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高等教育涉海人才培养研究
2020-09-22秦佳奇
秦佳奇
[提要] 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下,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而海洋人才是海洋科技制高点的必然要素。江苏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涉海高校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本文在分析江苏涉海高校和专业现状基础上,提出江苏涉海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鼓励支持涉海专业布点、优化涉海专业设置结构、建立海洋多功能工程训练中心、加快涉海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等方面,提出江苏涉海高校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海洋强省;海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贯彻习近平关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开发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江苏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在全国沿海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影响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海洋教育发展层面考察是有意义的视角。培养高质量涉海专业人才,围绕地方海洋产业项目,同时寻求符合海洋生态环保要求的海洋产业发展,正是确保海洋有序绿色开发的充分必要条件。
国家和沿海各地区非常重视海洋教育。《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加强大专院校海洋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等教育,培养造就一支专业海洋科技人才和懂得海洋知识的劳动者队伍”。《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海洋职业教育,培养海洋职业技术人才”。《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在投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海洋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因此,江苏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海洋综合性人才,而这需要各个涉海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海洋科技人才。
二、江苏涉海高校和专业现状分析
江苏涉海高校为数不多,海洋人才培养科研机构数量不足。江苏涉海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在全国处于平均水平。总体趋势,江苏本科和博士两个层次专业点数趋于下降,硕士层次专业点趋于上升。(表1)
开设涉海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南京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开设涉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全省高校中所占比例较低且高校中具有单独设置的海洋科研机构数量较为偏少。从涉海专业名称来看,江苏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偏向于海洋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主要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海洋科学、水产等,其中以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发展较好。但是在海洋经济、海洋法律、海洋规划等人文社科专业领域仍旧比较空缺。
全国大部分沿海省份都建有独立的海洋类大学,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大省,2019年更名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填补了江苏没有设置独立海洋大学的空白。该校涉海专业有水产养殖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等,基本覆盖所有海洋产业门类。在海洋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快速发展,海洋科研机构数量逐渐增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涉海类专业人才,但这与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还相差较远。
三、江苏涉海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涉海专业布局规模和层次有待优化。从江苏已有的海洋类专业分布来看,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涉海类硕士点和博士点较少。高层次海洋类学科不多,各高校部分学科和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程度相似性,且主要是为传统海洋产业服务,基础学科及传统专业偏多。海洋人才培养层次不高,与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较少,且个别专业如海洋法学等近乎是空白。
(二)涉海专业层次和产业人才规模有待提高。江苏省涉海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较少。《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江苏海洋专业博士毕业生为54人,仅为山东的1/3;硕士毕业生数量为327人,略低于山东的388人;本科毕业生为1,412人,约为山东的70%,直接导致江苏涉海专业高端人才无法满足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海洋强省战略下,江苏需要一批既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能力又具备开放视野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江苏涉海类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江苏海洋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和海洋新兴产业相关的涉海科技人才。
四、海洋强省战略下江苏涉海人才培养对策
(一)鼓励支持涉海专业布点。根据江苏省开设涉海专业的高校多集中在内陆地区的特点,需要支持沿海城市高校开设涉海专业,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海洋优势。南通、连云港、盐城三个沿海城市中仅位于连云港的江苏海洋大学全校学科专业已覆盖13个海洋产业门类中的12个,而盐城、南通地区的高校涉海专业设置相对较为缺乏。应在专业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沿海城市涉海高校给予重点指导,加强对江苏海洋大学、盐城工学院、南通大学等高校在涉海专业布局的扶持力度。
(二)优化涉海专业设置结构。全国涉海从业人员约有近50%人员直接从事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近20%从事滨海旅游业,而从事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低于1%,从事海洋高端产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海洋高等教育在涉海专业设置上的结构失衡,高端涉海专业比较空白。高度重视海洋自然学科教育与海洋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与海洋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以海洋类学科为主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管理等专业,针对部分具有产业优势的船舶专业,涉海类高校考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双学位、第二专业等,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开设经济学、英语学、会计学、管理学等第二专业供涉海专业学生选修,培养出具有一专多能的海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顺应江苏涉海人才需求从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三)建立海洋工程实践训练中心。涉海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受到条件的影响,下海实践的操作难度大、风险系数高、安全问题严重。考虑建立多功能海洋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开设系列涉海类创新性实验、实用性较强的涉海类实验以及涉海类开放实验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涉海人才。
(四)加快涉海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随着国家和沿海地方政府加大发展海洋经济的力度,海洋经济在全国沿海地区业已形成快速发展态势,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海洋生态保护要求的影响,以及多年来海洋经济开发同质化开发和过度化利用模式的消极影响,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
江苏涉海高校积极对接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省战略以及海洋事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较为完备的涉海学科体系和为相关海洋行业提供涉海科技支撑的成功经验,为江苏海洋经济社会领域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涉海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海洋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和措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海洋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建立具有本省特色的涉海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勇,王欣莹.韩国海洋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3).
[2]李耀国,孙彤,蒋丹尼,钟培辉,陈永志,巩建豪.关于加强新设涉海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9).
[3]苏勇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4]胡松,刘慧,李勇攀.美国海洋科学教育概况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
[5]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廣西社会科学,2011(8).
[6]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1.31(3).
[7]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6(2).
[8]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9]钟凯凯,应业炬.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