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秦昊、刘广宁”等4则
2020-09-22
我从不对生活妥协,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
——秦昊
最近爆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再一次见证了秦昊的演技。深耕文艺片多年,秦昊曾七次入围国际电影节角逐最佳男主角。自出道以来,他的很多角色都留下了让人难忘的场面——比如在电影《青红》里,他饰演小镇青年在地下舞会上模仿“猫王”跳舞。这段镜头在戛纳电影节上反复播放。大学毕业第一年,他推掉了8部电影,第二年推了3部,第三年就没戏找他了。同学章子怡、刘烨都出了名,他还是默默无闻。好在,秦昊坚持到了第五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导演王小帅,演了《青红》。等这部作品从戛纳获奖回来,秦昊又是3年没接戏。不是没人找他合作,而是他对剧本“太挑剔”。有段时间,他一年拍了6部电影、2部电视剧,其间还赶各种通告。曝光度高了,收入变多了,但秦昊并不开心。他把这段时间称为自己的“烂片期”。几番思索后他还是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慢下脚步,踏踏实实地去拍戏,这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适用话题】只做自己喜欢的;付出与收获;放慢脚步……
观众喜欢,就是对我的赞美。
——刘广宁
2020年6月25日,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广宁在上海逝世,享年81岁。刘广宁曾任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一路追溯过去,不难发现许多经典影片均是出自她手。刘广宁音色甜美动听,特别适合配少女型的角色,被誉为“银幕后的公主”,她曾在《生死恋》《苔丝》《魂断蓝桥》《望乡》《尼罗河上的惨案》《大篷车》等译制片配音,并荣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译制片配音必须提前做很充分的准备工作,所有演员到场一起配,任何一人说错一句话都会让一部戏的录音前功尽弃。当时的录音棚没有空调、电扇,十分简陋,但她却觉得十分亲切。在那个破旧的录音棚里,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前辈们便是这样用一部部精彩的影片点亮了群众的生活,开创了中国辉煌的译制片时代。“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我们的文艺从前是很闭塞的,译制片为大家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户。”
【适用话题】再回首;有一种声音;打开一扇门……
因为我牵挂了它这么久,所以它在我心中独一无二。
——刷牙
刷牙是一个90后温州男孩,爬过400多次苍山,记录了当地成千上万种植物,对每一朵花了如指掌,堪称人形植物志。他总结自己的2019年:出野外274天,拍摄植物5272种,新加个人新纪录科30个,发表新种2个(苍山关木通、弯翅风筝果)。在此之前,他骑着一辆自行车,环游全中国,却被大理牵走了魂,从此和植物结缘。踏过苍山的积雪,淋过突然而至的暴雨,在烂泥地里艰难前行;爬过陡峭的山坡,在浓雾森林里差点迷路,在藤蔓缠绕中用砍刀开路……但他从来不喊苦喊累,大自然贈予的惊喜和感动,让这一切经历都值得。在黄源的坑底溪,他见过一丛粗筒苣苔,此后常常挂念:七月过去了,八月也过去了,那一丛粗筒苣苔,到底开花了没有呢?九月中旬,他终于回到黄源,马不停蹄奔向小溪,发现一点淡红色的花朵,时隔半年,这丛粗筒苣苔终于开花了。根据400次爬苍山刷花的经验,他写出《苍山十二月令》,记录一年中植物的枯荣交替。
【适用话题】我的花儿;值得;新发现……
哪怕我只是一个手艺人、 一个工匠,其实我的生命中就有一种使命感。
——王新元
任谁也没有想到,沉迷粤绣针线25年的王新元曾是一位阳光帅气的兵哥哥。“我来绣花,也会怕人家笑话我,所以高中没毕业的时候,我就去了部队,锻炼一下自己。”1995年,他遇见了恩师——粤绣艺术家梁国兴、吴玉珍夫妇,“去他们工作室的时候,发现有很多70多岁的老艺人,还在坚持着刺绣,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匠人们对手艺的坚持,给了王新元很大的勇气,他决定再拿起那根针。粤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王新元用巧手解锁传统手艺,他既保留传统精髓,又加入时尚设计。“过去,绣基本上是以生活用品,比如丝巾、桌布等为主,但我们现在把它更多地融入我们的软装、家庭日用当中。”除了创作刺绣工艺品、装点家居空间,王新元还尝试跨界合作,比如将刺绣元素融入到香囊包、酒店展览、汽车当中。传承粤艺术、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王新元的使命。
【适用话题】传承;挑战自我;这也是一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