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劳动关系变化及启示
2020-09-22许晨辉
许晨辉
[提要]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对劳动关系产生巨大影响。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智能机器对劳动的替代性成倍加强,给劳动者带来困顿与震荡;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会催生新岗位与新业态,引发劳动关系产生巨大变革。据此,本文从技术、教育、制度入手,对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劳动关系;人工智能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井喷式出现,其中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技术、纳米技术等各个领域,从广度、深度、速度都深刻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许多学者将此次巨变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轮的工业革命相比,本次革命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突出特点,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得以发展。在此次革命中,各个技术之间相互融合、不同技术相伴而生、横跨物理、数字、生物几大领域,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达到新高,远远超过其他革命。
现有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人工智能对于经济增长和宏观就业的影响,对于新技术对劳动者本身及劳资关系的影响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将按照以下问题展开:首先是生产力层面,主要讨论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点及其劳动生产特征;其次是生产关系层面,主要研究新科技革命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从劳动主体、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来探讨劳动关系的变化;最后,本文力图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点
(一)生产流程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机器进入部分替代人类脑力劳动的新阶段。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带来机械化的生产模式;19世纪电气革命以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的发明为标志,催生了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20世纪的信息革命则通过结合信息技术和电气化来实现自动化生产。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生产的各项工作仍需要劳动者的操作和介入,此时的自动化生产只是替代了劳动者的肌肉力量及高强度紧张。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支撑与深度学习的帮助,机器设备可以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来优化生产效率。智能机器已经具备部分“思考”的能力,能够帮助劳动者快速而有效地完成脑力劳动。
(二)生产模式个性化。新科技革命塑造了个性化制造的生产模式。传统的生产,遵循着由产品、制造商与零售商构成的“以产定销”的线性商业模式,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来引导人们消费品走向多元化。而在新科技革命,个性化生产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以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制造网络订单为主线,以自动化生产过程为载体,将用户纳入产品的定制、设计、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而形成需求驱动生产的新型商业模式,让产品生产围绕用户需求,生产流程以用户的喜好和创意为导向。
(三)生产场所小型化。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制造场所趋于小型化。与以往机器劳动中集中式控制模式不同,新科技革命的机器生产向高度灵活的去中心化、小批量制造模式转变,生产制造的场所也更趋于小型化。智能机器不再如以往大型工业环境中机器一样笨重、危险,而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智能化、使用灵活巧妙等特点。相对于传统制造模式,这些微型设备具有两点优势:一方面由于自身规模小、工序较少、能源费用较低,从而能够控制投资成本;另一方面小型线的固定设备成本较低,能够灵活应对需求急剧变动的情况。
二、新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物质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则会推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譬如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简单手工业劳动蜕变为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水力、风力、蒸汽力等动力的使用替代工人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使得工厂内雇佣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机器的使用不再需要成年男性强健的肌肉力,而需要高度灵活的手指,因此妇女儿童纷纷被工厂雇佣,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走向社会岗位。此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已经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电力开始成为继蒸汽动力之后的又一新能源,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蒸汽动力相比,电力具有易运输、易获得、应用领域更广泛等特有优势,使得生产组织更加灵活,生产时间可以更长,这就催生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了快速大规模的量产。与此同时,劳动者在流水线上从事着简单、乏味、重复性高的工作,彻底沦为了机器的附庸。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半导体技术、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为主导。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主要涵盖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信息物理系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这次革命在生产上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更大意义在于供应链及其整个产品生产环节的改进,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变革。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当前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大量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以往的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的仅仅是体力劳动,劳动者仍然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技术进步催生的新的社会需求能够抵消资本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而新科技革命主要表现为资本对人类脑力劳动的替代,智能机器不再只是生产制造的执行者,也是生产活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智能机器对劳动者的依赖大大降低,能够自动完成产品生产的整个环节。目前,许多机械的、需要不断重复操作的低技能工作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递进,这种自动化程度还将持续加深。
(二)新生工作岗位以高技能为特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不只是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催生出新的岗位需求。由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岗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新技术的开放及应用会提升业务量,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又会催生出新的就业岗位,比如算法开发、智能设备维护等,这些岗位一般具有高技能的特点,不容易被掌握。
(三)进一步加深劳动者队伍的分化。Acemogl通过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机器人的使用加深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两极化趋勢,需要高知识技能的工作和一些要求有较高灵活性的低技能工作类型的就业增长速度最快。智能机器替代的主要是简单的、需要重复性劳动的低端岗位,而一些充满创造性和认知性的高技能岗位则不易被取代,企业仍需要大量的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程序开发能力的知识型人才。此外,一些灵活性较高而体力性较低的行业还是以人工为主。例如需要极高社交智慧的月嫂以及需要非标准化的精细操作的美容美发师等,这些行业不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同样难以被自动化替代。
三、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变化
(一)劳动关系主体的不确定性。在以往的劳动生产中,劳动关系的主体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往往是固定的。然而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提供数据、信息、服务等元素的大平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把工作细分为多个彼此独立的任务,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上,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劳动者。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可能是零散的及非连续的,承担工作的劳动者也不是固定的,劳动者也不再固定受雇于某一确定的用人单位,而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取得收入,比如一名学生,既可以是饿了么、美团等软件的外卖员,也可以是淘宝店主,也可以参与传媒公司的文案撰写工作等。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劳动关系的主体很难明确界定。
(二)劳动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劳动关系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时间与地点两个方面。在传统的工厂中,工人对生产过程的劳动贡献可以通过工作的时间长短来衡量,资本家可以对劳动过程全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们的工作弹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许多工作不再禁锢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完成,在宽泛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工作成果即可获取劳动报酬,劳动者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信息传递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一些劳动者不再受到固定的工作场所的限制。管理者更倾向于灵活地为劳动者制定和下达工作计划,无需控制劳动过程,只需通过审核员工的劳动成果即可判断其工作的有效性。
(三)劳动报酬的两极化趋势加剧。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掌握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部分高技能劳动者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则可以凭借专有知识及能力来增强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分配过程中能够争取到更多主动权。而企业中其他以服务提供者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者,则位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底层。由于工作的替代性较强,他们往往会面临着基本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的风险,加剧了贫困。
(四)劳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劳动力的搜寻成本,扩大了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并加速了劳动力的流转。企业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就能够找到大量的同质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断搜寻最低廉的劳动资源来降低自身成本,劳资收入差距也就进一步加大。此外,弹性工作制下企业与员工无需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两者彼此不存在稳定的劳动关系,因此且往往也无需支付员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及劳动福利等相关费用,其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
四、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发展新技术的启示
(一)鼓励新兴技术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新兴技术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推广。同时,也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对接培训与交流联系,在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上共同发挥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国家要持续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合理淘汰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低端制造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型和科技型企业之中,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社会稳定性。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强,越来越多劳动者需要自行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国家还需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尽可能高效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此外,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重复性的简单任务,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加大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必要时向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补助,通过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等。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未来社会可能会面临简单劳动失业者和高技能就业岗位同时增多的局面,结构性失业愈加严重。因此,一方面国家要注重发展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及专业技术教育,重视与智能制造等相关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人才培养以企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加大对再培训和再教育机构的投资力度,帮助失业人群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术,让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重返就业大军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6.
[2]姚锡凡,景轩,张剑铭,刘敏,周佳军.走向新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20.6.1.
[3]李天阳.基于制造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韩海雯.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分工理论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中信出版社,2016.
[6]刘伟杰.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与技术关系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9.
[7]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
[8]Acemoglu and Daron.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2011.
[9]肖潇.“分享经济”背景下劳资关系的演变趋势探析[J].探索,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