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区空间的应用形态探究
2020-09-22谢小环李晴晴杨娜
谢小环 李晴晴 杨娜
摘要:社区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所集结而成的区域性组织,一个相对成熟且稳定的社区包含有多种社会关系,人们因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活动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组建起共同的生活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社区生存环境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期待,新型社区空间的功能与应用设计也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社区生活需求而有所提升。提取旧有社区空间向新型社区空间转型过程中的积极社区元素以及优化区域形态结构,是构建新型和谐社区空间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社区;文化需求;转型;社区活力
1.新型社区空间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人群的特殊性
在独立生活理念的趋势下,一人工作,一人居住,一人消费,一人享受的“个体时代”逐渐开始在以家庭为基础所构成的社区形态中流行起来,使得以多种社会生产与生活关系构成的传统社区在内部关联性上有所断裂,在社区整体外部活力上有所减弱。尤其是历经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后社区原有社会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突出的主要问题是当前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后代培养成本的大幅提升和社会消费观念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总体生育欲望的降低。此外,老年化社会到来,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总人口比例的17.3%,老年人口规模达到了2.4亿,其中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5亿。一方面,这样的状况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已经提升明显,我国社会人口寿命延长;另一方面,老龄化人口上升给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增加了极大的社会养老压力,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也成为社区形态亟待转型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传统小型社区之中,老年和孩童群体成为社区空间的主要组成人群。经过调查发现,一个中型的30年到50年的社区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约占到了社区总人口的60%,30%的家庭有一个或者两个孩童。老年人和孩童这两类人群在社区中的停留与活动时间远远超过了青年和中年,这样的人群特殊性在社区转型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2环境的局限性
由于城镇化率的大幅提升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城镇化率较其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显得十分低,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在中国持续进行。但是前期的城市化发展一味追求贪大求全的形式化和规模化,在以房地产产业为GDP增长极的地方政府主导下,产生了一些在城镇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上的问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紧缺。数据表明,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9.58%,预计到2020年达到60%。这样形成的高压力高密度生活状态下,城市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对人口压力大的城市化公共空间、环境升级和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在很多已建成的社区中,许多社区为了缓解公共空间的压力,会搭建一些临时性構筑物成为社区活动室。但因自身的局限性,活动空间不足、传播力度和受众人群不多,成为了小部分人的休闲活动场所。因此,并没有打破原始的家庭独居模式,也并未充分调动起社区活力。
2.新型社区空间转型中的变化因素
2.1新旧社区空间的对比
在新旧社区空间的定义中,我们以空间形成的时间为界限。先形成的社区空间,使用期间达到一年以上的为“旧”,后形成的社区空间,使用期限不足一年的为“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强调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对于满足新时代居民美好社区生活需要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形成了一批以健身为主题的社区空间,新的活力的注入,使新空间使用率和适用人群明显高于旧有空间的频率。但由于设备的逐渐老化与新形式的不断出现,使用率也逐渐降低。我们最常见的社区空间可以一把户外长椅为单位,三五成群便可围组合成一个小型的空间。
当我们的社区问题与矛盾产生时,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社区环境等相关问题,在现在的小区规划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未规划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一些儿童游乐空间、休憩长廊、休闲空间、活动广场成为社区规划的重点。但是因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难免出现设计与使用的偏差,我们经常能够看见,小区中的椅子积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运动场紧锁着门,儿童游玩设施损坏并未修复等情况发生。
旧的社区空间,满足了功能需求,但是结构与受众人群单一;新的社区空间,在考虑受众与多样性的同时,可实施性与使用性并不高。如何将此二者结合,为旧的社区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新的设计使命。
2.2新的活力的出现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新的文化冲击下,在社区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社区文化空间——以社区咖啡馆和社区手工坊为依托的社区空间。一些年轻人将咖啡馆和手工作坊,搬到了社区来经营,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同的是,它并非一个纯商业经营的店铺,而是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许多的小店,会有一些公共的开放空间免费供人们使用,在提升店面活力的同时,也成为了社区老幼的聚集地。很多小型特色店铺,已经融入到了社区之中,它的功能也随着,社区文化的增加而增加。
在云南、厦门、海南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这种社区模式最早源于欧洲西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挪威、西班牙、法国等小镇,许多社区空间就是由一些家庭式的小工坊组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和资源,推动着社区的良性发展。
3.新型社区空间转型的方向与应用形态
3.1小空间的再生
小空间的再生是优化资源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已建成的社区中,很多空间是被浪费与遗忘的,久而久之成为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民居灰空间地带经过设计整合,提高空间使用率和观赏性,促进邻里交往,形成有效空间。以居民楼前后空间与楼间过道为例,这不仅是一个交通空间,可以通过树木遮蔽,座椅摆放等细部设计,给小空间创造更多的空间价值,促进邻里交流,增加一定的社会活力。
在这一些小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性价比更高的细节设计,比如半围合花池的设计,可以形成中心小广场,花台还可以形成坐凳,配合遮荫的树木,形成停留空间,产生交流与互动也是小空间再生的一种模式。
3.2引入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是指社区以外的商业空间的引入。一些小型的商业空间,比如社区小卖部,对于长期居住在此的居民来说,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利,省事,下楼即可拥有,无需等待。它区隔于大型购物中心和足不出户的网上商城,省去了人潮如织的结账队伍和漫长的等待,以最时效性的实体店形式展示其优越性,成为了介于购物中心和电商之间的新型“社区空间”,在这些小型商铺中,来来往往的都是熟面孔,见面招呼、寒暄,无意间也拉近了邻里邻居的情感交流,成为一个缓解群居孤独的存在。
3.3注重氛围营造,设计故事空间
在新型社区空间的发展中在保持自身活力的同时要不断引进新的活力。在已成熟的社区,新事物的产生往往会被当作异物,很难融入到原有的社区生活之中。设计时我们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健身器材和象棋方桌等元素,强硬的塞入空间之中。利用社区原有的设施来进行空间交往,比如高大的树木,当树的树冠辐射面积大于3米,或者一片树木能够形成良好的遮蔽环境时,以利用这些节点,设置社区休閑基础设施,达到增加交流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步道系统,形成连续性的交往空间,形成交往网络,提供动态交流。
4.新型社区空间的应用形态展望
当前社区空间的转换改造正在往积极向好的态势发展,借鉴各方有益经验,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如何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配套基本的疗养设施,以及为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共享空间,使社区关系形成多样性连接,提升社区空间的层次性与活力感,打造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新型社区形态成为未来社区空间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玉康.新型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2]王燕燕.论新型共居社区的共享空间形态[D].中央美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谢小环(1996.10-)女,汉族,籍贯:重庆合川,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李晴晴(1996.02-)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杨娜(1995.05-)女,汉族,籍贯:江苏泰州,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