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德育契机
2020-09-22周晓雁
周晓雁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席卷全国。“停工不停学,携手共战疫”,老师们走上了一条全新的教学道路——上网课。如何让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这场“战疫”中完成学科使命,实现本学科的育人价值?作为一名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笔者探索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内容与方式。
上网课对综合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屏幕的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科的活动性与开放性。如何转劣为优?常规的做法是直接展开德育活动,然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学科,有独特的学科属性与内容特点。最新的统编教材跟学生和时代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学科的系统性,因此网络教学的第一阶段仍应以教材为依托。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一家人》。在教室学习家庭生活的内容时,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会更融洽,课堂开展活动更方便,但其局限在于不易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线学习初期,正是全民隔离的阶段。利用这一条件,笔者化困境为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德育的理论实践。
通过通读教材,理顺教学逻辑,笔者将德育课扩展到家庭,請家长和孩子一起观课,让课堂走入家庭,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课程上的融合;将教育目标具体化,跟随课堂走向,请孩子和父母谈心,发现彼此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跟家庭共同成长;将教育形式情境化,让父母和孩子在观课的同时,关注到家庭本身,让课程真正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这样的教学实践是在学校教学中无法实现的。
回望生活是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回望,学生能明辨是非对错。到了网络学习的第二阶段,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为了让学生从身边的社会事件中找到成长的机会,笔者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设计了《跟着熊猫“滚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法律知识》系列微课。
微课创设了一个卡通人物“熊猫滚滚”,通过它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疫情期间不能出门、解禁后出门必须佩戴口罩等问题。除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公共道德素养,树立做合格小公民的意识。
依托发生在学生身边、与他们紧密相连的社会事件,追根溯源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点”,解决学生在整个事件中的疑点,帮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理念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精神和社会公德意识。当学生再回望之前发生的事情时,因为亲身参与过,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
德育的教学效果最终需要落实到行为,而行为的养成依靠30分钟的网络课堂是无法实现的。为了让学生下课后依然有实践的动力,让德育从课堂走到课下、走进日常,需要设计不同的课后活动。疫情期间,学生和家长时刻在一起,从某种角度说,家庭活动的开展较之以往更为容易。
每节课我都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课后活动:《面对面的赞扬》,请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地彼此夸赞,借以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工作的特点;《TA的背影》摄影比赛,让孩子用照片记录家人生活的瞬间,发现家人的默默付出;《我家or宾馆》,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事件,和家长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
通过让学生和家长合作完成活动,小组合作从课堂走进了家庭。虽然一两次的活动无法让学生完成观念和行为的彻底转变,但加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学生以何种方式表达,都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小的活动,打破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壁垒,也搭建起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人、生活和社会。
网络教学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是新事物。在特殊时期,网络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面对特殊的教学手段,应对学生重新定位,以疫情为契机,突破教室的束缚,引导学生的目光从教室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