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的学生发展(二):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的心灵居所
2020-09-22易华芹王昌胜
易华芹 王昌胜
实践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班级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密切师生、同學间的关系,使师生、生生之间由相知相识到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互相影响,班级凝聚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增强。
案例:职业体验
我们分年级定期聘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校,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律师、拍卖师、医生、法官,甚至导游等职业的家长,都纷纷进班级与孩子面对面。通过家长讲述自己的亲身实践,让孩子们体会职业特点的同时,也体会着家长工作的不易。
我们还结合六一活动、运动会开幕式等,融进职业体验,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六一当天,学校上午请来了十多位不同职业的家长,有工程师、服装设计师、画家、小提琴师等,对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工作进行介绍,并模拟体验,全校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参加。下午低年级学生进入职业体验馆体验,中高年级学生则分批次跟着十多位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不同的成人工作岗位观摩体验,如进入水厂观摩水的生产过程,走进造船厂观察造船工人的劳动,进入景点体验职业导游的工作等。
运动会开幕式,每个班级扮演一种不同职业入场,有工人、农民、医生、空姐空少,等等。并不只是简单的服装模仿,之前学生分班级会详细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并在开幕式上将这些特征呈现出来。
社团活动——关注个性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不同的花期。教师是养花人,更是护花人。除了用足够的耐心浇灌,更要用心为每朵花提供所需的养分。很多特殊孩子,需要特别的关照。很多班级涌现出“拼装俱乐部”“腾飞画室”“折纸屋”等校社团,均是与某个特长孩子有关,以他为主组建小社团。这样的小社团,聚着有相同爱好的孩子,用创作的热情丰富着课余生活,用与众不同的成果吸引众多目光,增强了自信。事实证明,当他们绽放起来,即使学业成绩一般的孩子,也同样绽放异彩。表现一般的孩子,一旦在社团中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就装上了自主前行的发动机。老师们不再为他们的拖拉或散漫焦头烂额,相反,获得自信的他们,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上也是如此。在社团中,他们兴趣相投,彼此之间坦诚沟通、对话碰撞,获得友谊的同时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成长。
社团组织有这样几种来源:由相同爱好的孩子们根据兴趣共同组建,如鹏飞工作室;由有特长的孩子们自发组成,辐射全校,如书法协会;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组建的团队,如蒲公英出版社……不同的组建方式背后,隐含着孩子们不同的需求,社团自组织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寄托。因此,社团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完成一项任务或展示几幅作品,而是激励孩子自主前行。
案例:学校小讲坛
小讲坛成立三年多以来,全校有40%以上的孩子做过主讲人,参与互动的孩子则达到了100%。小讲坛是孩子们自己的讲台,是孩子们分享与交流的舞台。讲什么呢?《海洋世界》《奇妙的鼻子》《踏春奇趣》《诡异的心理学》《明朝那些事》等,旅游见闻、阅读分享、话题小研究、班级的活动及心理学等较为专业的分享,都可以是主讲内容。
小讲坛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有一名指导老师、一名坛长、一名助理,还有“门票制作部”“宣传推广部”“海报设计部”“活动组织部”“摄影记录部”等。每期讲坛开讲前,要制作宣传海报全校发布,要把门票发放到各班号召同学参加;过程中还要收取门票、组织就座、维持纪律、评选奖励文明观众,还要摄影记录,制成光盘作纪念;还有幕后“导师指导部”,由导师、坛长和几名成员共同组成,对主讲人进行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小讲坛使孩子们的管理、沟通、创造、讲演、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案例:丑小鸭剧团
这是从课本中走出来的社团,是孩子自发成立的。从演出前的剧本编写、导演执导、服装道具、门票制作,到演出时的场务配合、配音解说,及演出后的整理、招募等,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孩子们排演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海的女儿》等课本剧,在全校巡回演出,演员逐步由本班扩大到全校,甚至一些低年级孩子也被招募成了主配角。
主题课程(基于目标的主题建构)。班级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就会有开发班级课程的需求,因为通过课程可以全面促进孩子们能力的发展。五年级开发的“跟着课本走湖南”综合实践课程,很好地诠释了课程的意义。
案例:跟着课本走湖南
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语文教材中“走近毛泽东”这单元时,有孩子建议:要是能到毛主席故乡去看看该多好呀!老师也发现仅靠书本是难以调动孩子多种感官深入了解毛泽东其人的,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着孩子走进毛泽东故乡。筹备过半学校才知道此事,提出了两点要求:做足安全预案,做出教育味道。
孩子们全员参与这项活动,路线设计、行程安排、旅行社招标、沿途经典典故介绍、安全预案,都是以孩子为主导完成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毛主席生平、相关的典故沿途做全面了解、收集资料做足功课。活动中,老师们把课堂搬到了橘子洲头,孩子们在毛主席铜像前吟诵毛泽东诗词,在爱晚亭前写生,在毛主席故居了解主席生平故事,在简牍馆学习相关知识。利用这些资源,做足了课程味道。
学校决定将“跟着课本走湖南”作为五年级的年级课程固定下来,之后的每一届五年级孩子都参与这个课程。
第二年,又一批五年级踏上了行程。这次的课程更为丰富:行车途中的数学课,橘子洲头的体育课,在公共厕所前的品德课,在铜像广场前的语文课,及活动后八个维度的反思与分享,包括账单管理、知识网络盘点、游学小清单等。有家长感叹孩子收获很大,感觉像变了个人似的。其实,旅行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
第三年,有班主任将“爸爸课程”融入游学课程中,让孩子用行动来影响爸爸们,引导爸爸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行程中,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令爸爸们大为惊叹,纷纷表态要更多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陪伴孩子们成长。
第四年,回归课程本身……现在,“跟着课本走湖南”成了学校五年级的特色课程。
以课程的眼光构建班级文化,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和锻炼。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