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大爆炸引发“大变天”
2020-09-22毕振山
毕振山
近日,贝鲁特大爆炸引发全球关注。在4位部长级官员辞职后,黎巴嫩总理宣布本届政府集体辞职。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慰问后,竟有数万黎巴嫩人签署请愿书,要求法国托管黎巴嫩。一场大爆炸,为何会引发黎巴嫩政坛“大地震”?
2020年8月4日下午6时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重大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20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30万民众无家可归。其惨烈程度堪比小型核爆。
8月10日,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本届政府辞职。大爆炸发生后,黎巴嫩街头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活动,对黎巴嫩政府的应对表示不满。
谁来追究事故责任人?谁来安置受灾的民众?谁又带领这个国家去接受国际援助?一系列疑问不仅反映出黎巴嫩当前的紧急事态,也提醒人们去思考,这个国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事实上,黎巴嫩政治上的“变天”与社会动荡,不仅是爆炸造成的,更是长久以来黎巴嫩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
民众改革诉求与政府不作为之间的矛盾
贝鲁特爆炸后,黎巴嫩民众开始示威游行,以表达对爆炸事件和政府腐败的不满。愤怒的民众甚至占领了4个部委和银行协会的大楼。
而早在去年10月,黎巴嫩民众就已经开始通过示威游行表达不满。当时的示威游行蔓延到贝鲁特、的黎波里和提尔等城市,规模堪称数十年最大。示威游行的导火索,是山火以及政府对网络通话软件进行收费等偶然事件。
民众示威游行成为常态,只能说明黎巴嫩确实陷入了危机,尤其是经济危机。
来看一些具体数据:超过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失业率25%,青年失业率高达37%;国家公共债务大约860亿美元,占GDP的1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
去年10月示威游行发生后,时任总理哈里里曾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最终难以满足民众期望,哈里里黯然下台。随后,新总理迪亚卜组建了新的政府。但半年多来,黎巴嫩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目前,贝鲁特爆炸案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港口仓库存在严重疏忽,除了2750吨硝酸铵,仓库也存放了大量的烟花和爆竹。监控录像显示,有3名工人在4日17点从该仓库收工离开,大约一小时后爆炸发生。
尽管在爆炸发生后,黎巴嫩政府第一时间开始“追责”,逮捕了十多名涉事官员,同时表示将彻查此事,但是仍然无法平息民众的怒火。出于对政府无力改革的不满,黎巴嫩外交部长不久前辞职。爆炸发生后,黎巴嫩新闻部长、环境部长、司法部长和财政部长也先后辞职,整个政府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
迪亚卜辞职后表示,“我开始打击腐败,却发现腐败比国家还要大”,他要与人民站在一起,对抗腐败。可见,就连迪亚卜也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成了人民的对立面。
统一政府与教派分权之间的矛盾
大爆炸发生后,无论是黎巴嫩总理还是总统,都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即便是他们,也有很多事做不到。例如,迪亚卜在宣布辞职的电视讲话中说,他领导的政府一直在寻求变革,但遭遇巨大阻力,“无法阻止一些政党煽动民众反对政府”。
黎巴嫩总统奥恩也表示,他早在7月就已知道港口存放大量危险品,并指示军队和安全部门处理,但事实表明他的话并没有效果。
导致总统和總理说话不管用的原因之一,就是黎巴嫩的教派分权制度。
黎巴嫩有600万左右人口,其中大约一半信奉伊斯兰教,一半信奉基督教。而在这两个教中,又有许多派别。
1989年,黎巴嫩各派别达成《塔伊夫协议》,就重新分配权力达成一致。根据协议,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出任,总理由逊尼派人士出任,议长由什叶派人士出任,军队总参谋长由德鲁兹派出任。议会席位由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平分。
不可否认,分权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各教派的争端,但同时也导致阶层固化和政府容易被架空。每个派别都会竭力推举自己的候选人,候选人当选后首先要回馈支持他的人。这样,政治实际上成了各派别的讨价还价,政府的正常施政也就容易受到掣肘。
事实上,黎巴嫩之前曾多次出现总理和总统空缺,原因就在于各教派难以达成妥协。这次辞职的迪亚卜,据称受到什叶派真主党的支持。而前一位总理哈里里,则是受到逊尼派的支持。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教派分权制度延续,即使重新举行选举,新政府也仍然会受到宗教和党派掣肘,改革恐怕也不会一帆风顺。
保持独立与依赖外国之间的矛盾
大爆炸发生后,黎巴嫩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数万民众请愿,要求将国家托管给法国。针对爆炸真相,4位前总理联名要求组织国际调查。这似乎意味着,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客,对外国的信任都要大于本国政府。
而国际社会也没有让黎巴嫩失望。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第一时间就赶赴黎巴嫩,以表示与黎巴嫩同在的决心。
从1860年到1943年黎巴嫩独立,法国差不多“殖民”了黎巴嫩80多年,自此法国的影响就没有离开过黎巴嫩。如今黎巴嫩的基督教马龙派、议会中的长枪党都是法国施加影响力的重要纽带。
“视察”结束后,马克龙说,黎巴嫩政界需要进行一次政治改革,他已向黎巴嫩当局提出了一份紧急改革路线图,如果不进行改革,黎巴嫩会遭受法国的制裁。
另一个对黎巴嫩有诸多干涉的国家就是美国。8月8日,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在推特上说:“黎巴嫩民众已遭受了太多痛苦,他们应有一个能倾听他们声音、能作出改变、响应民众对透明度和政府责任要求的领导人。”
此外,伊朗首批医疗专家组及救援物资已抵达贝鲁特进行援助。不过,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穆萨维在谈到爆炸事故时批评美国和以色列,指责这两个国家对黎巴嫩的同情是虚情假意,想浑水摸鱼,是想看到黎巴嫩陷入内乱之中。
一直以来,黎巴嫩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生存。无论是卷入与以色列的冲突,在伊朗和沙特之间艰难求生,还是在对法国的独立与依赖之间彷徨,往往难以独善其身。对黎巴嫩来说,获取国际援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如何处理民众、政府与外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黎巴嫩的未来。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