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9-22李婕妤
李婕妤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近十多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猛。数据显示,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 民办高校都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相应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本文特结合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民办高校和学生特点三个角度,剖析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务必做到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更多社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刻的本质属性,更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
1.1 实践教学的内涵
对“实践教学”做出定义,是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的事情,但专门对“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解读的文献是不多见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仅有少数文献对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较深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是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二是认为实践教学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三是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存于校园之外的教学活动。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教学做出自己的定义,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并不一致,综合来说,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更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即教学活动,可在校内实行,也可存于校外,不受环境限制,如武昌职业学院实施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模式。笔者根据上述实践教学的种种定义,对其内涵进行了总结如下:一方面,实践教学的参与者注重的不仅是学生,高校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要提升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意识,关键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有所省思有所感悟,切身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马克思主义原理,把所学所知落到实处,以此来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政治涵养,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
1.2 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实践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实践观点和问题导向,坚持真抓实干,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2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从民办高校角度来看,民办高校普遍办校历史较短,办学实力较弱,相应地,民办高校思政课起步较晚,教育教学基础条件亦较差,思政课实践教学自然也最容易被忽略,最为明显的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作为实践教学的后盾。
2.1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所需的必要条件未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所需的必要条件未得到有效保障。另外,在衔接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教师少、经费有限、资源不足,因此,很多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四多四少”现象,即:课内实践多,课外实践少;校内实践多,校外实践少;分散活动多,集中组织少;实践活动多、实践教学少。有的高校即使建有校外实践基地,时间一长也多流于形式。
2.2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单一且枯燥
从民办高校教师角度来看,教师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引导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真正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民办高校教师因专职教师少、教学任务重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老套等原因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实践活动多,实践教学少,且难以有效推进。另外,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且过于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实践教学。
因此,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最为重要的引导者,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增强自身实践意识。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地进行实践教学的竞赛、交流,以此激发自身授课的创新性,不断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水平。
2.3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虚化现象较重
从民办高校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自身是最受关注的对象,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单一地认为卷面成绩才是评定学生优秀的标准,缺乏投入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学生单纯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与实践,缺乏综合实践能力,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3 切实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導学生理解与内化马克思主义原理,真正提升素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分别从“三基一通”、信息化教学和双基地角度,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3.1 运用好“三基一通”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实效
“三基一通”中的三基分别是由“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知识”测试的是学生对每一个章节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对章节最后布置的习题进行客观理论知识的作答;“基本能力”测试的则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有课堂主题演讲、竞赛、辩论等形式。“基本素养”则是考察学生在前两个测试过程中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参与度、积极性等。教师要发挥好“三基一通”模式的实践作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乐趣,启发学生学习动力,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
3.2 注重打造“双基地”,为学生提供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
“双基地”主要是指在用于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基地的基础上,增设思政课相关主题,并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双基地”(专业课教学实习基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模式,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了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服务,以及行为训练之中,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3.3 借助智慧教学手段,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借鉴,要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入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要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注重纳入新技术,着力与相关性学科相挂钩,在做好基本理论知识的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要加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力度,在教学评价系统中,要整体综合评定,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通”软件平台上,教师可以提前建课,将所教授科目的目录、PPT课件、学习视频图文等等上传,并且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置习题抢答、签到、热点讨论等等,与学生进行课堂课后的互动。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