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
2020-09-22张基广
张基广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
听朋友谈起一部电影:
母亲通过科技将一个检测器植入孩子的大脑,这个检测器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当孩子视线中出现恐怖血腥画面时,自动将画面生成马赛克,并屏蔽所有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好奇同学们所说的恐怖画面是什么样子,鲜血是什么颜色。于是,她在家中用画笔画出流血的样子,看到的依旧是马赛克;用铅笔划伤自己的手指,却还是什么都看不到。万分崩溃的孩子开始疯狂地划伤自己,想看到流血的样子。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关掉了检测器。恢复正常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邻居家的大狼狗,十分害怕;第一次看到同学打架流血,十分震惊……
这虽然是部科幻电影,其表达方式也有些极端,但其影射的教育意义却让人深思。
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希望尽可能给孩子创设一个“过滤的世界”,把一些丑恶、危险的东西刻意屏蔽掉,不让孩子眼观手及,但这样的“过滤”会带来什么负面效应?孩子将来进入“真实的世界”会不会无所适从或者强烈反弹?这样的“过滤”又能够做多久?
有的学校为了孩子的“绝对安全”,把学校的柱子都做成圆柱或进行软包,把有棱角的地方尽可能磨圆,把可能导致学生摔倒的体育器械一拔了之……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学校绝对是负责任,但这样的“好心”是不是好事呢?在学校管理中,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是必要的,排除安全隐患也是必要的,但对“安全”二字不能曲解。为了绝对的安全,要把学校做成一个“温室”和“真空”吗?要让校园世界成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真空世界”“过滤世界”吗?孩子在学校看不到棱角,出了校门难道也遇不到墙角吗?
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孩子阅读的时候,也设法“过滤”和“屏蔽”一些东西,推荐孩子多读“有用之书”“高雅之书”“经典之作”,而屏蔽掉他们眼中的“无用之書”“闲杂之书”“不健康之书”。阅读需要推荐和引导,但有意引导不等于刻意屏蔽。刻意屏蔽有可能会给孩子制造一种神秘感,引起更强烈的好奇。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保持兴趣阅读、自然阅读的同时,适当进行推荐阅读和引导阅读。
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对无所不在的网络,显得特别焦虑,生怕学生用手机上网,接触到不良信息和不良网站,生怕学生使用手机迷上游戏;在进行网络教学的时候,有些家长恨不得寸步不离,担心孩子一旦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误入歧途。其实,网络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打开并不断打开的世界,就像我们打开窗户,有清新空气进来,肯定也有蚊子苍蝇进来,难道我们要像为窗户装上纱窗一样,给网络装上纱窗吗?就算能装上了“纱窗”,就能彻底挡住成人想挡住的东西吗?
古哲告诉我们: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任何事都要自然、适度,“过度的安全”,是对孩子成长本能和成长权利的剥夺;“刻意的过滤”,是一种教育的“掩耳盗铃”“鸵鸟策略”;而让孩子在一个“过滤的世界”里成长,则会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迷失。
真实世界的主流是真善美,是正能量,但不排除假恶丑的存在。教育就是让学生不断体验真善美的美好,认清假丑恶的丑陋,从而引人向真,引人向善,引人向美,引人向上。
是给孩子一个“过滤的世界”“屏蔽的世界”,还是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完整的世界”?答案不言而喻!