就是富恩特斯。”尽管对除聂鲁达之外的拉美文坛巨匠们都缺乏了解,但因为波拉尼奥毫无遮掩的大胆言论,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除去坦率和真诚,波拉尼奥作为小说家最让人仰慕的特质是他对生活的极致反思。他为当今社会而写作,像梦想中的侦探那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借笔下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有道德义务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对自己的沉默也是如此。”波拉尼奥用10年的时间重复书写同一个主题,重复宣扬文学的责任和意义。他更是一个痴狂的阅读者,用无数书籍堆建起名为自由的乌托邦。
对生活的思考并没有让波拉尼奥长久地处于痛苦之中。他从内心里,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他接受艺术品的残缺。
而作为波拉尼奥描述的世界的一部分,我满怀深情地期待着这件艺术品,同时也警醒自己:说适当的言语,并对沉默负责。
>编辑/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